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_社会问题论文

信仰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_社会问题论文

信仰建设是社会建设的根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有关信仰建设问题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提及信仰控制问题。其实,信仰控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我们需要研究信仰建设问题

自由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它的实现总是由一定的控制过程来支撑的。人们崇尚自由,就不应当反对控制。控制也有极其重要的一面。

控制是什么?控制首先是人类运用理智来管理自己。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运用理智来了解、认识、管理、控制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和需要,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发展方向的过程。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

自古以来,人们就怀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建立一个和谐、进步、幸福、美好的社会,因此,许多世纪以来,人们都在探索各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模式,但似乎各种模式都存在着弱点,究其原因,是在这些社会控制系统中缺少一个控制中枢——信仰控制。社会控制的实现要通过人来进行,而人是有信仰的,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社会控制只有上升到信仰控制的水平上,才能真正实现。

在人类社会步入日益现代化的时代,信仰建设与人的主体性是不矛盾的。相反,它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因为在这样的时代里,对于社会的控制和管理是充分认识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大众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这种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时代里,人民大众对社会的管理应该上升到信仰建设的层次。信仰建设应当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对信仰本质、信仰价值、信仰过程的运动规律以及对自己所选择的信仰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对于不同信仰者、信仰群体及信仰对象的了解和认识。

二、信仰建设是一门重要的精神科学

对于信仰问题的研究是科学。信仰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但它却能溢于人的外表,能外化为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处世态度、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等。人的整个社会生活都是在一定的信仰这个精神支柱的支持下进行的,整个社会生活都是由具有各种信仰的人进行的。因此,对于信仰问题的研究,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科学中一部分极其重要的内容。

研究信仰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信仰中的矛盾,实现人类的自我控制和管理。因此,它只能是一种深层的精神导向。唯有通过内在的、深层的精神导向,才能对有丰富精神世界的社会成员产生影响,才能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因此,信仰控制又是一门艺术科学。关于人的精神领域中的问题,有些需要科学的方法,有些则需要艺术的方法,需要情感的,非理性的方法。因此,要特别强调对于信仰控制艺术的研究。

信仰控制是社会控制的最高形式,因而它的方法也应该是最高级的。它应当包含并且高于那些低级社会控制的方法。它应当既包含理性的方法,也包含非理性的方法,既有物质上的方法,也有精神上的方法。它是所有这些方法的集大成。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避免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偏向。

我们正处于一个需要信仰的时代。面对各种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尤其需要有崇尚的、共同的信仰,使我们能团结一致,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三、在中国进行信仰建设的特定内容

1、几个需要解决的矛盾

在中国,事实上存在着大多数人的共同信仰,这就是坚持共产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全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原因。

由于我们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特殊国情所决定,在信仰问题上仍然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这样几个比较明显的矛盾:

(1)怀疑与信仰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时代带给我们的。在怀疑与信仰的矛盾运动中,怀疑曾帮助我们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框框,帮助我们走出了一个旧时代。但在这之后,我们又面临着一个新时代,面临一个新的未知世界。我们需要信仰来支撑我们、带领我们去迎接新的时代、走向未知的世界。因此,确立信仰的重要位置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我国青年中有大约70%的人认为信仰问题是重要的,但是也有不到20%的人认为信仰问题不重要。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信仰与迷信的矛盾

破除迷信并不是不要信仰,我们必须分清什么是迷信,什么是信仰,信仰和迷信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会给人类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信仰使人心明,迷信使人迷惑;信仰使人无畏,迷信使人生惧;信仰使人具有自主性,迷信使人失去自主性。

(3)信仰与科学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已进入了一个科学的时代,科学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氛围。在青年中,信仰科学的人已占了绝大多数。这对于青年的信仰教育是益的。然而,信仰与科学并非总是一致的,它们有时会有矛盾。例如科学的基本精神是怀疑,信仰的基本精神是相信。因此,如何既坚持科学态度又拥有信仰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4)信仰与人的主体性的矛盾

信仰本来与人的主体性是不矛盾的。但是,当信仰与怀疑,信仰与迷信的矛盾还未能解决时,这个矛盾是存在的。只有使人们懂得信仰是人类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归复其人的本质而作出的信念设定,懂得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信仰控制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大众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信仰与人的主体性的矛盾才能解决,信仰才能在人们心中真正扎根。

2、一些有关信仰建设过程的问题

(1)青年的信仰从何处来的?

在我们对青年进行有关信仰问题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您有了上述信仰?”时,回答:“学校老师教的”占31%;“受家庭影响”占32%;“从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及各种文学作品中来的”占50%;“从朋友、哥儿们那里来”占6%; “随大流”占4%;“个人经历造成的”占51%;“不知道”占8%;“其它”占11%。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宣传工作在青年的信仰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青年读书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调查中,80%的青年表示他们喜欢读书。而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我们又发现,青年读书情况与他们的信仰状况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两组数字比较看出来:①在青年的信仰结构中,回答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发展经济、改革开放几项的人数最多,占了绝大多数,而在他们读书内容中,读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李大钊等共产主义理论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书的人也最多,其中马克思的占47%,列宁的占35%,毛泽东的占78%,邓小平的占55%,李大钊的占30%。②在青年中回答信仰科学的人也很多,占了50%以上,而在读书结构中,爱因斯坦的书读得很多,占了33%。③在价值观调查部分,认为“一个不重视理性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的观点“正确”的人占了74%,表明我国青年是注重理性的,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在青年中影响并不大。

(2)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虽然我们在理论上提出了信仰建设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大众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但是,要在实践中把它体现出来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用惯了“教育”、“研究”、“引导”之类的词。但是在事实上,教育者被受教育者教育、研究者被被究者研究、引导者被被引导者引导的事情总是发生。必须明白,今日青年已不是盲从的一代,今日的人民大众已日益具有更加自觉的社会主体意识,教育中确实存在着教育者自身的改造和提高、被教育者须加强自我教育的问题。今日的教育是一个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过程,是双方的交流、沟通和互相学习的过程。

在大众化的社会里,信仰建设具有更加科学、更加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是约束、限制、管理、维持,而且是建立、完善、教育、沟通、交流、激励、促进……“控制”的对象不仅是被控制者,而且是控制者自己。

标签:;  ;  ;  

信仰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_社会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