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变革:“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的路向选择
● 江净帆 田振华
摘 要: 高校“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出台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境遇。当前,国家对教师队伍的关注提升到新高度,国力发展为教师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支持,教育新需求为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高校转型发展为师范院校带来了新要求,教师教育新体系也为师范院校带来了新挑战。在这种境遇下,师范院校既要坚守自身的使命担当、坚守教师教育主业不变,又要在时代发展中寻求变革。“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应以打造特色性、凸显专业性、突出实践性、强化创新性为基本的路向选择,整体推进学校的变革性发展。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师范院校;教师教育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宏观背景及教师教育自身均发生了重大变革,而师范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整体的重要元素,在这一进程中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变革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出台。“‘双一流’建设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中央政府基于国家宏观战略利益而制定的行为准则,这是政府意志的外显形式与可视化存在,具有很强的权威性”。[1]因此,这一政策的出台给高校带来了新一轮激烈竞争和创新压力,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的院校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质”的发展在“双一流”建设中被摆在了突出位置,高校办学质量、特色和学科专业水平要在新一轮竞争中面对更大的考验。而从当前进入“双一流”建设院校及学科的情况看,师范院校及教育学学科并未凸显优势,基于此,在“双一流”建设的特殊境遇中,师范院校及教育学科如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如何彰显自身的院校及学科价值,如何在使命坚守中实现变革与超越,如何选择自身的发展路向,是我国师范院校需要长期思考且具体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的机遇与挑战
近百年的教育发展史雄辩地证明,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需要一流的教师教育;而“双一流”建设政策也要求“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2]综上,无论从历史性的视角抑或是从现实性的视角来看,师资力量的强大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支柱,也再次印证了“兴国必先兴教,强教必先强师”的不变哲理,而强师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办好师范教育,重视教师教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对教师队伍的关注提升到新高度
当前背景下,我国由世界大国逐步走向世界强国,人力资源建设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关注,而造就优秀人力资源的教师队伍也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自2012年以后,国家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等文件,多次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初,中共中央则自建党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全面落实教师工作优先发展战略地位;”[3]2018年4月,国家颁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并指出:“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国家要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习近平总书记近年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更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让教师更有作为”,从而发出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动员令。其后,各省相继落实改革意见和行动计划,一系列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将持续推进,我国教师队伍及新教师教育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综上,该体育场采用了交叉式吊索的索膜结构形式,吊索索力分布很不均匀,这要求在初期建模时应尽可能实现吊索索力的均匀分布;另外,在吊索张拉施工中,应特别给予索力较小的吊索以足够的安全储备。
(二)国力发展为教师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支持
经过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逐渐摆脱了过去单方面借鉴、输入西方理念的局面,转而基于自身的文化自信开始探讨并构建基于本土语境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教育本土化是自教育诞生之日起对非内源性生成的一种消解,……其外显式研究涵盖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内隐式研究状态。”[5]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我们的教师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脉络、独特的师范传统,有着自身面临和需要应对的国情实际,也应该有更多的自信探索基于本土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三)教育新需求为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发展要求高校突破自话自说的壁垒,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加强行业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岗位胜任力。如何打破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人才产出为导向,办出自己的特色已成为本科师范院校的共同命题。近几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教师的学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教师的岗位胜任力却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岗位胜任力提升依然是用人单位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焦点诉求。因此,面对新形势、新背景,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范院校需要面向教育行业发展做出新选择。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6]自此之后,我国逐渐形成了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从而形成了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竞争格局;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师范院校不断压缩师范专业及其招生人数、扩展非师范专业,这种现状也使得师范专业在师范院校内部乃至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与发展出现游移。因此,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趋势,师范院校如何回应自己的主责与使命,成为一个新的时代抉择与挑战。
