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投资向中国转移的最新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动向论文,中国论文,制造业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近年来日本制造业投资向中国转移的进展情况
自2000年年初以来,伴随着日本国内经济长期陷于低迷,内需严重不足,以“佳能”、“美能达”、“日产”、“丰田”、“松下电器”、“日立”为代表的日本制造业巨头加快了向中国投资、转移生产的进程。其直接投资的领域从最初的纺织品服装、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汽车、运输机械、精密机床、精密仪表等以机电、石油产业为主的大型化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在汽车产业方面,“丰田”、“铃木”、“本田”等主要汽车厂家都与中方合作伙伴开始了在整车生产方面的合作,中国国内的500多家外资零部件生产厂家当中,有60家来自日本。 另据最新消息:2002年,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将与中国东风汽车公司在成功合作生产“风神蓝鸟”车型的基础上,拟于近期全面扩大在轻型车领域的合作。若此项目顺利实施,这将是中日两国间在汽车行业的又一大型代表合作项目。
在电子行业,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比重也是逐年上升。如“松下电器”、“日立”、“东芝”、“索尼”、“三菱电机”等世界500 强企业纷纷致力于对华转移研发机构及生产设备。尤其是松下电器公司在近5年来对华投资的36家生产企业中,有31家是最近3年内设立的。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的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1-8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达1244个,合同引进外资38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28亿美元。用日本某经济学家的话说“以前,日本对华投资是小心翼翼地跟在欧美国家身后,边走边看风向,不敢轻举妄动。现在终于睡醒了!”
二、日本制造业向中国迅速转移及扩大投资的原因分析
(一)日本国内产业转型、结构升级的当务之急与客观需要
众所周知,自1992年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就陷入了战后历时最长的经济大衰退。许多学者曾经用“日本病”来形容日本目前的经济状态。日本金融机构存在着巨大的不良债权,即使经过1999年3 月-2000年9月的集中治理,日本银行的不良债权仍有33兆日元, 而且各大银行的坏帐准备金明显不足。流通、建筑行业的企业几乎长期赤字经营,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在国内严重滞销。随着经济的下滑,个人收入急剧减少,消费者信心深受打击,而且全球经济出现萎缩下降的趋势已经拖累日本2001年经济复苏的前景,2002年的日本经济也将继续低迷。而现在日本物价和国内制造业生产同步快速下降也表明日本经济极有可能出现严重滞缩的危机。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是整个经济运行系统(包括产业结构方面)出现了问题。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向海外输出资本顾虑重重,没有充分抓住80年代中后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输出劣势产业的历史机遇,致使90年代以后陷入了层出不穷的国内经济问题的包围圈而无力自拔;而同时期的美国却凭借增加对高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迅速在高科技领域甩开了曾经独占鳌头的日本,保持了近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面对如此窘境,当今的日本小泉内阁意识到过去的失误,提出了“改革无禁区”的口号,积极倡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处于国际比较劣势的制造业加工基地加快向海外转移。而将由此解放出来的生产资源转向投入附加值高的领域中去,完成由以汽车、半导体、家用电器、机械设备、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以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二)中日两国双边贸易的不断扩大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日两国间对对方的贸易依存度逐年上升。2000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一举上升至865亿美元。 在世界贸易总体增长大大减速的情况下,2001年的中日贸易仍将突破900 亿美元大关,成为WTO成员中唯一持续保持大幅度增长的双边贸易地区。 其中,日本制造业中的机械设备类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2亿美元激增到目前的约200亿美元(100倍)。
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日本方面经常单方面地利用WTO 条款中的“TSG”等项措施对中国的纺织品、农产品发动紧急进口限制,而中国政府也相应地对日本产汽车、空调器、移动电话设备等制造业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样的贸易争端势必会影响到以中国为最终目标市场的日本广大制造业厂商。由于日本机电类产品长年对中国保持着旺盛出口的势头,为了不丢失中国这一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市场,迫使众多日本厂家将生产设备从本土转移到中国,通过与中方伙伴开展生产合作,并在中国国内销售,从而有效地绕过两国贸易争端。
(三)中国稳定的投资环境及日趋完善的投资条件
1.政治稳定,投资环境优越
近几年来,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一直居于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之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宜于中国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优惠的引资政策。在美国发生“911恐怖事件”, “世界投资天堂”的神话被打破以后,这一优势更加倍受国际投资者的青睐。而且,随着中国已经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各行业也将更为开放与透明。这也客观地为吸引日本制造业的投资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2.中国国内有广阔的市场
日本制造业人士长年来由于不熟悉中国的商务环境,再加上日本人素来谨慎的性格,导致他们在中国前几次吸引外资的大潮中屡屡丧失良机,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所以,前些年在中日两国制造业合资合作方面,日本总是尽量到中国南方的经济特区及开发区进行大规模投资,而只是局限于同安全系数较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合作。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景气消退,内需持续低迷,日本企业为了生存,就不得不提高对多年来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中国等东亚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而且,为了削减成本,缩短产品交货期,更加靠近海外消费者,向拥有13亿消费人口的中国转移生产确实也是时下日本制造业界的明智选择。
3.劳动力成本低廉
在亚洲,中国制造业的月工资属最低,大约是日本的1/30, 台湾的1/10。中国既受累于二元经济结构, 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但又得益于二元经济结构,即长期保持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从而使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4.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物流运输成本低廉
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等部门为制造业能够提供较为充分的保障。
5.工业配套能力强
