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公共财政思想初探_公共财政论文

邓小平公共财政思想初探_公共财政论文

邓小平公共财政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共财政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平同志主要生活和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其财政思想主要是计划经济性质的,是国家财政思想,而公共财政是相对于市场经济而言的,但是邓小平同志的财政思想中仍然包含着丰富的公共财政思想。面对今天理论与实践中的公共财政疑难,挖掘和整理邓小平同志的公共财政思想对于我们建立公共财政目标框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公共财政的本质:在按照价值规律办事的前提下,树立全局观念,满足群众公共需要

一般地,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而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对此,邓小平同志有不少思想萌芽: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是公共财政的前提。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是市场化改革的总设计师,他倡导市场的经典论述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他还对市场化改革方向作出明确指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邓小平同志的这些理论思想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依据,我们也可以从邓小平同志市场化改革的坚定态度中看出邓小平同志的一切市场经济思想(包括公共财政思想)是以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为前提的。

其次,市场是有缺陷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邓小平同志坚决主张按照价值规律办事,他说:“我们最大的试验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知道,价值规律的根本缺陷是其配置资源的盲目性,对此,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有风险”。

最后,财政要有全局观念,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需要。邓小平同志认为:“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要有全局观念,他说:“局部是在全体中的局部,……局部应服从全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否则,“那就要犯原则错误”。而邓小平同志的这种全局观念的出发点就是人民群众,他指出,财政支出要面对群众需要,“我们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群众需要。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宁愿把更多钱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对于花钱很少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花钱也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不过,邓小平同志的这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思想显然是直接针对计划经济而言的,并不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但是,邓小平同志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第二个内容是权利要下放,……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样,在干预减少的情况下,在以上两种思想背景中,政府必然会因为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是邓小平同志逻辑思维的必然推论。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配置资源、分配收入和促进经济稳定与发展

马斯格雷夫认为,公共财政主要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稳定与发展三大职能。从现存资料看,邓小平同志没有明确界定公共财政的这些职能,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讲话中看到他有关这些职能的论述:

1.配置资源。配置资源是指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邓小平同志这方面的思想包括:(1)划分政府职能,确立公共需要范围。邓小平同志说“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等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他对“文化大革命”权利过分集中而不顾群众需要及其恶果进行了批判:“党的中心任务已经不同于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复杂,权利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再也不能不解决了”。(2)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配置效率。支出结构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如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邓小平同志对此十分重视,他指出:“哪些项目早上,哪些晚上,要有个安排,不能挤在一起。”“财政部提意见,是从全局出发,考虑有钱没有钱,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他强调一般办事效率,但他更强调宏观效率,他说“我讲的是总的效率。”这里显然包括财政配置效率。(3)采取政府投资、税收以及补贴等手段,调节投资方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用严格的税收来保护根据地经济”,改革开放后,他又注重政府投资,他说:“要研究投资方向问题”,“真想搞建设,就要搞点骨干项目,没有骨干项目不行。”

2.收入分配。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收入分配,他的“先富后富”观已是众所周知,他关于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原则的精辟论述也是无人不晓。他还主张用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分配,他在南巡时说:“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面对未来可能的收入扩大等收入分配方面的新问题,他嘱咐说,“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3.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邓小平同志的人生经验使他特别注重稳定(包括政治稳定和经济稳定),他在1989年会见美国总统老布什时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在经济方面,他不仅强调财政本身要稳定,指出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的、稳因的、可靠的基础上”,而且强调财政要保证国家的稳定,“财政工作就是要保证国家工业化和两翼改造所需的资金”。在谈到如何保证时,他说:“一是增加收入,二是节约支出。收入方面凡应收者应收足,支出方面凡能节约者都应节约。”在稳定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发展,他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妇孺皆知。至于财政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他认为可以采用投资、税收、借债等手段,也可以通过加快农业、能源、交通和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以促进经济发展。早在40年代太行山区搞经济建设时,邓小平同志就用“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的政策,给发展生产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在经济建设年代资金不足时,他主张借债发展经济,“借外债不可怕,但主要要用于发展生产”。另外,邓小平同志把基础产业和公共设施定为战略重点,他指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他以日本的科技和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为例论证了公共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气。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

三、公共财政取向的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适度退出国有企业、转变政府职能和硬化财政预算

在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就与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1.转变政府职能,这是建立公共财政的根本。财政归根到底是一种政府行为,公共财政就是要求政府在市场对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前提下,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只有政府职能定位于此,公共财政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这就要求对现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政治体制改革,他把政治体制改革视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前提,他说:“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要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日程上来。”关于政府职能定位问题,他指出:“党政要分开”,“党委不再设经济管理部门,那些部门的工作应该由政府去管”,并且“应该只管大事,不能管小事”。不难推知,这里的“大事”主要是指宏观调控。联系到上述他关于基础产业和公共设施是战略重点的论述,这里的“大事”实际上还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2.国有企业适度退出,这是建立公共财政的关键。邓小平同志在1957年1月8日西安干部会议上所作题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的报告中批评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瘫痪并给财政造成的负面影响:“现在我们的企业,特别是中央搞的大企业,浪费现象是很严重的。……(他们)气魄大,牌子大,公子少爷的味道足,……认为反正亏本不碍事,国家贴得起。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认为,国有企业的适度退出是减少财政赤字和稳定与发展经济的关键,他指出:“如果不调整,该退的不退或不退够,我们的经济就不能稳步前进。……由于过去两年执行调整方针不得力,这就造成财政大量赤字”。就国企退出的内容他进一步阐述说:“所谓某些方面退够,主要是说,……一些条件不足的企业要关、停、并、转或减少生产”。在公共财政体系中,国有企业的性质应是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其本质要求不是利润最大化,所以国有企业适度退出是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3.硬化政府预算,这是建立公共财政的保障。邓小平同志首先对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开支无度的现象进行了尖锐地批评,他说:“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因此,切实地实行精简机构,适当地减少编制人员,以便提高工作效率,紧缩行政机构经费的开支”。做到“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他极为强调硬化财政预算,嘱咐我们:“大家都负起责任,就不致于突破预算。”为此,他还提出了具体的有力的措施,指出要“加强财政监察。”

小平同志的公共财政思想十分丰富,本文的研究相当肤浅,因而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推进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公共财政理论建设和加快公共财政实践进程。

标签:;  ;  ;  ;  ;  ;  ;  ;  

邓小平公共财政思想初探_公共财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