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维维度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维维度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维向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08)04-0009-06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以及二者共同组成的“一面旗帜”作出了新的提炼和概括,创造性地将“三个一”内在地整合起来,即在实践向度上,作为中国实践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道路;在理论向度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在旗帜向度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道路、理论体系、旗帜三维向度的内在统一。

一、实践向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实践向度上,作为中国实践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有其独特的认识路径、学理界定和三层框架。

第一,实践向度的认识路径。

在党的历史上,最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实践的模式即道路来认识的是邓小平。早在1979年3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p.163)1980年1月,他又提出,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要“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1](p.246)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创阶段,还没有形成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因此,邓小平首先在实践向度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为道路,并且强调走这条道路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有了更为明确的表述,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p.3)以此为起点,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p.9)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心主题,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而且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基础。

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以后,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标题均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具体提法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视野。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首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视角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指出:“我们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p.211)党的十五大提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突出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水到渠成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至包含道路和理论体系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从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同时,党的十七大承续了党的十三大至十六大相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精辟概括,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p.11)这突出表明,我们党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同党的十二大最初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时相比,大大地深化了。

第二,实践向度的学理界定。

党的十七大以“……,就是……”的逻辑界定句式,在学理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四个方面界定: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保证性规定,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其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是首要的根本的政治上的保证,因为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能被开创,也不可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立足基本国情”,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根本要求,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起点和出发点的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性规定,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主要有两项,一个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个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道路。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布局性规定,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从总体布局的层面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界定。我们党通过长期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的认识不断拓宽和深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性规定,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从整体上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

以上四个方面规定,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保证性规定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任务性规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布局性规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目标性规定展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愿景。

第三,实践向度的三层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框架上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即一条伟大道路、五条具体道路和一系列具体措施。

在宏观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一条伟大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与我们党以往文献的论述相比,党的十七大更加全面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阐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阐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本质、核心的内容。与此同时,又在中观层面上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总纲、大方向;后者是前者实现的途径。为了使“五条具体道路”落到实处,针对每条具体道路的特点,党的十七大又在微观层面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例如,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出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等一系列措施。

从“一”到“五”再到“一系列”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更全面深入的阐述,这表明我们党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也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探索越来越成熟,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向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理论向度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有其独特的逻辑进路、逻辑架构和逻辑自觉。

第一,理论向度的逻辑进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自觉的循序渐进的理论提升过程。

党的十三大把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中心主题进行的理论探索所形成的新观点概括为十二个方面,并认为这些新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党的十四大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pp.221-222)党的十五大首次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6](p.11)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要观点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基本观点和核心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一次理论提升的成果。这正如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所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7]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与时俱进。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上要求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以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阶段性理论成果进行科学系统地整合,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党的十七大完成了这一历史重任,它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阶段性的理论成果,内在地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理论提升的必然结果。

第二,理论向度的逻辑架构。

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一般应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哲学基础,这是贯穿各个理论观点的基本线索;二是中心主题,这是由于理论体系的存在是要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并围绕该问题而进行系统地阐述;三是重大课题,即围绕中心主题由不同实践发展而提出的不同历史阶段所需要解决的具体理论课题;四是基本理论和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邓小平把实事求是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且增添了“解放思想”这一新内容;江泽民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增添了“与时俱进”;胡锦涛针对当前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求真务实”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不断创新的理论,从根本上确立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的中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为重大的理论课题,彰显了浓重的问题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借助于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和范畴构成丰富严密的科学体系。它包含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以及改革和发展、公平和效率、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基本范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基础,是贯穿理论体系主要内容的基本线索和红线。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心主题最为重要,其他如理论课题、基本理论和范畴等都是围绕中心主题而建构并从各个层面指向中心主题。三大理论课题因中心主题而生,是中心主题的具体展开和论证。基本理论和范畴又是三大理论课题的进一步具体化,它们着眼于微观、从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丰富了整个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部分内容得以相互关联并有机地融为一体。

第三,理论向度的逻辑自觉。

逻辑自觉指人们不断地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升的自觉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自觉进行理论提升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觉的理论创新过程,这种逻辑自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放发展。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又促进中国共产党人的逻辑自觉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也是一个需要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5](p.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也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这在客观上将促使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自觉提升理论。

三、旗帜向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在旗帜向度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旗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这面旗帜有其独特的双重意蕴、认识逻辑和内在结构。

第一,旗帜向度的双重意蕴。旗帜是用来引导方向、展现形象的。一般说来,我们把有号召力、有代表性的思想、理论成果比喻为旗帜。党的旗帜,代表着这个政党所坚持的带有方向和战略意义的基本纲领、根本指导思想和发展道路等,也体现着这个政党展示给外界的形象、面貌和风采。因此,旗帜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思想理论即旗帜”的意义上,恩格斯说:“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8](pp.325-326)毛泽东也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9](p.6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代表着当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及前进方向,它承载着双重意蕴:一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我们党不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进行双向提升,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旗帜向度的认识逻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在这一旗帜指引下,我们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在这一旗帜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由此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5](p.1)

第三,旗帜向度的内在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体”的“两翼”。旗帜是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结合起来的一个形象表述。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又指导实践,促进着实践和理论的双向提升。正是探索、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实践,推动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形成、丰富和发展;而丰富和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着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维向度的内在统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旗帜,虽然表现形态各异,但其实质内容却是统一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道路、理论体系、旗帜三维向度的内在统一。

第一,统一的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旗帜是内在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任何实践都有其自身的逻辑,即实践发展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使得道路、理论体系、旗帜的统一得以实现。[10]

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继产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理论成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逐步丰富和完善,迫切要求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道路、理论体系、旗帜的有机统一,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党的十七大顺利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旗帜,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5](p.11)“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5](p.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必然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创新成果,既指导和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实践,又凝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新的内涵。正是这种实践与理论的辩证运动,促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旗帜不断地实现着新的统一。

第二,统一的价值取向。为人类谋幸福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1](p.45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和贯彻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把为人民谋幸福确认为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5](p.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福祉,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经典的结论,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党带领全国人民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导向,例如,“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有利于人民的普遍幸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归根到底就是造福人民,等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维向度合规律性要求与合目的性要求融为一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价值取向之中。

标签:;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维维度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