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要性论文,可行性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初中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对绝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初中毕业便意味着其学校教育阶段的终结和职业生涯的开始。这些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说,农村初中把一批什么样的人送回农村,这是改革农村初中教育必须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我们以为,农村初中必须解决好学生的专业技术的学习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途径便是在打好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使人人获得一技之长,具备谋生的本领。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应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根据各地实际,在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实行三级分流,而重点是初中后的分流。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有无必要、有无可能,不少人仍心存疑虑,对此本文试作粗浅论述。
一、必要性:农村初中为什么要进行职业技术教育
首先,这是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现代化,关键是农村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核心又是人的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科学知识、技能、道德风尚等),亦即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而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力因素。良好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不仅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村实现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需要和根本保证。
第二,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顺应了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40余年来,我们事实上把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唯一任务。期间虽经几次教育改革,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教育结构单一,升学率成为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标尺。这样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至今影响深广。例如,有一位中学校长在谈及基础教育改革时就认为:“当务之急是创造条件开好现有的科学文化课程……有了这个基础,无论毕业后去从事制茶、水稻种植乃至非农业工作,具体技术不难结合工作去学习掌握。”①乍一看,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问题在于,绝大多数农家子弟初中毕业后就要走上谋生之途,而单纯的“文化人”在农村是无法生存的。当那些从农村初中学成毕业的子弟回到家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候,大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为我们的学校根本没有教会他们使用这些知识的方法,没有教会他们“种稻、制茶”的方法,更不用说对这些知识在应用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一现实证明,农村学校在对学生传输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决不可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就是说不能忽视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我们党历来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又特别强调了这一原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普通中学也要分别不同情况,适当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
最后,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是广大农民的强烈要求。目前,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实际要求,是使自己的子女学到知识和本领,创造比自己更好的生活。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曾就他们在学校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民作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同意学校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办学方向的占87%,基本同意的占10%,不同意的只占3%。②同意和基本同意的合起来占了97%。虽然,这种调查结果,是得之于职业技术教育已经使农民尝到甜头的地方,但它毕竟说明,只要向农民们讲清道理,摆明事实,他们是会欢迎农村初中开展这一改革的。据了解,很多已经进行普通初中注入职业技术教育因素改革实验的地方,大都存在着这种趋向。
二、可行性及基本经验和思路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如上所述,这个基础主要有两个内容:文化科学基础和职业技术(或者劳动技术)基础。从前一个基础来说,无论怎么改革,农村初中都有一个向上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的任务。不管是国家利益来看,或者是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言,这个任务都是不能丢掉的。于是,很多人便担心或者怀疑: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会不会影响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质量?而作为学生和家长来说,他们关心更多的是农村初中的这种职业技术教育能否有效。
其实,这些担心或者疑虑都是不必要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事在人为”。许多改革先行者的成功经验证明,通过深化教育的各项改革,这些矛盾并不难解决。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已经为改革农村初中揭示了基本的思路,主要如下:
1、改革学制。可以将初中三年延长为四年,这样就可以比原来的三年制初中多出1000多个课时。在对语文、数学等文化科学基础学科的课时作进一步的调整后(目的在于打扎实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就可以有比较充足的课时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
2、改革课程。一个学校如何达到其培养目标,最终是通过课程内容来体现的。
首先,注意文化课和劳动技术课或职业技术课相衔接。一方面大力改革文化课的教学内容,使文化课和劳动技术课相互渗透。比如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就规定:在政治课中增加农村经济政策、生产责任制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内容,在语文课中增加农村常用字、农村应用文,在数学课中增加平面测绘、生产统计,在物理课中增加农村常用电,在化学课中增加土壤成份简易测定,在地理课中增加乡土地理、乡土资源,在历史课中增加家乡史,等等。③江西省弋阳县烈桥初中也采用了类似的作法。另一方面使专业课的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相互配合,比如生物课和水稻种植的教学就可以穿插或者交叉进行。
