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365100
现在,课程标准、新教材和教学目标已注意到了从新知识引入到新原理的提出以及巩固训练都围绕问题解决而设计,问题解决也开始成为高考的内容之一,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开发、收集和创设一些实际问题情境来为教学服务,使学生有机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去理论联系实际。
我从十多年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简单总结以下两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在哲学课堂教学的案例解析与展示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需要,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从而愿意学、认真学、主动学。哲学原理比较抽象,学生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笑话为素材,经过处理加工,创设愉悦性情境,营造轻松活跃气氛,添乐增趣。(笑话情境):一个城市的小朋友,同学骂她是猪。她非常高兴。因为她从没见过猪,只看过动画片上的“猪”,所以她认为猪是很可爱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中感性材料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哲学现象,归纳哲学观点,细细品味哲学寓意,扎实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及深层次的内容和含义。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平等师生关系的营造
1.师生话语表达权力的平等
情境教学观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实际教学中感悟到师生话语交融,产生共鸣,碰撞出智慧火花,是教学的理想状态,每当教师在创造性地设计情境教学的课堂上,老师的见解得到学生认同时;每当学生对教师的课感兴趣而话语表达时;每当教师亲切而坚定地鼓励学生自主体验问题或回答问题时;每当学生提出问题而得到解决时;每当与学生目光相遇,不禁会心一笑时,我们觉得生命如此美丽,教师的价值便在其中了,师生话语交融也在其中了。
在教哲学前,我通过小调查询问学生:你认为哲学应该学习些什么知识?你认为理想的哲学课是怎样的?很多的同学这样回答我:他理解的哲学,应该是在松涛阵阵、流水潺潺、琴声铮铮的深山幽谷间,白发飘飘的两位老者在仰望苍穹,参禅悟道,道破世界的高深与神秘。这样的回答让人不禁莞尔。
同时,也颇值得我们深思:原来学生先入为主地理解哲学是国学中的哲学思想,他们也期待理解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然后点评我们选用的哲学课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体内容,其思想基因仍然属于西方哲学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选择情境时,能否使用我国的国学经典,实现对教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理解?多次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从师生的共同体验而言,也兼具提升“哲意美”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2.师生个人经验知识的共享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内容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在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情境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讨,并在探索和研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3.关照师生情感需要的诉求
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感悟:原来哲学就深藏于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我在上第七课第一框时,就问同学:整个世界上最想认识谁?很多同学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梦想,认识姚明、马云等,然后我通过这一生活化的话题,一步一步引导印证,只要通过不超过6个人,就可以实现这一梦想,师生共同得出顿悟到:人类社会中人与人是彼此联系的,然后点出这就是社会学中著名的六度空间理论。我还选用“蝴蝶效应”来让学生体会“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事例本身也深具美学色彩。以小见大,选用生活化情境,提升哲学领悟过程的曲折魅力。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表达、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对此,政治教师就精心选择学习内容,使哲学教学情境有利于展现知识产生和发现的过程,积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实现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的情境。
良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情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甚至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互动过程中,老师要创建一种和谐、真诚、鼓励、倾听、亲切和温馨的心理氛围。
师生话语表达权力的平等、师生个人经验知识的共享、关照师生情感需要的诉求,从三个方面都说明了“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平等师生关系的营造,这与新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成功与发展等理念,一脉相承,达成共识。
论文作者:傅爱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8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师生论文; 哲学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这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