(四)高校转型发展为师范院校带来了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也开始由生存型消费进入到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更好服务国家社会的愿望愈加迫切,也更为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精神需求直接反映为对当前教育质量、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等各方面的新诉求。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师范院校深化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动力。
(五)教师教育新体系为师范院校带来了新挑战
1980年,深圳被列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印刷品都涌入深圳,“北书南印”就是对这一盛况的写照,“可以说在那时,只要付出了超负荷的努力,每家印刷企业都可以发展得不错”,丁旭光坦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内陆经济状况逐渐改善,各地印制水平快速提升。一度涌入的“北书”开始回流,深圳因先发优势带来的集群效应逐渐减弱。进入2010年,移动互联时代大幕开启。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纸质书印量增幅出现下滑。“深圳印刷业出现了困境,同样也充满机遇和希望。”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的坚守与变革
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整体发展处于一种混沌前行期,竞争尤为激烈,各个高校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受专业扩展、拨款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师范院校都在为争取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而不断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减少师范专业以及师范生招生人数,以更多的精力和投入去追逐“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更多的利益博弈。但从长远来看,“双一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一流师资的建设,而一流师资的培育又需要一流的教师教育,需要“建设好一流的教师教育,如果扬短避长,放弃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连一流教育学和教师教育都建设不好,还想建设其他一流学科,以为建设其他一流学科容易,这不仅是对其他学科的不尊重,也是缺乏自信甚至是自不量力,”[8]师范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积淀、办学资源乃至于办学优势整体而全面地集中于教师教育领域。因此,在新时代和新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在师范与非师范并存的发展格局中,师范院校需要强化而非削弱、需要坚定而非动摇教师教育主业,进一步夯实师范基础、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在“双一流”竞争中办出自己独特的院校价值。
(一)师范院校的坚守:使命与担当不变
据介绍,目前可用于项目或可供参考的已有水利行业标准规范主要有55个,国家及其他行业相关标准主要有79项。在这些标准规范中尽管已包含水文、水资源、水利信息监控等众多相关内容,但由于项目涉及的信息和业务量十分庞大,许多信息和业务还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可循,而且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的建设和管理也需要有系统的标准规范支撑。因此,亟需在已有的相关标准规范基础上,根据项目建设运行的需要,建立更为完整的项目标准规范体系。
(二)师范院校的坚守:教师教育主业不变
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新变化,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种新格局、新变化、新趋势“开启了以‘双一流’战略理念为指导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征程,意味着‘双一流’建设中高等院校原有的格局、评估将被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发展路径也将被重新规划,”[7]这必将加剧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实现高等教育新时代“百家争鸣”新局面。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师范院校将何去何从,是应该继续坚守百年以来时代赋予它的重要使命,还是审时度势,实现自身的变革,甚至追求超越时代的发展,下文将一一理清。
(三)师范院校的变革:新时代要求新发展
不变的是院校使命,变的是时代主题。当今时代,师范院校的使命和教师教育主业是培育一流人才和一流师资,这是师范院校的坚守与担当。而“社会就是在不断研判并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滚滚向前,明确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结构、解决动力后,我们就要抓住‘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关键问题,发掘出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交汇点。”[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取得了突出的建设成就,但在动态时代中依然存在与社会各方面需求、发展如何保持充分性、平衡性的问题。尤其是当前,“双一流”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这也要求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教师教育以自身变革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更强的动力源泉。同时,随着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风起云涌,各种机遇、挑战以及社会的转型发展都要求师范院校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高度关注社会技术发展与人才需求,在变革中寻求教师教育的新突破。
纵观建国70年来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经历了过渡期,时间跨度为从建国初期至1957年;动荡期,时间跨度为1957年至文革结束;调整期,时间跨度为文革结束至上世纪90年代;规范发展期,时间跨度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样基本发展阶段四个阶段。在此期间,师范院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从曲折探索到规范办学的漫长经历,但无论从哪一阶段、哪一时间点来看,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合格、优秀的教师,是我国教师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这既是师范院校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师范院校的使命和担当。近几年,随着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各级政府正在不断加强师范院校建设。教育部多次强调:“十三五”期间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要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和课程,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这进一步从政策层面对师范院校的发展进行了定性,即师范院校必须坚持自身培养教师的传统使命和责任担当,这种使命和担当不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失,而是不断走向坚守。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的路向选择
我们看女演员,喜欢关注她的演技和颜值,而这两项衡量标准,赵多娜都给了我们惊喜。自然流畅的演技,加上极具辨识度的外型,让她在许多粉丝心中,成了几近完美的存在。而在熟识她的人眼中,她更吸引人的,其实是骨子里的那股不怕输,打不败,只要是认定的事就绝不放弃的韧劲。
“双一流”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和其他高等学校一样,参与到“双一流”建设的整体进程中。因此,“实现教师教育振兴,建设一流的教师教育,已经成为师范类院校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10]在这样一个现实课题面前,师范院校应在坚守和担当其本质使命的前提下,以打造特色性、凸显专业性、突出实践性、注重开放性、强化创新性为基本的路向选择,来整体推进师范院校的变革发展。
