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哲学:反思与批判中的自觉对话与交流--世界价值哲学论坛西安峰会综述_哲学论文

价值哲学:反思与批判中的自觉对话与交流--世界价值哲学论坛西安峰会综述_哲学论文

价值哲学:反思批判中走向自觉对话和交流——世界价值哲学论坛西安峰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价值论文,西安论文,峰会论文,自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5

由国际价值哲学研究会和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多家单位承办的世界价值哲学论坛西安峰会于2008年7月24~27日在西安举行。国际价值哲学研究会前任会长阿巴尔诺(G.john M.Abbarno)、现任会长施瑞德(David E.Schrader)和来自韩国、美国的数位外国学者以及国内的80余位学者出席了论坛。论坛围绕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对话和广泛的交流,推进了价值哲学的发展,为中国价值哲学走向世界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论坛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现将这次论坛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会长王玉粱研究员对当代世界价值哲学的历史与现状、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反思。他指出,价值哲学在整个世界哲学中影响还不大,原因是价值哲学自身存在着局限性,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在其中居统治地位,表现为崇拜自发性,基本理论长期处于停滞地位。要使当代价值哲学走出困境,必须从自发走向自觉。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1)满足需要论;(2)价值是人的价值论;(3)效应价值论。前两种观点都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效应价值论也就是实践价值哲学,它的优势与合理性在于:(1)理论根据有力;(2)指导思想科学;(3)理论基础扎实;(4)揭示了价值哲学的深层本质;(5)理论上具有逻辑严谨性;(6)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7)具有普适性。

关于价值的本质,西北大学的周树智教授提出,价值是事物的现实和历史的发展,这种观点被称为历史价值论,它源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是对中国现时代精神精华的抽象概括。北京交通大学的宋德勇、路日亮认为,可以从存在论和实践论、关系论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价值的本质。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价值,即事物或主体本身所拥有的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特性、优点和能力,这是从存本论或本体论角度讲的;另一类是功用价值,即在主客体关系中,客体的存在、属性、变化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以及对主体发展完善的作用、意义和效应。广东商学院的郝忆春副教授提出,价值之根存在于人格之中。“人格的存在永远不是对象”,也就是说,人格永远在行为中、在生成中、在生活的当下,人格的当下性在心灵中恰恰体现为心灵现象的即时明见性,而价值只能在拥有心灵现象的健全人格中扎根。什么是价值或人的价值?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刘进田指出,价值是人本身和人的自我完成。人的属性有三个,即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人的“是其所不是”的本质以及由此所规定的自我完成的价值本质,表现在人的三个基本属性上就是人的三种基本价值,即幸福、正义和崇高。幸福、正义和崇高是自我完成价值本质的具体体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袁祖社认为,所谓价值,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类真实生存境况的一种“文化公共性真实”事实的理性认定和集体性追求。因此,关于价值的文化公共性体验无疑是当代价值哲学研究的合理主题之一。

关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龚群认为,价值判断并非是主观任意的,而是来自于某种事实或与事实相关联的,那种认为伦理价值术语与经验事实完全无关的论点是难以成立的。当然,不仅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同时以经验或客观性为依托的价值判断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价值判断是单称价值判断、全称价值判断以及据以人性事实、人际关系事实以及制度事实等多种因素的复合性判断。

关于价值与情感,湖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国银指出,价值与情感有密切联系,但价值情感主义者认为价值是主观情感的表达,是不可以认识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武断的,后价值情感主义者消解了价值与情感的现代性联系,使价值与情感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直接动摇了价值情感主义的理论基石,这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关于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西安邮电学院教授张学广认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始终处于价值关系谱系的根部,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已成为共识的今天反思价值哲学,我们必须重新确认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原初地位,扩大价值主体,使价值关系扩充到自然界的所有生命中,从而发现和确立自然的内在价值。

对于如何拓展价值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北京大学教授王金宇提出,价值哲学要深入到活生生的现实中,必须与人的心理相结合,从心理事实层面研究价值。其基本思路是:以李德顺关于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哲学研究成果与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关于象征性语言符号与人的心理潜意识内在关联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旨在研究价值逻辑与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这两套话语体系之间的契合点,揭示人的心理灵动在不同层面的运演现象及其法则,将人类认识王国的理论成果与心理现实对接,实现大脑(思维)向心灵的转换,实现价值心理学对现实人生的指导,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创新性事业。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骊明提出,发展的价值研究应成为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现象及其规律,具体包括社会发展中价值生成和演进的规律和机理;发展的价值比较包括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发展过程中价值体系成因及其关系研究;发展政策、决策及发展结果的价值评价研究。

此外,复旦大学教授冯平还探讨了杜威价值哲学的要义,她指出,杜威的价值哲学具有颠覆性,他批判了传统哲学沉思者哲学观、超验存在论、旁观者认识论和追求绝对确定性的旨趣;建立了经验存在论、行动认识论、创造者的信念;他以评价判断为核心建立了实验经验主义的价值理论,颠覆了价值哲学的两个教条(即事实与价值的分离、目的与手段的分离)。