其次,注意把握好劳动技术课或者职业技术课的教学时间和教学量,使之不影响学生文化科学基础的学习。比如弋阳县烈桥初中在这方面就有一套成功的作法:一是做到“劳动时间适量”,平均每周课时,(该校系三年制初中),初一初二年级60%的课时用于课堂教学,40%的课时用于实践;初三年级则反过来,40%的课时用于课堂教学,60%的课时用于实践。二是做到“劳动教育内容适量”,如养鱼,初一年级只要求学生掌握鱼的孵化和鱼苗培育知识,初二年级掌握成鱼的放养,到初三年级则要求掌握科学养鱼的池塘管理和鱼病防治等全套技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逐步深化和完整。三是做到“劳动强度适量”,在开展劳技实践时,在内容上突出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不把学生当作单纯的劳动力使用,学生只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通过掌握这“三个适量”,使劳动技术教育计划化,不打乱整个教学计划,不挤占文化科学基础课的教学时间,该校教学水平不仅没有下降,还一直保持了领先地位,从1989年起,在全县初中升高中统考中连续三年名列第二。④
再次,改革课程结构。在保证必要的学科型课程(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的同时,不断增加开发活动型课程,组织各种活动兴趣小组,如:果树栽培小组、缝纫小组、家电维修小组、书法绘画小组、摄影小组、养鱼小组、园艺小组等等,以帮助学生吸收、掌握、巩固所学知识和技术,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另一方面尽可能缩减必修课内容,增加选修课的内容,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展其所能。
3、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法,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把课程教学和基地实习结合起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总结新的教学法。
4、编写教材,培训教师。编写适合当地情况的劳动技术和职业技术教材,引进、培训一批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经验的职业技术和劳动技术教师,这是搞好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通过这些年农村教育进行的卓有成效的综合改革实践,农村初中教育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不少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已经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能手,成了富乡富民的排头兵。它们的典型事例证明: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既有必要,也完全可行而有效。
三、当务之急:若干对策
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新事物,牵涉到学生、家长、教师、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它和在高中阶段实施会考制度一样,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政府、学校和社会能否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因此,我们认为,要搞好这项改革,当务之急是:
第一,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和农民现有的各项文化宣传工具,并召开各种专门会议,大造舆论,宣传农村初中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使社会各方面充分认识这项改革对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使农民深刻认识到这项改革同自己切实利益的关系。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务必使所有人都明白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另一方面,必须突破传统的“质量”标准,端正教育内部以及社会各界的教育质量观,破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把升学率和各文化学科考试分数当作检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的传统,树立“智能双全、全面发展”的新观念。首先是学校和教师要提高认识,端正指导思想,只有他们的观念先转变了,才有可能去帮助宣传、说服群众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改革。
第二,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实习基地、实习工厂(农场)、辅助设备仪器和工具,还需要培训一批教师。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没有这种支持,改革只会是纸上谈兵。因此,各级政府应主动关心支持学校的这种改革,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尽可能满足学校在这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争取各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第三,确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办学模式。就江西来说,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但各地的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赣中赣北发展得快一些,赣南比较落后,赣西稍强,赣东差些,有些地区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小康水平,有些地方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农村初中进行技术教育,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模式,不能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在整个初中阶段,自始至终全面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这是一种应该普遍适用的模式,可以名之曰“全程渗透式”。那些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实验点很多就是采取这种模式。经济落后的地区,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完成小学义务教育之后,对学生进行具有初中性质的职业技术短期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使他们具有谋生能力和致富本领。对于已经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可以采用“三加一”或“三加X”或者“四加X”的办法,对即将毕业的初三或初四学生进行一定期限(一学年或者一学期或者几个月)的职业技术培训。对于已经实现小学义务教育但实现初中义务教育目标有困难的地方,则可以采取初一分流或者初二分流的办法,对那些无力读完初中的学生进行短期职业技术培训。
第四,由于在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新事物,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所以,在实施这项改革的时候,各地也可以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先试点,使取得适合本地的经验和成效之后再逐步推广。
在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有益于学生,有益于家长,有益于学校,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只要我们沿着这一方向走下去,不断改革,不断探索,农村初中一定可以办成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农村建设人才的摇蓝。
注释:
①转引自周贝隆《转变思想,突出素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着眼点》,载《人民教育》1994年6期。
②③参阅梁友君《为农村建设服务的好典型——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教改纪实》,载《人民教育》1994年3期。
④参阅《来自农村教改实验县的报告·走出象牙塔》,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收稿日期:199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