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及其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中国论文,高新技术产品论文,竞争力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初步建成了由20个重点城市、25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100家“科技兴贸”重点企业组成的“科技兴贸”出口促进体系。“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使得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越来越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出口额由1991年的28.77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2182.5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76倍,是同期商品出口总额增长速度的7倍;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4.00%上升到2005年的28.6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已集中体现了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已逐步显现[1] [2]。因此有必要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力状况进行深入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及数据来源
“高新技术”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关于“高新技术产品”世界上并没有统一的界定。而且在产业和产品的划分上,国际组织和经济学家的理解略有不同,其分歧体现在产品所包含的技术密集度上。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根据其10个成员国1980~1995年期间22个产业部门中R&D经费投入占总产值的比例来定义技术密集度,并把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4个组别(OECD,1996)。[3]
英国经济学家Sanjaya Lall则从R&D比重、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学习效应等方面考虑技术在竞争优势形成中的作用,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蓝本,将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中技术、低技术和以资源为基础的技术4大类产品(Sanjaya Lall,1999)。[4]
表1显示了OECD和Lall对产业或产品的技术分类,尽管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囊括了制造业产品的技术特征。从中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品往往有着尖端而迅速变化的技术和复杂的技能要求,行业进入壁垒比较高,大多数创新技术需要大规模的R&D投资、先进的技术基础设施以及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密切互动。
表1 OECD和Lall关于制造业技术分类方法的比较
资料来源:OECD,1996,pp.40; Sanjaya Lall,1999,pp.1774.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具有统计意义的分类方法是美国统计局确定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该目录将高新技术产品分为十大类: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子、信息与通讯、电子、柔性制造、尖端材料、航空航天、武器和核技术。
分析中依据国家统计局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分类和国家科技部、外经贸部关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确定。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根据科技部和外经贸部确定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统计目录,高新技术产品包括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8大类产品及其他(这和美国统计局的分类相似)①。除特别说明外,研究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及科技部网站。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下面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内部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市场结构等方面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情况。
(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总体情况
本文列表比较了1991~2005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和商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数据,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把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总体情况(如表2,图一所示)。
图一 1991~2005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与商品出口总额对照
表2 中国商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汇总表(1991~2005)(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科技部网站数据整理计算。
从表2和图一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商品进出口的高速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发展更加迅速,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28.77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2182.5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75.86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4.00%上升到2005年的28.64%;特别是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双双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以来,发展速度更加迅猛,两年之内增长了近10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贸出口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
(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内部结构
根据科技部和外经贸部确定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统计目录,将所有的9大类高新技术产品纳入分析的范围,选取了1997~2005年近1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数据。之所以选取这个时间段的数据,一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加入WTO前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变化的情况;二是最近的10年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及其他商品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前瞻性(如表3所示,下页)。
表3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分类表(1997~2005)(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科技统计数据(1998~2005),其中1997年“其他技术”一项原统计没有列明,此处将“武器”和“核技术”两项加总而得。
如表3所示,在1997~2005年间,整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出口额年均增幅达到44.91%,除“其它”类之外,8大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幅都超过了10%,增幅居前的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分别达到了50.31%和45.04%,这两项不仅增幅居前,而且占比最大,在大多数年份,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出口都占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0%左右,电子技术产品占到10%左右,两项合计超过了90%,以2005年为例,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整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3.65%,这也充分说明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内部结构的不平衡。如图二所示(下页)。
图二 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内部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网站科技统计数据(2006)整理计算而得。
注:图中的序号及所表示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类别和出口占比分别为:1 表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82.28%;2 表示电子技术,11.37%;3 表示光电技术,3.33%;4 表示生命科学技术,2.13%;5 表示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0.97%;6 表示航空航天技术,0.66%;7 表示材料技术,0.4%;8 表示其他,0.14%;9 表示生物技术,0.12%。
其它6大类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排位在2003年以前变化不大,依次为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2003以后光电技术类产品的出口异军突起,超过生命科学技术产品的出口而位居第三,并呈大幅上升之势。其余类别产品的出口也稳步快速增长。但就占比来看,这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所占份额很小,以2005年的数据为例,占比超过1%的只有光电技术(3.33%)和生命科学技术(2.13%)两类,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所占份额均在1%以下(如图二)。
(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式结构
从贸易方式结构看,加工贸易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1997年以来,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一直在85%以上,一般贸易占10%左右,其他不到5%,三者之间的比例变化不大。在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贸易又超过2/3,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不足1/3。1997年以来的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如图三所示。
图三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绘制。
(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多年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和东盟始终处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而且市场份额高度集中。2004年出口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向上述三国和地区的出口占当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68.8%;2005年出口地区分布的前三位分别为美国、中国香港和欧盟,占68.7%。以2005年为例,前五个国家和地区占当年出口总额的85.6%,其中,美国占23.8%,中国香港地区23.5%,欧盟占22.9%,日本为8.1%。东盟7.3%,韩国占3.2%,中国台湾占2.4%,其他为8.8%。这表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高度集中。
三、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分析
国内外学者关于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衡量大都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特化指数和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5],此处分析遵从这一方法。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一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是直接体现总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首先引入国际市场份额,即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指标,来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品总体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其计算公式为:
表4 2003年部分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USNSF,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06.
