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观察论文_杨雪娟1,李武2

1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感染科 云南昆明 65030;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云南昆明 650032

【摘 要】目的:了解抗病毒药物应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产生的效果与不良症状。方法:选取2013年05月至2015年05月在我院就诊的93例艾滋病患者,30例Ⅰ组用药奈韦拉平、齐多夫定以及拉米夫定;31例Ⅱ组用药依非韦伦、齐多夫定以及拉米夫定;32例Ⅲ组用药依非韦伦、替诺福韦以及拉米夫定,观察三组疗效,同时给予其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展开比较。结果:三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下CD4 +淋巴细胞计数均有改善(P<0.05),用药半年后,30例Ⅰ组中24例(80.00%)有效,31例Ⅱ组中25例(80.65%),32例Ⅲ组中26例(81.25%),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Ⅰ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25例(83.3%),Ⅱ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22 例(70.9%),Ⅲ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9例(59.3%),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临床救治艾滋病患者时,根据患者一般情况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并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在规律用药的前提下,有助于提升机体免疫力。

【关键词】奈韦拉平;艾滋病;抗病毒;齐多夫定;不良症状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患者并发肿瘤和多重感染的风险较高,病死率高,在现阶段无疫苗预防的状况下,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及控制 HIV 感染流行是 AIDS 临床研究的重点。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AIDS 患者的主要方法,能显著降低患者机会性感染率和临床病死率,但抗病毒治疗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合理地组合药物进行治疗是确保临床安全,获得良好疗效的保障。为此,选取2013年05月至2015年05月在我院就诊的93例艾滋病患者,给予三种不同抗病毒方案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1.对象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05月至2015年05月在我院就诊的93例艾滋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均经我院检验科做HIV确认试验确诊。30例Ⅰ组中,10例(女)/20例(男);21岁-70岁,均值(34.7±3.22)岁;CD4+淋巴细胞:21例在200个/ul至350个/ul间,9例小于200个/ul。31例Ⅱ组中,12例(女)/19例(男);23岁-68岁,均值(35.0±4.00)岁;CD4+淋巴细胞:24例在200个/ul至350个/ul间,7例小于200个/ul。32例Ⅲ组中,13例(女)/19例(男);22岁-69岁,均值(35.3±4.14)岁,CD4+淋巴细胞:22例在200个/ul至350个/ul间,10例小于200个/ul。三组患者性别、年龄、CD4 +淋巴细胞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30例Ⅰ组用药奈韦拉平(每次用药200.0mg,每天一次,用药两周后加量为每天两次,用药间隔12小时,每次200.0mg,)、齐多夫定(每次用药300.0mg,每天两次,用药间隔12小时,)以及拉米夫定(每次用药300.0mg,每天一次);31例Ⅱ组用药依非韦伦(每次用药600.0mg,每天一次)、齐多夫定(参照Ⅰ组)以及拉米夫定(参照Ⅰ组);32例Ⅲ组用药依非韦伦(参照Ⅱ组)、替诺福韦(每次用药300.0mg,每天一次)以及拉米夫定(参照Ⅰ组)。

1.3疗效标准

用药后,患者CD4+淋巴细胞组织的总量明显升高,不仅病毒载量显著下降,而且生活质量也得到充分提升,即为有效,反之,则为无效 [1]。

1.4数据统计学

以SPSS20.0软件展开此统计工作,疗效以及不良症状发生概率均由“(n/%)”展开研究,三组之间的对比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抗病毒治疗后三组患者疗效

用药半年后,30例Ⅰ组中24例(80.00%)有效,31例Ⅱ组中25例(80.65%),32例Ⅲ组中26例(81.25%),(P>0.05);用药一年后,Ⅰ组中25例(83.33%)有效,Ⅱ组中26例(83.87%),Ⅲ组中27例(84.38%),(P>0.05)。