目前除了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电子元器件外,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元器件和零部件,大多数都能立足国内,其成本要低于进口的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
(四)中国制造业加工水平的迅速提高及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日本制造业的转移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通过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迅速提高了产业工人的技术素质,增加了整个产业界的科技含量。此举也缩小了中国与欧美日等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2000年,中国用于研发的总投入达900 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1/100。
三、对今后日本制造业转移的产业动向及地域动向的预测
(一)产业转移动向预测
根据日本《日刊工业新闻》及有关经济专家的分析,今后3-5年内,日本的传统制造产业,如钢铁、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加工、石化、工程机械、半导体后段加工工序、照相机、家电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将会陆续向中国转移。
除此以外,日本软件业向中国的投资也日益活跃。过去,高级软件绝大多数是委托给印度的技术人员。由于中国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再加上中国距离近,文化方面更易于交流,所以日本的软件厂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仅2001年下半年,就有20多家软件业开发商投资中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日本的软件产业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中国当作研发据点,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工资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如何开发利用好中国内地的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日本信息厂家投资中国的关键课题。
(二)地域转移动向的预测
今后,伴随着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其投资的主要候选地也将因为沿海工资成本的提高及“(中)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将由中国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及泰国、越南等东南亚投资环境相对安定的地区转移。
四、面对日本兴起的“制造业转移潮”,武汉应如何应对
武汉作为我国轻重工业并举的工业基地,华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由日本掀起的制造业对华转移浪潮中,能否有所作为呢?让我们作些客观的分析。
(一)优势
1.工业门类齐全,机电产业基础雄厚,有一批如武钢、武锅、武船、武重这样的国有大型制造业骨干企业。这批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剥离不良资产,精简富余人员,有的己在A股或B股市场上市,对日本制造业的转移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2.引进外资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而扩大机电产品的出口是国家大力倡导的方针及发展方向,会得到国家及省市政府的鼎力支持。
3.“中国武汉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已在汉成功举办了两届,对武汉地区的机电企业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产品升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加强了这些企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近年来,机电产品出口已成为武汉最大宗出口门类就是明证。
4.武汉与日本的合作有了较好基础,截至2001年年底,日本在汉投资企业达112家,投资总额1.69亿美元,合同外资额0.865亿美元。制造业投资为日资企业的主要形式,且产品不仅在中国有较好市场,而且返销国际市场。如NEC的手机,川崎重工的船用推进器。不仅如此, 随着制造业的进入,日本已有二家银行在汉设立了办事处,为日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5.武汉地处华中,水陆空交通便利,随着京珠、沪蓉高速公路的修建,铁路电气化改造的完成,加之三峡工程明年开始发电,使武汉地区能源充沛,物流硬件十分完备,市场辐射面广,对于以中国国内市场为最终目标市场的日本制造业(如石化,家电业),特别是大耗水、大耗能、大运量的产业来说,是极具投资价值的生产加工候选地。
6.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抓住加入WTO 的历史机遇,不断扩大招商引资领域,加大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工作力度。2002年,全市预计实际利用外资15.75亿美元,新签合同外资17 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0%和11%。全市各区、开发区和各委办将构建起利用外资的“三足鼎立”的格局,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7.武汉有三个各具特色的国家级开发区及长江中游唯一的“武汉出口加工区”,软硬件设施齐备,可为日本制造业生产转移提供各种产品配套。
(二)劣势
1.部分企业经营者思想保守,好的企业不愿意拿出来合资,愿意拿出来的企业又要价太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长远眼光。
2.企业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量技术工人流失到外地。
3.对日本市场及日本人的商业习惯不够了解,缺乏有针对性的对日宣传,使得日本企业对武汉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认知。
4.日本人素来的谨慎性格导致日本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仍是“雷声大,雨点小”。
针对以上优劣势并存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今后武汉市应该扬长避短,甚至可以化劣势为优势,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力争在此次日本制造业转移浪潮中取得对日引资工作的新突破。
一是积极做好正常对日进出口贸易工作,在扩大并稳定双方贸易关系的基础上,以外贸为先导和桥梁,探讨双方在合资合作方面的可行性。对正在汉投资的日本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象NEC、美能达、 川崎重工等知名企业,帮助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以榜样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企业加盟。
二是扩大对日招商引资的宣传范围,通过不定期培训等形式,轮流集训全市有关日资企业、外贸进出口企业的对日从业人员,宣讲武汉市情及发放对日招商项目资料,鼓励他们选择恰当时机,积极与日方进行接触,并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三是努力做好对日本相关大企业的宣传工作,完善对日招商活动的各项细节及前期准备。特别是招商项目的准备,要有财务分析和市场预测,最好能达到商业计划书的水平。
四是积极与日本贸易振兴会等日本半官方贸促机构接洽,组织企业参加日本贸易振兴会主办的“日本企业国际零部件采购招商会”, 以OEM 定牌加工的方式使武汉企业的产品进入日本制造业零部件全球采购网络中,进而通过建立良好的供求伙伴关系,促成合资合作的实现。
五是借鉴缔结“友好城市”、“友好学校”的方式,通过互访促成本地企业与日本相关产业的企业联姻,结成“友好企业”(或称“姊妹企业”),来寻求双方合作的机会。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制造业论文; 中国武汉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武汉发展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