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医药论文_所向惠

我眼中的中医药论文_所向惠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 北京 100089

缘起中医药

我从小就浸润在中医药中,中医于我,是父亲口中一味一味的中药名,家里那些琳琅满的小药罐子,是每天清晨午后弥漫在整个屋里屋外的药香味,是父亲手中长短不一的精细针具,是带着药香的白色艾灸烟雾。佳人当归,味甘性温,血家圣药;远志,安神益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五味子,如同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白发敲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

年少懵懂之时的我,把这些奇妙的药名抄在本子上,悄悄遐想出一段段刀光剑影儿女情长的江湖故事。街坊邻里经常会找父亲解决孩子头疼脑热的办法,父亲通常使用山楂,山药等一些常见食材就能解决问题,很少依赖仪器和指标,动动手指,摸摸脉象,就能治愈疾病。虽然从小得益于中医,但起初的我没有对中医有很大的兴趣,觉得中医于我就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全然感受不出她有何魅力,她更像是我的老朋友,一直陪伴我长大。

再年长一些,中医竟意想不到的继续在我的成长中发酵。真正开始对中医感兴趣,是源于父亲治疗的一个患者。病人主诉胃部不适,父亲诊脉后却认为所有的不适来源于心脏。患者起初不信,父亲便开了中药,服用之后感觉疼痛明显好转。病人去医院检查,确认是心脏的问题,即刻进行了心脏搭桥手术,医院的医生说要是晚来一点儿,都会危及生命。中医能够更精准地帮助患者找到疾病真正的原因,救人于危难之时,这让我对我的这位老朋友有了新的认识。

中医药之我见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钱学森老先生说,“中医是我们的珍宝,中医理论与系统科学完全融合在一起,中医的观点是系统观。”中医的精髓在于系统整体,重视整体合一,注重阴阳平衡,阴平则阳秘;强调个体化,着眼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诊疗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医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继承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防治观,完美地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中医是将气、形、神统一的人体探索,讲求天人合一,尊重个人差异,以辨证论治原则,四诊合参,探求经络关节、气血津液、判断邪正消长,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由于西医的冲击,似乎中医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低。中医不仅仅在于给病人的治疗效果,提升生活与生命的品质,她也时刻唤起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严谨的态度,工匠的精神,救人的仁心,为人的哲学。中医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特性,背后所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每一套理论、每一味药材、处方都记录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正是中华民族最高的传统哲学境界。

中医药的科学性

中医究竟科学吗?这是一个一直被反复讨论过的问题。我想,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回答一下到底“什么是科学?”“科学”这个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问”、“知识”。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但由于科学本身受到哲学、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影响,因此,其至今还没有一个为世上所有国家公认的统一定义。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更深入的思考不难发现,以求真为本的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体系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的发展还要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人们所谓的“道理方法”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指导人类实践,而人类现有的科学似乎还解释不了其根本的机制和原因。《易经》中就有如此类似的表述——“百姓日用而不知”,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科学当然也不例外。

狭义上的科学,从哲学的角度上说,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科学的基础应当是客观实在,而科学本身是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明末清初时,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这其中也包括医药学。但现代西医在现代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保障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重任就是完全由中医来承担的,因此,中医的有效性是勿庸置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西医学是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两种不同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系,但中医与西医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疾病的科学,两者之间必然相通。

中医与西医

中西医结合作为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应运而生。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但是,由于东西方哲学观的差异,中医和西医对人体机理的解释不尽相同,发展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临床诊疗体系,建立了不同的学术规范和理论体系。正因为此,实施中西医结合便出现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在,诊治时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中医主要治疗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或作为传统医学一部分的一种替代疗法。这多存在于西方国家和西医医院,甚至许多学习中医的外国学生都是以此为目的。另一种情况则恰恰相反,诊治时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西医只是辅助中医的诊治,国内的中医医院则多采用如此模式。但在中医院校培养中医人才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到底是选择精进中医知识还是不断拓展西医知识更有利于中医的发展就变成一个棘手的问题,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经历是有限的。而在实践中,又应该如何找到中西医间的平衡点,以获取更好的临床效果。

不管面对传统的中医药还是现代的西方医学,我们都常说要“去粗取精”。要做到去粗取精的前提是必须清楚地知道精华是什么、糟粕又是什么。精华值得我们保留与学习,而糟粕则需要尽量去避免。也许只有知道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才能将中西医结合得更好。

作者简介:所向惠,男,2000年1月出生,汉族,北京海淀区人,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高中生。

论文作者:所向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下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8

标签:;  ;  ;  ;  ;  ;  ;  ;  

我眼中的中医药论文_所向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