2.2三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概率

给予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比较,(P>0.05),如表1。

2.3三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CD4+淋巴细胞比较

用药前,Ⅰ组CD4+淋巴细胞指数(190.76±30.55)个/ul,Ⅱ组(191.45±29.78)个/ul,Ⅲ组(192.11±28.78)个/ul;用药后分别是(278.19±31.22)个/ul、(279.86±30.15)个/ul和(280.16±29.88)个/ul,用药前三组相比,(P>0.05);用药后三组患者CD4+淋巴细胞都有改善(P<0.05),但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郭梦童[2]等强调,艾滋病属临床上较为特殊的病症类型之一,该疾病不仅会使机体体内辅助性的T细胞组织呈现出缺陷状态,以至于其免疫能力异常降低,而且还可能诱发其他类型传染病,导致感染者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必须重视其防治工作。对于已经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临床多以抗病毒疗法展开救治,在对其病死率有效控制的同时,对于改善转归表现出一定作用,常规药物涉及奈韦拉平、依非韦伦、齐多夫定、替诺福韦以及拉米夫定等,尽管用药效果突出,但是,抗病毒药物大多都会有毒副作用,致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升高,如何选择药物始终困扰着医师及患者。此次给予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且三组用药半年后,Ⅰ组中24例(80.00%)有效,Ⅱ组中有25例(80.65%),Ⅲ组有26例(81.25%),(P>0.05);此外,三组患者中神经症状、消化道症状、异常脱发、肝受损、骨髓抑制以及皮疹等不良症状发生概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一般而言,患者用药2月内,可能会有消化道不良症状出现,多由 AZT和双脱氧肌苷引起,但大部分症状轻微,一般不需处理,取得患者配合可继续进行抗病毒治疗;对呕吐 恶心患者,可应用抗呕吐剂治疗,让患者补充充足水分;对反酸或出现胃炎者,需应用 H2 受体拮抗剂或抑酸药进行治疗,让患者不要进食过甜、过辣及高脂肪食物,宜饮淡茶、清汤;患者用药3月内,可能会有皮疹问题出现,如果其症状偏轻,可用药抗组胺类药品,其皮疹现象就会逐渐减轻,而如果机体症状相对偏重,除了要对其皮疹状况动态观察外,还要予以针对性处理;患者用药后1月,其肝脏组织就可能会出现受损现象,不仅右上腹会有不适感出现,而且还伴随着乏力以及纳差等症状发生,尤其使用奈韦拉平后,其血清成分中的转氨酶会明显上升,以至于肝脏受损[3]。鉴于此,在行抗病毒治疗时,需对机体丙氨酸转氨酶成分(ALT)以及天冬氨酸转移酶成分(AST)等进行严密监测,在接受含有NVP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中,ALT或AST值升高大于200U/L,则需停止用药,待其ALT、AST恢复正常且症状充分消失后,重新开始采用含EFV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且在用药后1月至3月内,需对机体上述指标动态测定,一旦指标异常,同时有黄疸或者皮肤出血等问题发生,在停止用药的基础上,还需配合展开对症干预疗法,以改善艾滋病转归[4]。

综上所述,尽管艾滋病本身病情严重,在诊疗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基线检查及一般情况选择抗病毒药物,在规律用药的情况下,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可减慢患者病情发展,改善其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梦贤,董芬芳,邓华君.48例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6(04):569-570.

[2]郭梦童,吴群红,曲乐萌,等.艾滋病药物治疗患者服药现状及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02):138-143.

[3]韩燕,李玄,张军胜.咸阳市2012~2013年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06(16):127-128.

[4]袁其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副作用分析[J].大家健康,2016,10(21):149.

作者简介:杨雪娟(1986—)女,云南省保山市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艾滋病临床诊疗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李武,E-mail:528227089@qq.com

论文作者:杨雪娟1,李武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0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0

标签:;  ;  ;  ;  ;  ;  ;  ;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观察论文_杨雪娟1,李武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