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对策论文,青少年论文,当代论文,人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代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特点
人生价值观乃是个体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及其一生的发展方向。通常地,人们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人际价值的取向、职业价值的选择、生活价值的追求等四个方面来考察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水平。综合分析我省有关上述内容的近百份调查研究报告,可以得出当代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1、人生价值观日渐趋向多元化,但主流是不坏的。几乎全部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代青少年就人生价值观方面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均不会象五、六十年代那样,百分之百地持社会所期望所倡导的那种观点,而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余年来,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化特点,已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突出表现为持正确的、错误的、折衷的三类价值观学生的比例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前类学生逐渐减少,而后两类学生比例日益增大,且又以折衷主义者的迅速增加为尤。以下是我省在1984、1990、1994年三个时期中,对“奉献与索取关系”问题的三个调查结果:
调查日期 19841990 1994
调查对象 农村中学生 城市初中生 农村高中生
调查人数 1250 270 1366
1、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64.2 30.9 15.0
2、贡献应大于索取 17.3 15.1 11.5
3、既要索取,又要贡献,两者持平
16.3 45.2 63.1
4、贡献应小于索取 2.2
3.1 6.7
5、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
05.8 3.7
由上表可见,在1984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观点1-2)占绝对优势,为81.5%;错误的人生价值观(观点4-5)只占极个别,为2.2%;两者折衷的看法(观点3)也仅为16.3%。但到1990年,上述三类学生的比例,已分别变化为46.0%、45.2%、8.9%;1994年,变化为26.5%、63.1%、10.4%,折衷主义者占了多数。目前,无论在政治思想观念,还是道德价值观念上,持折衷主义立场的学生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如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看法上,赞成“公私兼顾、不分先后”和“首先考虑利已,但不损害别人”的折衷者分别为18.9%、38.9%,合计57.8%;在学习动机上,75%的学生侧重于个人前途和个人目的,如找到一份好工作,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有荣誉感,实现个人理想等;在择业原则上,92.5%的学生希望发挥自己的才能,干自己有兴趣的职业。上述折衷主义者,一方面对“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高尚的人生观比较淡漠,认为是脱离现实的“假大空”,另一方面又对崇尚自我、只图索取不愿奉献的极端个人主义观点也非常鄙夷。所以,他们将两者折衷而取之,主张“个人与社会融合”、“公私兼顾”、“索取与奉献并重”,其实质是以追求个人幸福,满足个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的。
对于成为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主流的折衷主义观点,显然难以用传统的“非好即坏”或“非坏即好”的两极标准予以评判。为此,笔者只能冠之以“不坏的”修饰词,认为它既有积极合理的因素,又有危机日重的潜质。如果不加合理引导,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向消极方面转化。
2、中学生的人生行为选择低于理性认识水平,言行脱节现象严重。前文已述,当代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水平虽较前几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从总体上说,主流是不坏的。这主要是就其认识水平而言的。他们的实际行为选择水平又如何呢?据对近1400名高中生调查表明,所有学生都认为要爱自己的祖国,但仅有48%学生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提倡,且明确表示自己应在今后现实生活中要加以践行;有43%学生认为这格言固然好,但在现实中这样的人实在太少,而且自己也很难做到;90.4%学生对雷锋事迹感到钦佩,但却仅有71%学生表示要学习雷锋精神,还有51.4%学生认为自己做不到。
一项有关中学生在道德情境中行为方式选择的研究结果更使我们深切感到相当部分青少年人生价值标准畸形发展的严重性。对考试作弊问题,仅有41.9%学生表示坚决反对;27.3%学生认为“不作弊更好,偶尔作弊也无妨”;12%学生说“看到别人作弊得高分,自己也想作弊”;更有40%学生认为“不作弊太傻了”。当班级里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时,26.6%学生不是直接制止,而是采取“走远点,不管闲事”的态度。当公共场所有歹徒行凶行窃时,有26%学生选择或围上去看热闹,或赶快离开以免误伤,或无心过问;12.9%学生未予作答,仅有12.4%的学生将“挺身而出”。
上述材料说明当代青年对人生价值观问题,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研究方法不当所造成的人为因素。由于目前关于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现状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选择法,其提供的被选项数目较为有限,无法全面表述学生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而且往往带有很大的暗示性,诱使被试选择“正确”的答案。因此可以认为,这类调查难以准确地揭示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结果通常是所思非所言,学生的真实人生价值观水平要低于调查结果。其次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造成的。中学生是一个身心尚未成熟、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想摆脱依赖,放弃权威,追求独立人格,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实际的独立能力,而在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中,不免使他们思想的活跃与混乱并存,既有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又显得理想模糊;既想信奉科学的人生观,但实际上又自觉不自觉地顺应普遍较低的社会道德行为模式。再次是学校德育偏差的结果。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十分重视道德规范及先进观念的灌输,而轻视行为训练和在现实中的践行。久而久之,青少年人生价值的理性认识与行为选择的脱节现象将日趋严重。
二、提高青少年人生价值观水准的若干建议
1、加强全民道德建设,改善学校德育的外部社会环境。应该肯定,自九十年代以来,广大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比以前大为加强,并在德育内容、目标、方法、途径诸方面均作了较大改革,以求提高其实效性。但几年的实践结果表明,中小学德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仍有下降和恶化之趋势。对此,我们或许可以从学校德育内部过程的诸环节中予以探究。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事实上,教育工作者对此早有清醒的认识。据一项调查表明,有94%的教师将“学校德育效果不尽人意”归因于“社会风气不好,影响了教学的实效”。许多教师认为,当前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是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并最终将抵消学校德育的效果。因此,学校人生价值观教育只有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的大背景下,才能得到切实的改进,真正收到实效。