(一)师范院校的变革应打造特色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克服同质化倾向,促进高校办出特色。”[11]当前我国高校同质化办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同样存在于教师教育领域。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已有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内涵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教育有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支持性的环境,支持师范院校设计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自己的个性化人才。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不应该是同一个模式、同一种声音,而应该“在保持共性品质的同时,不断地培育、挖掘、提炼、维持和发展本校的特殊个性品质,将办学特色理论与发展实践相结合,将共性特征与个性品质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12]根据自身对于教师教育的独特见解去培养人才,实现个性化的办学,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人才。
40年来,我国新闻出版市场体系与要素市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1988年新闻出版署提出“三放一联”的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思路时,就明确指出要“搞活图书市场”。1996年《关于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图书市场的发展目标。2016年,新修订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将“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体系”作为我国新闻出版市场建设的总目标。通过以上举措,现已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以单一的出版物产品市场为主的市场建设格局,逐步建立起了包括人才、技术、信息、行业组织与中介等要素市场协调发展的完整的出版市场体系。
(二)师范院校的变革应凸显专业性
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中“学术性”与“专业性”之争长期存在。一般意义上,学术性是指“培养学生在纯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能运用各种抽象的价值符号系统构建某个学科或领域的概念、定律、学说创新知识……专业性是指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特殊性。传统的师范在英语里有标准、正确、正常的意思,汉语里有模范、榜样、道德高尚的含义。”[13]因此,作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师范院校,只有办出自身的专业性,以更加标准、正确的办学态度培养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理想信念、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才可能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中确立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当前,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简单相加已不足以承载师范院校发展的专业性。师范院校必须从教师教育的理论突破、学科专业的重构与互补、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各个方面变革创新,才能在“双一流”竞争中走出学术性优势不足、专业性特色不明的局限。
(三)师范院校的变革应突出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14]在理论阐释与生活实践之间,人才培养的实践取向应是师范院校彰显自身专业性的重要路径。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教育学科作为师范院校专业性的建设重点,人们往往关注其内部逻辑性知识的研究和衍生,而忽略了在生活情境中的实践转化性和应用性。当一个学科在“改造世界”中不能充分彰显其实践价值时,其专业性就有可能削弱。因此,实践性应是未来师范院校专业性突破的重要方向,这包括:一方面在教育学科内部建设中加强实践取向,另一方面整体性地推进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打破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过重的结构,改变理论课程冗繁重复的情况,优化课程内容、打造优质精课,真正让学生能够学到精致有用的文本知识;同时探索构建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独立的技能测试体系和专业的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真正确立起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教学两个并行的系统,以整体提升师范生的岗位胜任力。
(四)师范院校的变革应强化创新性
创新是师范院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走出特色与发展的基本动力。应对新时代及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的格局调整,师范院校必须打破思维固化和院校本位、学科本位,将自身放置于更宏大的现实情景进行考量。唯有共时和多维的比较,师范院校才能在时代与社会需求中准确定位,以与时俱进的创新促进发展。在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境遇中,师范院校必须打破自话自说的办学壁垒,多方整合办学资源、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外来动力;同时,师范院校的变革应是系统性而非碎片化的,应从办学理念、机制构建、政策保障、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整体推进,以为师生创新活力的释放构建起整体生态。
参考文献:
[1]李峻,张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的行动逻辑与可能路径[J].江苏高教,2018,(7).
[2]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A].教研[2017]2号,2017.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A].2018.
[4]教育部,等.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A].中发〔2018〕4号,2018-5.
[5]于伟,李姗姗.教育理论本土化的三个前提性问题[J].教育研究,2010,(4).
[6]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A].中发[1999]9号,1999.
[7]卢小陶,丘苑.“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师范大学发展思考[J].教育评论,2018,(11).
[8]郝文武.师范院校应努力建设好一流教师教育[J].教师教育研究,2018,(4).
[9]张平,孙倩倩.变与不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逻辑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5).
[10]刘春艳.“双一流”建设需要教师教育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A].2010.
[12]唐芳贵,皮修平.论高校办学特色与特色自觉[N].光明日报,2012-08-04.
[13]徐来群.一块金币的两面: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何时休--兼论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的专业性[J].教师教育研究,2006,(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9.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小学全科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SKGH154)的研究成果之一。
江净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
田振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刘丙元)
标签:“双一流”建设论文; 师范院校论文; 教师教育论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