二、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

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也是这次论坛讨论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辑强乃社探讨了价值的话语形成。他指出,价值哲学研究应当注意的是,我们是在一个语言学转向以后的哲学背景下谈论主体性的,这种主体性是主体间性基础上的主体性。世界是一个主体性的、语言性的、建构的世界,不是一个自在的世界,这种建构对理解价值问题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以及话语和价值的生成、更新、保持和运行,都需要在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进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正军指出,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亟待改进,他认为目前中国学者关于价值问题的研究主题带有过多的漂移性特点,缺少学科生存内在稳定的研究纲领或研究范式,价值哲学研究领域仍缺少专业化、规范化的学术团体,不少研究处于学科边缘地位或完全建立在个人兴趣的基础上,距离建构成熟的价值哲学理论体系尚有相当大的距离,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方法论上的局限是当代价值哲学研究的一个显性障碍,例如多数研究者缺少对自己研究的价值对象先作语义分析和界定的意识,不自觉地混淆概念的指称和意义,导致研究过程中出现过多的虚假问题和争议。对此,加强语义学分析,提升同行研究中的主体间性,应该成为当前改进价值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西安政治学院教授曹祖明分析了界定价值概念的哲学方法论。他认为,作为一种哲学界定,在方法论上要受如下条件约束:(1)首先要大体确定界定概念的外延,对其基本含义有一个基本理解;(2)要与所界定的对象的公认含义保持一致;(3)必须遵循下定义的一般规则,即外延相称的原则;(4)界定内容又要与基本含义有所不同。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任容指出,价值具有整全性特征,对此需要运用多种方法统合协作予以把握。价值哲学致力于体系化的阐释,揭示价值之真实,而我们所能论及的价值之真实只能是我们所知道的价值。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副教授康兰波认为,价值哲学应从价值层面反思人的存在方式或状态,注重信息实践在虚拟与实在相统一的现实性、时空结构的超常规活动与结构复杂性等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了实践的道德责任,为价值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价值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针对当代中西价值哲学研究方法有何异同,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大学教授江畅指出,当代中西价值哲学在价值问题研究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有4种基本类型:(1)理性认识主义的研究方法;(2)非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3)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4)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当代中西价值哲学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方面:(1)是否超越传统的价值哲学研究方法;(2)是否注重研究方法的适时转换与创新;(3)是否注重利用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4)是否注重研究方法的效能。他还指出,中国价值哲学既要坚持自主创新,又要加强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对话与合作,积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世界价值哲学的先进理念、概念范畴、研究方法、基本原理、学术思想与逻辑体系等,自觉融入世界价值哲学的学术话语体系中,才能真正发展和创新中国的价值哲学,使中国价值哲学走向世界。

三、价值哲学的应用问题

关于普世价值的问题是本次论坛的又一个热点问题。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曾宪认为,普世价值的价值主体是人类,普世价值是人类现代价值,它主要包括两层含义:普遍赞同,普遍享用,它是与权利义务对应的现代文明价值系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健群指出,普世价值是现代性视域中文化多样性资源的价值预设,作为一种价值预设,它承诺了这样一个假设:普世价值是存在的。对这一假定具有真实性的证明,国内外的研究有5种方式:(1)人性论方式;(2)约定论方式;(3)形式主义方式;(4)“底线伦理”方式;(5)“生态伦理”方式。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普世价值是一种属人的价值,是一种变化的价值,它具有多元性与历史性。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郭明俊认为,普世价值是指为了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通过不同价值主体或不同文化传统之间交流对话而达成的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即具有全球一致性的基本理念和共同原则,并在实践中普遍采用的价值观念体系,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价值主体的全人类性”和“价值基础的利益共同性”。由此观之,儒家价值具有普世性意蕴,其“天人合一”价值观、“仁爱”价值观、“生生之道”价值观、“合而不同”价值观、“以义制利”价值观等都具有普适性。不仅如此,儒家价值观在现实中存在着以某种方式与途径达到普世化的可能性。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杨文极认为,普世价值指人类的共同价值,同情心、怜恤心、人性、人道、公平、正义等,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和反映普世价值。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永胜认为,普世价值是同一时代对于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具有普遍意义和效用且得到全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共同或相似的价值客体和相同或相似的主体内在尺度构成普世价值存在的两个基本要素。普世价值具有广泛共享性、高度的公共性、最大的共识性、原则性与可实施(操作)性的统一等特征。四川师范大学的唐代兴教授探讨了普适价值问题,他指出,普适价值是指具有普适性的价值,普适价值得以成立的最终解释依据与理由,只能是存在论的。在存在论平台上,凡价值,其自身具有普遍指涉性,这种普遍指涉性根源于生命存在本身,生命存在本身才是最高价值,才是一切价值之源,才是一切普适价值的根本,才赋予生命价值以生态品质,也才为“价值生态”概念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价值生态乃价值之一般规定、一般特性、一般要求,并由其自身的生成性与关联性、过程性与整体性、历史性与未来性的境遇相整合,构成了普适价值诠释的基本视域与方法。

此外,许多学者还在论坛上探讨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合法性来源问题、中国价值哲学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中国百年来核心价值体系缺失的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向社会共识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建设、公共价值与核心价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等重要问题。

在论坛闭幕式上,美国摩根州立大学副教授格波托库马(Zekeh Gbotokuma)博士探讨了黑人文化与道家文化的结合问题。他认为,黑人文化倾向于情感化,欧洲文化倾向于理智化,而用中国道家的“阴阳说”来解释情感和理智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视角,它可以促进黑人文化与欧洲文化的相互对话、沟通与理解,达到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国际价值哲学研究会会长施瑞德在论坛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在过去的几年里,国际价值哲学研究会致力于从伦理、政治、道德、宗教、文化等不同视角探讨生活在不同国度里的人们如何获得普世价值,这次论坛将这一问题有所深化。哲学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深入反思与探索问题无疑会推进哲学的发展。哲学既要探究苏格拉底式的认知问题,也要研究人的生存的价值问题,要想使价值哲学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还需要各国学者共同努力,携手合作。

标签:;  ;  ;  

价值哲学:反思与批判中的自觉对话与交流--世界价值哲学论坛西安峰会综述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