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操与建安风骨主要历史作用及影响论文_张琛

浅析曹操与建安风骨主要历史作用及影响论文_张琛

(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

摘要: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曹操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他的多篇文学创作广为流传。曹操及建安文人在历史发展、思想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曹操;建安风骨;历史作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这首《短歌行》,一方面抒发作者对人生苦短的幽怨及壮志难酬之情,另一方面又表达其招贤揽才、称霸天下的豪情壮志,文人情怀与君王霸气兼具,意境深远,慷慨悲凉,不仅是曹操咏怀诗的代表作,也是建安文学的经典代表。建安时期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影响深远。

一、建安风骨的由来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史称“建安时期”。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期间的文学被称为建安文学。关于“建安风骨”定义,学术界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说法,但我们可以从建安文学中寻找踪迹。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他们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以往文学相比,建安文学呈现出崭新面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作品重在描写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情况,以风骨遒劲而闻名,抒发作者内心情感,感染力强,风格呈现慷慨激昂的特点。这种文学上的审美特征往往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

二、建安文人所处的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减弱,地方豪强贵族逐步脱离中央控制,在势力范围内积聚实力,严重破坏国家统治基础。“今典州郡者,自违诏书,纵意出入。每诏书所欲禁绝,虽重恳恻,骂詈极笔,由复废舍,终无悛意。故里语曰: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给予东汉政权致命一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国家政权。为镇压黄巾军,中央政权不得已起用地方豪强的力量,导致地方势力迅速膨胀,最终中央无法对拥兵自重的武装割据力量进行控制。公元189年,西凉军阀董卓奉诏领兵入朝,结束了宦官和外戚反复争夺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对中央政权的实际控制,也直接拉开了各地军阀逐鹿中原的序幕,“而汉室亦自此败乱。” 汉室倾颓,地方各自为政,连年战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建安文人生活在这样的年代,目击和亲生感受社会惨状,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受格外深刻。因此,他们的作品更多反映社会现实,重点描写战乱灾害和人民疾苦,充分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愿景和渴望。

三、曹操的历史画像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祖父曹腾官至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曹操之父曹嵩官至太尉,位列三公。曹操乱世之中趁势而起,经过多次成功的军事行动,逐渐成为独据一方的政治势力,获得名义和实际的汉朝宰相之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最终成为北方最高统治者。

曹操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东汉末年,国家动乱,客观上迫切需要治世之才。剪伯赞先生评价曹操时指出:“他一贯地把统一中国当作自己的政治使命,虽然他没有完成统一的任务,但他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豪族混战局面,并且从中国的西北边疆排除了游牧民族的威胁,保卫了黄河平原的城市和农村,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替后来的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曹操抢占先机控制汉帝,赢得名义上的正统。随后实现北方统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对恢复社会秩序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为后续西晋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次是一个军事家。据《魏书》载,当于毒攻东武阳时,诸将皆以为应还兵自救,曹操却说“孙腆救赵而攻魏,耿弃欲走西安攻临苗。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充分展现了其精通兵法和善于用兵的特点。曹操先后率军战胜张绣、袁术、吕布、袁绍等势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此外他还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在研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著有《兵书接要》和《孙子略解》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最后才是一个文学家。曹操文学造诣举世公认。鲁迅评价曹操在文学创作特点时指出:“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陈柱先生在《中国散文史》中认为曹操的散文“由学术时代而渐变为文学时代之散文”目录内,称其为“为文学而文学时代之散文。”

四、曹操及建安风骨的主要影响和意义

(一)曹操对建安风骨的影响

曹操统一北方,积极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屯田制度,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降低赋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选拔人才方面,文武兼收,不再以忠孝仁义道德作为评价人才的标准,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曹操打击豪强,推行了一条尊法反儒的“法治”路线,为建安文学的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东汉末年,中央皇权成为傀儡,儒家正统思想受到冲击,思想文化观念发生了变化。罗宗强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指出:“建安诗歌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完全摆脱了汉代诗歌那种‘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的影响,完全归之于抒一己之情怀。”建安文人清谈畅饮,纵情任性,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崇尚老庄思想,以“自然”为本。他们试图冲破儒家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表现出对于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念的叛逆和对于其他文化的开放包容。

(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建安风骨”吸收前代文学中优秀内涵,通过情感丰富的作品和真情感染人,呈现社会生活原貌和鲜明时代个性。曹操在《短歌行》引用《郑风•子衿》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抒发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愿望。建安时期大多数作品都是抒发建功立业之渴望,体现着有志之士人生价值的追求,整体基调慷慨激昂,而又悲凉豪放,感情充沛。通过对整个国家命运和人生的深刻反思,透露出人生苦短的感伤,折射出充满社会责任、关心民族命运的爱国情怀,充分彰显出悲壮的美学色彩。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老子.道德经[M].陈涛校注.云南:云南出版社,2011

[3]刘勰.文心雕龙今译[M].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刘义庆.世说新语[M].沈海波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

[5]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王巍.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7]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8]王培元:《鲁迅作品新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419页.

[9]陈柱:《中国散文史》,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8月,第128页.

[10](汉)崔寔撰,孙启治校注:《政论校注》,北京:中年书局,2012年6月第85页。

[1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0月,第2267页。

作者简介:张琛(1986.11-),男,甘肃会宁人,翻译,中职,大学,翻译研究。

论文作者:张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  ;  ;  ;  ;  ;  ;  ;  

浅析曹操与建安风骨主要历史作用及影响论文_张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