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军事事件综述”述评_军事论文

“新中国军事事件综述”述评_军事论文

评《新中国军事大事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要论文,新中国论文,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时刻,由张驭涛主编、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工作巨大成就的《新中国军事大事纪要》(以下简称《纪要》)一书,近日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迄今为止,这是关于新中国军事工作的第一部内容最完整、信息量最大的大事记。它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分期科学。一般来讲,大事记不必像史学著作那样,划分若干时期。但是,该书为充分体现各个时期军事工作的特点,特地划分了四个时期。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9月),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9月—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以后)。这种划分,鲜明地告诉读者:新中国军事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一部分,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扼腕的失误。它的成功与失误有共同的渊源,对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也应该综合地进行考察;从四个分期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国军事工作在国防安全、国家经济建设、拥政爱民,对外支援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分期,既使所述历史有更深刻的内涵,又使读者对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体裁新颖。《纪要》虽为大事记,但它并不仅仅限于历史事件的排列,而是尽可能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因此,编者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对时间跨度大的同一事件作适当集中,以求叙述完整。如“炮击金门”,在同一处从1958年8月23日炮击开始,写到1979年1月1日炮击停止,详细记述了这一事件的由来、过程、结果,以及相关的数据。又如“援越抗美”,在同一处从1965年4月写到1973年8月,全面反映了从中共中央作出援越抗美的决定到人民解放军全部撤离越南为止的8年间,中国援越的方式、项目、数量等。鉴于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积极参加地方抢险救灾、抗洪救灾、防汛抗旱救灾、防汛抗旱、支援地方建设等内容十分多,而且分散,编者在有关年度末尾集中叙述,使之相对完整。为便于读者从宏观上把握,编者在每一时期、第一年度的开始,写有简短的导言,指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军事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三,内容丰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与作战,是《纪要》一书反映的重点内容。它详细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在法制建设、教育训练、作风纪律、政治思想、后勤保障等建军方面的内容,以及在历次保卫国防、平定叛乱和援外等作战方面的内容。此外,《纪要》还反映了党和国家的重要军事会议,重大军事决策,武装警察、民兵预备役等武装力量建设,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工程建设等内容。也就是说,该书是站在党、国家、军队的综合的角度,将与军事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一一并收的。其中,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工程,虽然不能包含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但它又与军史有紧密联系。《纪要》收入了这方面的内容,而且多为最新公布的材料。比如,对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变化、职能,原子弹、作战飞机、舰艇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试制及发射,全军长途地下通信电缆网的基本建成等,都进行了详细记述。因此,它是国内第一部综合性的新中国军事大事纪要。另外,《纪要》所述的内容,时间跨度长达47年多,所论条目达1096条,约57万字,也是目前所见到的信息量最大的新中国军事大事记。

第四,史实准确。一部大事记,是否有价值,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史实。《纪要》所用史料尽管大多出自国内公开出版的文献、书报,但是编者在遵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也十分注意运用档案资料。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的事件,一般以档案资料为准,反复核查,进行考证。同时,编者特别注意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如,关于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成立日期,以往的史书均写成1950年2月22日。《纪要》则采用了1997年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最新考证,确定为2月9日。又如,关于“五统”“四性”提出的时间问题,有些论著和大事记曾误写为1953年。编者经过考证后认为应在1952年7月10日,毛泽东在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上级速成系第一期学员结业之际,以中央军委主席名义发出的训词中就提出:人民解放军必须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整个工作上、指挥上,而首先又应该是从教育训练上来培养的那种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因此,确定为1952年7月10日。再如,关于谁提出“砸烂总政阎王殿”的口号问题,编者经过考证后认为,这一口号是林彪于1967年7月25日为达到进一步扫除篡党夺权的障碍而提出的。从而纠正了一些论著认为是林彪和江青共同提出的说法。

对于在许多论著和大事记中出现的不准确、可能引起读者误解的史实,编者进行了补充。如1967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各级军区机关目前不搞“四大”和军以下部队坚持正面教育的通知》,在许多论著中写成《关于各级军区机关不搞“四大”的通知》。《纪要》以当时文件为准,恢复了全称。又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解放军多次击落美国入侵飞机,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公开确切数字,从而使许多人产生怀疑和各种说法,《纪要》将这些数字全部列出,有利于澄清史实和消除误解。

第五,学术性强。《纪要》虽为大事记,但并非流水账,而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每一时期、每一年开头的导语,都是编者经过研究而作出的精炼的概括。如,在第四时期的导言中,将军事工作分为四个阶段,抓住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之后,编者都要画龙点睛地写几句结语。这些概括,都是非常确切和非常有见地的。

此外,《纪要》第四时期的内容新,可借鉴的学术成果少,编写难度大,但编者以占全书1/2强的篇幅,给予了全面、系统地叙述。特别是对第三代领导人与军队建设的有关内容,概括准确、完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纪要》的编者都是长期从事军事历史研究或编纂军事百科全书的工作者。张驭涛还是军事百科全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学科的副主编之一。为了编写好这本《纪要》,他们经过多年收集资料、仔细研究、反复讨论,以良好的研究、编撰素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保证了该书的质量。

诚然,《纪要》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内容写得很细,有些内容则过于简略等。但是,该书在提供研究线索、学术信息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它是一本值得广大史学工作者研读的佳作和备用的工具书。

标签:;  

“新中国军事事件综述”述评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