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数学中等生的一次解题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要教育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久前,有一名数学成绩中等(满分160分的试卷得分在110分左右)的学生(高三)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问我一道填空题的解法.这次解题对话,使笔者对中等生的数学学习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醒笔者在教学中要关注中等生的数学思维差异,多让这些学生暴露思维的全过程,耐心地帮助中等生寻找思维的起点,发现思维的缺陷.以下是这次对话的实录和思考,与同仁一起商榷. 一、对话实录 问题:椭圆=1(a>b>0)的右焦点为F,其右准线与x轴的交点为A.在椭圆上存在点P满足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过点F,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设P(,),想求出AP的垂直平分线方程,再根据平分线过点F,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建立方程求解.可是AP的垂直平分线方程太复杂,我不会做,是不是这种想法错了? 师:没错呀,这是最“正常”的想法,你写出来让我看看. 老师,我做到这里就不敢往下算了. (显然该生的代数式变形能力是比较薄弱的,笔者给出了适当的提示.) 要求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我得到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 师:再理解一下题意,是不是我们遗漏了关键词?还有哪个条件在解题中没有使用? (这实际上是很多学生解题的通病:解题过程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只知道进行数式运算,忽视数式存在的前提.对于同一个等式,是解方程,还是方程有解,或是等式恒成立,不同的处理要求,解题的差异是巨大的.) 生:我知道了,“存在”是说这个方程有解! (学生又一次陷入了困境,向笔者投来求助的目光.) 师:只需要判别式Δ≥0吗? (其中不等式的求解过程得到了教师的指导.) 师: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你觉得你的解题能力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 生:运算能力,特别是字母运算,见了就烦!再有就是审题不清,忽略了是存在性问题. 师:对于解析几何问题,最常见的解题方法就是“直译法”:题目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只要根据题中所给信息,逐字逐句将条件转化为代数式,进行求解即可.你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但有时用“直译法”解题,过程会略显复杂、晦涩.就此题而言,我们还可以考虑转换问题的视角,取问题之意,用“意译法”求解问题 回到解题之初,我们知道解题的切入点是“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过焦点F”,而你的解题困难正是由对这个条件的理解不充分造成的.能否重新认识这个条件,将这个条件换一个等价的说法?比如,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过点C,是不是一定要先求出圆的方程,再说点C的坐标是这个方程的解?实际上,我们可以不求圆的方程,用CA⊥CB,或者说明同一个事实.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生:我明白了,不需要求垂直平分线方程,直接用PF=FA即可. 师:这显然比刚才的计算要简单些,但我们必须要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PF吗? 生:对了,PF是椭圆上点P到焦点F的距离,应该用椭圆的第二定义简化计算. 师:很好,把握问题特征,选择合理的运算途径,原来问题如此简单!不过我们的精简之旅还没有结束. 再回顾此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求离心率的取值范围,这个不等关系从何而来?是基于点P的存在性.在以上两种解法中,我们是通过点P的横坐标的存在性来求得范围的:一是转化为关于的二次方程在[-a,a]上有解,用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二是转化为关于的一次方程,只要求得,解不等式即可. 实际上,我们根本不需要把PF用来表示,也可以直接将PF作为研究对象,通过PF的存在性建立不等关系,从而求出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学生一脸茫然,无所适从.) 师:依题意,PF=FA,即,什么情况下该等式成立?PF有范围吗? 师:我们经历了一次由繁到简的解题过程.从形式看,解题的切入点不同,其过程的繁简程度确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的本质却是一致的,只是由于出发点不同,让问题的表象掩盖了真相. 首先是①式与②式,复杂的字母运算“欺骗”了我们的眼睛.如果对这两个式子进行“配方”,就会有新的发现.比如①式,可作如下变形: (考虑到该生代数式变形能力较差,笔者作一个解题示范,由该生完成②的变形.) 由此可见,①、②两式与③式本质上是一致的. 再看③与④式,如果我们不由③式求出,而是直接考虑该一次方程有解呢? 生:因为.由③式也可直接推导出④式.老师我理解了,谢谢你. 二、几点思考 看似一次很平常的晚辅导活动,可是与该生的对话一直在迫使我去思考:一道简单的数学填空题(原题是2010年全国高考四川卷理科第9题,为一道选择题),为什么会在一位中等生面前变成一道难题?试想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的主体不正是占班级大多数的中等生吗?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这些中等生多做些什么?特别是高三数学教学,应该针对中等生的数学学习现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完善认知结构、强化运算技能、激活思维潜能,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助力. 1.完善认知结构 数学知识是数学问题的载体,高三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全面梳理知识要点,理解知识内涵,形成知识网络.对于中等生而言,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往往是片断的、零碎的,处于被动记忆的阶段,很难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将知识内化为解题的工具.比如,在本次对话中,该生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别式与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关系,椭圆的第二定义,椭圆上的点到焦点距离的范围等知识点的掌握是没有问题的,但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解题中去,明显出现了知识与运用的断裂,不能活学活用.解题之初,该生只能看到垂直平分线的定义,而想不到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这是解题误入“歧途”的表层原因.如果没有这次解题对话,相信很多教师是不会想到学生在这个“知识结点”上发生问题的.实际上,这个“知识结点”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作为解析几何的基本解题策略,解析法的实质就是几何特征代数化,但这种转化绝不是形与数的简单转化,它还要求学生对几何特征有本质上的理解.不能合理选择恰当的转化角度解决问题,这才是该生的深层认知缺陷.如果在高三数学复习中,我们能切准中等生的认知脉络,顺应他们的认知起点,引领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建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那么中等生的认知结构必将得到充分的完善,知识与能力间必会架设起通畅的桥梁. 2.强化运算技能 3.激活思维潜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的训练始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提高高三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而中等生的思维比较单一、僵化,数学学习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对教师讲授的解题方法亦步亦趋,缺少对问题本质的思考,缺乏思维的积极性与求异性,数学学习处于题型识记与模仿的阶段.诚然,模式识别是必要的,但一味地固化解题模式则是可怕的. 解题之初,该生不能灵活地对已知条件进行转化,是解题思维被程式化的突出表现.“直译法”固然是求解解析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但我们也要教会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数学对象学会创造性地使用已知条件.在此题求解过程中,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线段PF的特殊性,从而寻求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可以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而问题解决后,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不同解法的差异与联系,则可以解开学生的“困惑”,内化学生的思维认知,使其对问题的认识更有高度,对问题的理解更有深度. 在高三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倡师生对话,自主展示,不要用教师精彩的讲解去扼杀学生的思维萌动,要通过对话与展示,不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把原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也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考结果.不同的解题思路对开启学生的智慧有不同的价值,一种好的解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而且还能迅速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题能力,同时,比较不同的解法也可以展示学生不同思维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防止学生解题思路狭隘、单一. 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中等生的学习动态,并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通过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矫正,帮助他们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提炼精要、升华情感,让师生对话得以持续,使学生单一的思维多元化.唯其如此,中等生的数学学习才有可能从懵懂走向顿悟,最终“破茧成蝶”.与中学生在解题中的对话_数学论文
与中学生在解题中的对话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