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夹板“动静结合”治疗闭合性四肢骨折体会论文_包莉,奚鸿昌,王生宝

小夹板“动静结合”治疗闭合性四肢骨折体会论文_包莉,奚鸿昌,王生宝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伤科 上海 200126)

【摘 要】目的:探讨应用小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各种闭合型四肢骨折前后的临床症状及愈合情况。方法:临床收集200例闭合性四肢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小夹板组与石膏组各100例。小夹板组使用中医传统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石膏组使用西医石膏外固定,疗程均为6个月。根据治疗前、治疗14天、治疗28天、治疗90天、治疗180天五个时间节点,对局部肿胀、局部疼痛两个方面进行评分比较,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局部功能障碍、局部感觉障碍、肌力及X现检查情况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闭合性四肢骨折对于各种症状的改善效果优于石膏外固定,小夹板外固定有助于局部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的减轻,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

【关键词】小夹板外固定;石膏外固定;闭合性四肢骨折;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361-02

四肢骨折是指发生在人体四肢的骨折,临床极为常见,约占全部骨折的半数以上,各年龄都有可能发生。骨折多为闭合骨折,易出现骨畸形、迟缓愈合甚至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骨折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造成局部疼痛、关节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等不良后果,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本病属于中医“骨不连”范畴,中医中药治疗该病有其独特优势。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研究选取本中心临床就诊的200例闭合性骨折病例,应用小夹板外固定和石膏外固定两种不同的保守治疗方法治疗闭合性四肢骨折的疗效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参照《中医骨伤科学》教材中闭合性四肢骨折的诊断标准,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研究选取本中心临床就诊的200例闭合性骨折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小夹板组与石膏组各100例。其中中医小夹板外固定组(以下简称小夹板组)100例包括肱骨外科颈骨折2例,尺桡骨骨折19例,掌骨骨折11例,指骨骨折7例,胫腓骨骨折18例,跖骨骨折21例,趾骨骨折22例;西医石膏外固定组(以下简称石膏组)100例包括肱骨外科颈骨折4例,尺桡骨骨折22例,掌骨骨折10例,指骨骨折6例,胫腓骨骨折22例,跖骨骨折23例,趾骨骨折13例。小夹板组包括男性32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60.72±7.13)岁,平均病程(3.10)天;石膏组包括男性28例,女性72例,平均年龄(60.92±7.13)岁,平均病程(8.10)天。经数据检验,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均衡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小夹板组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后,使用中医传统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必要时可配合使用传统外用膏药,4-6周为一个疗程。

石膏组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后,使用西医石膏管型外固定治疗,4-6周为一个疗程。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局部疼痛、局部肿胀、局部功能障碍、局部感觉障碍、肌力检查及X线检查评分,对各观察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对骨折治疗前、治疗后、治疗14天、治疗28天、治疗90天、治疗180天六个时间节点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的症状变化。

疗效评定标准:《中华人们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15°以内。

好转: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或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转受限在45°以内。

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

安全性评价:小夹板外固定与石膏外固定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合并症的发生与否,故采用合并症发生情况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①计量资料:如果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检验多重比较;如果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统计描述采用中位数(M),最小值(min)和最大值(ma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及Nemenyi法多重比较;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②计数资料:统计描述采用频数、构成比、率表示,分析指标为二分类或无序多分类时,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分割卡方检验;分析指标为有序多分类时,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及Nemenyi法多重比较;多个时间点重复测量的等级资料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分析。若三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矫正α。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观察指标——局部疼痛、局部肿胀,两个临床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两种不同疗法的临床观察指标评分不同,小夹板组明显优于石膏组;其余局部功能障碍、局部感觉障碍、肌力检查及X线检查评分四个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229,P=0.125)。

2.2 治疗后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868,P=0.12〉0.05),可认为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基本相同。

3 讨论

3.1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观察指标中只有在局部疼痛、局部肿胀的治疗上小夹板组明显优于石膏组,说明小夹板在缓解骨折断端局部的疼痛及肿胀方面是肯定的。

但两组患者的局部功能障碍、局部感觉障碍、肌力检查及X线检查评分四项方面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没有明显优势。

3.2 中西医在骨折的治疗上观点不尽相同

西医认为治疗骨折必须“完全休息,绝对固定”,因而采取长期的、大范围的肢体固定,石膏管型等石膏外固定方法就是其中的典型。表面上看来似乎稳定可靠,实际上却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固定效果,甚至一解除固定后,即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后遗症。还会有骨折愈合慢、治疗时间长、功能恢复较差等现象发生。然而中医从调节阴阳,以“动静结合”原则治疗骨折,比较注意肢体的生理活动及功能恢复。认为有机地“动静结合”能加速骨折断端骨痂的生长,从而提高骨折的愈合率。过分强调固定,忽视活动;着重断骨的处理,轻视筋(软组织)的作用;着重于借助外力来固定修复骨折,而忽视了肢体本身内在固定力和人在治疗中的主观能动性。

3.3 小夹板外固定的治疗体会

从200例闭合性四肢骨折病人的治疗疗效来观察,骨折后的恢复情况由数个因素决定:一是及时对骨折移位的整复,使骨折畸形得到矫正,骨折整复手法的恰当使用是骨折恢复的基础;二是正确运用局部固定是骨折恢复的保障,必要时可根据骨折局部情况给予外敷内服活血化瘀生新药物,使阴阳偏盛偏衰得到平衡;三是及时适当的功能锻炼,增强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得到修复。三者既不可偏废,又要有机结合,特别是体会“动静结合、阴平阳秘”的后二者。

“动”与“静”是对立而又矛盾的一组关系,“动”是指气血的正常循环运动,肌肉的收缩,关节活动和全身运动;“静”是指骨折端的固定和伤肢的暂时休息。但“动”中可有“静”,“静”中也可有“动”。“动中有静”指在治疗中,活血化瘀理气药物促使和推动凝聚之气血得到正常的运动,但不影响骨折端的固定,这也是“内动外静”;又指适时的功能锻炼中,骨折远端的肌肉、关节,甚至全身运动,但不影响骨折端的固定。反之,“静中有动”也就是骨折处于固定静止状态,但内在气血周循环不息和加强骨折端远处的肌肉关节运动,促使血液循环。“良好的固定与适时的功能锻炼相结合”即谓“动静结合”的真谛。

基金项目:

上海市卫计委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唯爱天使基金合作——“中医紧缺专科、特色诊疗技术传承人才培养”慈善公益专项项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闭合性四肢骨折”

上海市卫计委——社区中医药特色项目“小夹板外固定配合外用尪痹伤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shjczyynlts-sqzyyts-15

论文作者:包莉,奚鸿昌,王生宝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

标签:;  ;  ;  ;  ;  ;  ;  ;  

小夹板“动静结合”治疗闭合性四肢骨折体会论文_包莉,奚鸿昌,王生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