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750002
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依托教材内容,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建构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是化学知识产生持久的而具有生命力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材 学科素养 观念
美国课程专家H.Lynn Erickon提出“观念为本的课程教学”,她总结性的提出:“提高学业标准更多的是要求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事实内容,课程内容应该围绕各学科的核心观念来实施,教学重心应该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学习的重心应该从‘记忆’事实切换到‘理解’可迁移的的核心观念和根本知识结构。”同时提出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的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和方法。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又提出,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将物质,结构,反应三大核心观念作为教材的主体,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作为理论基础,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核心观念的的建构。显然,基于建构“化学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是高于传统的事实讲授的教学,是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一、剖析教材,内化为学科素养
化学学科中的微粒观,元素观,守恒观,分类观和变化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深入剖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将化学事实内化为具体的学科观念,使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迁移价值和思想性。
【鲁科版化学必修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学片段】ppt展示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并指出“100多种元素组成了自然界中几千万种物质,而每年还以上万种的速度递增。”进而提出如此数目庞大的物质,该如何研究其性质?学生进入思考状态,紧接着老师让学生观察水,二氧化碳,金属铁的外观状态,从而得出分类研究的结论。再次展示金属铁和钠,通过对其物理性质的对比发现同为金属的他们之间的共性和异性。教师接下来要求学生完成化学方程式:(1)Fe+O2---(2)Na+02---
学生可以完成第一个反应,而对第二个反应是陌生的。教师请学生叙述书写第一个反应方程式的思路,学生回答:金属铁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氧化物。教师赞成,提示钠同样是金属的单质,和铁的化学性质相似,学生完成化学方程式Na+O2=Na2O,接着教师告诉学生Na2O是白色固体,而后由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将黄豆粒大小的钠单质至于干燥的烧杯内,隔着石棉网对其加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描述实验现象;金属钠融化,有淡黄色的物质生成。教师进一步追问:产物还是氧化钠吗?学生齐声回答;不是!“那么是什么?”教师顺势展示出Na2O和Na2O2比较内容,课堂教学进入后续环节。
【教学评述】本教学出现在初中升入高中阶段的第二节化学课堂上,初中已经具备了物质分类的基础知识,学生会区分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和酸碱盐。所以本教学环节:观察外观——对物质分类——由已知的金属与氧气反应——未知金属和氧气反应。在此过程中迁移应用了已有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验证和研究。
分类观和实验的探究方式是高中化学的核心观念的组成部分,在高中学习之初就让学生有所体会,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内化处理,在分类比较中得出物质变化的共性和差异,为后续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打下逻辑基础;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微粒间的重新组合,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电子的转移。
二、挖掘教材 体现学科素养的应用价值
化学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化学学科的概念化知识是对生活现象和化学事实的进一步分析,概括而得出的理论知识,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概念化的知识回归具体的生活,阐述演绎其实用价值,使化学教学内容具有创造性和趣味性。
【鲁科版化学必修2中“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教学片段】ppt展示形形色色的电池,教师问到:“这些电池为人类提供的电能是由哪种能量转化而来的?”学生能够回答:由化学能转化来的!教师演示完成“铜锌电池实验”后由学生完成充满的魔幻魅力的“番茄电池实验”(将铜和锌两金属片用串联有二级发光管的导线连接后插入事先处理好的番茄中),可见二级管变亮了。此时学生兴奋而新奇,课堂中学生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二极管变亮的原因,有的学生回答到:有电流通过,有的学生回答到:有电子通过。教师总结到:大家说的都对,电子定向移动便可形成电流!紧接着教师问:“电子哪里来的?”课堂沉静,学生思考。教师提示:想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学生回答到:还原剂失去的!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随后师生共同找到反应中的还原剂为锌,并明确失去电子后转化为锌离子的过程为负极所发生的反应。“那么谁得到了电子呢?”教师继续追问。教师对演示实验进一步挖掘改进,将铜极中的产物进行收集(利用三孔塞中的第三个孔导出氢气于气球中,气球自由上浮至教室天花板)。学生得出铜电极的产物为氢气的事实。接下来教师和学生总结到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阴极的规律。
【教学评述】教学从形形色色来源于生活中的电池入手,借助于铜锌电池这一模型将电池的正负极,反应类型,离子移动方向,电子移动方向以及构成电池的要素一一探究表明,课堂结构紧凑,一气呵成。课本中对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这部分内容的叙述为陈述性知识,直接交代结论,缺乏了知识的演绎和探究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现象明显而生动。雪上通过观察,动手实验,大胆预测,科学推理,不仅高效掌握了电池的工作原理,还进一步升华了氧化还原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铜锌电池的结构模型的认知为选修4中学习电化学的相关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为学科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打下理论基础。
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使潜移默化的,在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习题教学都可以渗透学科素养。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认为: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生收益的不是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学生能够牢固地、正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该使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若干年后,学生在高中学习的很多化学知识都将随时间而流逝,植根在他们思想里的是一些化学学科素养和观念。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初等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教学,2011(12):5.
[2]王后雄.从生活经验到科学概念:化学教学起点的教学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9,(4):51-54.
[3]梁永平.化学科学理解的基本视角和核心价值.化学教与学,2014,(9):6.
[4]虞琦.认识与观念的统一: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然追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2):1.
[5]肖中荣.基于建构“化学观念”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8):24
论文作者:马彩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化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学科论文; 素养论文; 观念论文; 物质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