对学校德育构成负面影响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普遍低下的社会道德水准。经过文革冲击,我国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与50年代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准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世风日下”是人们的普遍感受。而当前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和竞争性,更使集体主义、合作互助、社会责任等观念受到进一步冲击。这种状况也自然影响到青少年。(2)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自8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社会一些低级、庸俗的文化意识和错误的社会思潮大量涌入,“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一切向钱看”、“为个人主义正名”等等形形色色的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多次以“争鸣”形式在青少年报刊中予以介绍。其争鸣的结果,往往给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和实践带来更大的混乱(3)社会阴暗面的过分喧染。许多教师反映,现在有许多报刊,对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好人好事的宣传显得苍白无力、空洞无物,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意义,但对于违法犯罪活动、破坏党纪党风的行为、违反社会公德的言行,却喧染得过分详尽,从而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带来负面教育。(4)家长对孩子道德精神面貌的低要求化。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在学业上有极高的期望,但对孩子的道德品行要求却不甚重视,还不时向孩子灌输些与学校德育格格不入的错误观念。(5)民俗文化中的不健康成份。诸如封建迷信、市侩哲学、不良习俗、落后的道德观等在社会、家庭中得以保存、喧染,冲淡了科学人生观的教育效果。
学校德育工作者始终期待着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应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为指针,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营造保持学校德育效果的大环境。
2、尽快确立新形势下的人生价值新标准,为学校德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人活着到底为什么?”“人生在世如何才能更有意义?”“怎么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诸如此类人生价值问题,是广大青少年时常思考和讨论的。据调查,在所列的32种需要中,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当今中学生继培养能力、掌握知识、获得尊重、同学友谊、考上大学之后的第六位需要。可见学生对接受人生观教育有着比较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对人生观教育基本上持欢迎态度。因此,尽快确立符合当今新时期特征的科学人生价值观标准,显得尤为急切。
对于人人经常遇到的公与私、利与弊、幸福与牺牲、奉献与索取、个人与社会、革新与传统、成功与失败等一系列关系问题,学校开设的《科学人生观》课程已提供了正确的处理原则和标准。这些原则和标准体现了共产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方向性,是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人生价值言行的最高期望,也是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最终目标。但许多德育工作者也认为,至今为止,包括人生价值教育在内的学校德育目标有过高之弊。为此,我们在德育中必须坚持层次性原则。一方面应该坚持先进性的要求,用较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学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广泛性要求,对全体青少年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基本层次的教育,使他们成为能遵纪守法、具有起码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好公民。
另外,对形成于五十年代的人生价值观,是否在保证其原有先进性的前提下,应作若干的调整和更改,以确立新的人生价值标准?笔者以为是必要的。首先,注重务实的社会容易接受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其次,有利于为学校人生观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评判标准。学校德育的难题之一,是面对中学生似是而非的折衷主义人生观,感到“把握不准、说不清楚”,难以评判,也无法加以合理引导。确立新的人生价值标准,其目的在于使之更具有时代特征,更能适应绝大多数人的心态而为人们所普遍认同、采纳和履行,从而真正发挥其在提高社会整体精神道德水准中的应有作用。
3、人生价值观教育应从小抓起,形成一个科学序列。我们常说,中学生是人生观、世界观成熟的时期,是科学人生观教育的关键期。但这并非说在小学阶段是无足轻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12岁以前儿童基本不能理解“人生”、“价值”等概念的确切含义,对“幸福”、“义务”、“荣誉”、“良心”等伦理概念也仅理解表面意义。但不能据此认为在小学阶段实施人生观教育是过早了,是违背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因为科学人生观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后天环境的不断影响下而逐渐形成、成熟的。在小学阶段直接教授《科学人生观》课程确是不适宜的,但小学生对未来的前途与理想已有初步的设计,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金钱、幸福、责任等也有自己的观点。而这些恰恰是日后形成自己独特人生观的基础。如果此阶段已对上述方面带有不健康的因素,那么要在中学时代形成科学人生观,显然是困难的。所以,人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及早开始。正如12岁前儿童不能理解“祖国”概念,但仍必须而且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样,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施以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人生观教育,形成一个科学的教育序列。
笔者以为,小学阶段的人生观教育主要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因为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最初级的正确人生观。同时,可以借助生动有趣的故事、易于感染的榜样事迹、朗朗上口的诗歌、歌曲,结合教师对班级、学校中的偶发事件处理,向学生灌输一些较浅近的人生、价值观点,诸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努力学习、争取上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等。对这些观点,不求学生完全理解,只要在一般现实情境中加以践行即可。至于要使这些观点为学生所深刻理解,并建立起深层次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则还需在中学阶段,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结合学科教学及其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教育活动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