从表4可以看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中国出口的市场占有率虽然高于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但与欧盟和美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逐步提高,2003年达到7.0%,而这一数据在2000年则为4.1%。
(二)贸易特化指数
贸易特化指数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的程度,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有力工具[6]。其计算公式为:
表示一国该种商品的出口上具有竞争优势;越接近于-1,表示一国在该种商品的出口上竞争力较差。表5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总体和分类的TSC变动情况。
表5 1997~2005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TSC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网站中国科技统计数据(1998~2006)整理计算。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由不具有竞争优势上升到具有微弱的竞争优势,TSC指数由1997年的-0.34上升到2005年的0.05,这说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从总体上来看虽然起步比较低,但具有快速发展的潜力。如图四所示。
图四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总体TSC值变动
从分类来看,发展很不平衡。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物技术和光电技术产品的出口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出口逐年扩大,竞争力稳步提高,光电技术产品异军突起,而生物技术产品出口的TSC指数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除生命科学技术产品以外,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产品明显的缺乏国际竞争力,其TSC指数都在-0.50以下,且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这说明中国大多数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是缺乏国际竞争力的。
(三)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
Michaely指数从另外一个角度衡量了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它综合考虑了一种产品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占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份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分别表示某类商品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MI数值的变动范围亦为[-1,1],正数越大表示竞争力越强,负值越大表示越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由此计算的高新技术产品总体和分类MI值如表6所示。
表6 1997~2005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MI值(%)
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网站中国科技统计数据(1998~2006)整理计算。
从总体上看,Michaely指数所得出的结论与贸易特化指数比较接近。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体不具有国际竞争力,MI值一直在0以下徘徊,1999年以后,MI值有所上升,但依然位于0值以下,2005年为-0.0131(如图五)。这说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总体国际竞争力亟待改善。
图五 1997~2005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总体MI值变动
由于MI值综合考虑了进出口份额的大小,故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发展不平衡性展示得更加清晰。MI值显示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只有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出口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其值达到0.50;生物技术和光电技术产品出口具有微弱的国际竞争力;电子技术产品则呈加速背离的趋势,出口竞争力不断下降;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材料技术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但其MI值在缓慢上升。
综合第一部分的出口贸易结构和TSC、MI值指标来看,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中,只有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量和出口竞争力表现比较突出,出口贸易量占到整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0%,MI值和TSC都达到了0.50;电子技术产品的出口占10%以上,但出口竞争力在逐年下降,这两类产品的出口占到了整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以上;生物技术和光电技术产品虽具有微弱的竞争力,且出口发展速度较快,但占比太小,不足4%;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材料技术产品无论是在出口量还是竞争力上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和竞争力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迅速,但总体竞争力较弱
近10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一个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微弱竞争优势的产业,但总体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弱,竞争力指数很低。在高新技术产品中,表面上看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力来源于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的方式,来源于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而并非高新技术水平的真正提高,加工贸易方式占到85%左右,核心技术(如集成电路、CPU及操作系统等)仍然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企业只是国外跨国公司的加工厂,充其量所从事的只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工序的劳动[7]。另外,由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整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总体上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事实。而实际上,在很多国家战略性的主导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如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产品等,不仅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而且所占份额极小;电子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表现出了持续下降的趋势,贸易竞争力越来越弱。
(二)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一般贸易方式的比例只占10%左右,出口比重大的高新技术产品本质上仍属于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方面发展不足。因此,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结构层次不高,这种技术含量低的出口贸易结构,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动荡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总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潜在不稳定性。
另外,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不利于中国贸易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产品内部发展不平衡,悬殊巨大,这些均不利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三)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增加值低
由于制度、政策、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强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直接导致产出效率低下。
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R&D强度为4.6,美国为27.3(2002),日本29.9(2002),德国24.1(2002),法国28.6(2002),英国26.0(2002),意大利11.6(2002),韩国18.2(200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以2003年为例,中国为10.5,美国18.6,日本16.8,法国13.8,英国15.6,意大利9.2,韩国23.6,连同处东亚的韩国的一半都不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差距更大,根据科技部网站“中国高技术产业2006年数据”相关内容整理计算得到:2004年中国的数据为22.8,美国43.1(2003),德国37.6(2002),日本38.7(2003),加拿大29.5(2001),意大利39.3(2002),英国38.6(2003),法国26.9(2002),韩国26.8(2003),在所引国家的数据中中国最低。
因此,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重视知识产权的获得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鼓励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实施战略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政策,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优化工业品出口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乃至整个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应该始终坚持并努力的目标。
注释:
①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1999年,科技部与外经贸部共同发布了2000版《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200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商务部取代原外经贸部,于2003年修订发布了2003版《出口目录》,现行修订发布的2006版《出口目录》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为9大类1601项。由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的分析截止到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