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_航天论文

我国航天国际合作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合作论文,航天论文,制约因素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对于我国航天工业来说,在坚持自力更生方针的同时,将扩大对外开放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来执行。航天工业的国际合作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增强我国航天工业的整体实力;二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国际合作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先后与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典、阿根廷、巴西、俄罗斯、乌克兰、智利等十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政府部门间航天科学技术及应用合作协定、议定书或备忘录,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从制定互利的航天空间计划、互派专家学者、组织研讨会,到共同研制卫星或卫星部件、进行卫星搭载服务、提供商业发射服务等等,双边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

近年来,航天科技工业国际合作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企图遏制我国发展的西方反华势力有所抬头。1999年5月,美国在野的共和党别有用心地抛出《考克斯报告》肆意诋毁我国国际形象,使我国航天国际合作活动遭遇到较大的挫折。但事实胜于雄辩,通过我国航天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航天国际合作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总的来说,还是在曲折中前进。

2 制约我国航天国际合作的影响因素

(1)政治偏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上长期对我国抱有敌视和遏制心态。具体表现有三: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缩小。我国在世界社会主义低潮、资本主义思潮和市场经济商潮的三大潮流中继续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客观上必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分化”、“西化”和和平演变的重点对象。

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底子薄、基础差,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政治旧秩序大框架下的国际竞争中,往往受到不公正、不合理的待遇和歧视,这就决定了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基本定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处于相对落后的弱势。

3)中国经济正在崛起,国际竞争力日趋提高,周边国家、东亚地区和发达国家势必把我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或潜在威胁,防范、戒备及战略遏制的心态具有普遍性,“中国威胁论”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限制中国发展空间、实行遏制战略的招牌。

由此可见。中国成为当代世界不同利益与基本矛盾的聚焦点,南北矛盾、新东西矛盾、两制矛盾、一级与多级的矛盾都集中体现于中国的外部环境,使我国的国际环境及周边环境不确定因素大为增加,受牵连的方面较多,决定了中国和欧洲大国的关系是不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目前我国航天科技国际合作外部环境总体上说,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即便是对于一些和中国相隔甚远的小国来说,在一极的地缘战略下,也更难以发展成为紧密的国际合作伙伴[1]。

(2)地缘战略 冷战时期,中国是美国及西方国家与前苏联进行地缘战略竞争的平衡因素。在美欧日全球战略中,对华政策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手段。美欧日对华地缘战略通常是其对苏地缘战略的附属物。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在亚太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分量不断加重,角色定位发生质变,美欧日对华地缘战略已从政策手段转化为政策目标,成为独立要素。中国愈益靠拢亚太及全球地缘政治舞台中心,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竞争的主体力量之一。

在美国对华政策上表现出既斗争又不断加强联系的矛盾的、两面性的特点[2]。在中美航天国际合作上也同样如此,如中国的发射服务进入国际市场,就充满了曲折和干扰。

1988年11月,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谈判,同美国休斯公司(总承包公司)签订了用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澳大利亚两颗通信卫星的合同;1989年1月同亚洲卫星公司签订了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星一号卫星的合同。与此同时,1988年9月,在中美两国政府完成中国对外发射服务有关协定谈判后,美国才同意发许可证把美国公司的卫星运到中国发射。

但1989年6月,美国无理暂停发放运往中国发射的亚洲一号卫星的许可证,使中美航天合作蒙上了阴影。经中方各部门和中国驻美使馆的共同努力,同美方进行外交交涉,促使美国政府于1989年9月解除了亚星和澳星许可证暂停令,恢复了技术协调。1989年12月,美国批准发放运往中国发射一颗亚星和两颗澳星的许可证,排除了执行合同的最大障碍,使亚星发射合同得以顺利执行。

在执行发射合同中,美国曾先后于1991年和1993年无理宣布对我进行制裁。1999年5月美国在野的共和党抛出《考克斯报告》后,我国基本上在商业发射市场失去了发射外星的所有份额。

在对俄罗斯的航天国际合作中,地缘战略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不一一论述,我们看看下面的事例,便可得出上述论断。

印度在航天国际合作中要比我们幸运得多[3]。他们既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也引进了前苏联的技术。由于他们是“先卫星,后火箭”,因此,早期的卫星,都是由前苏联和欧空局的火箭发射,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发展自己的火箭,而是尽可能把国外的技术和自己的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在发展卫星和火箭的过程中,也尽可能引进关键部件。引进这些产品后,或是作适当的改进,或是组合到自己的系统中去。

印度在1986年就开始发展低温技术,1989年进行了1吨推力的缩比发动机的汽氢/液氧点火试验。但由于自己研制这种发动机跟不上GSLV的进度,转而引进了俄国的技术,以加快进度。

(3)国际竞争 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的市场中,企业和企业之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三个要素。其中,市场份额指某一企业销售额占行业全部销售额的比重,它是反映单个企业市场支配势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影响市场结构的基本要素。按照经济学家谢佩德的估计,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约15%时,通常会对市场产生支配作用[4]。市场集中度是某一市场中少数几家最大企业所占的销售额份额。通常使用的集中度是最大四厂商集中度和最大八厂商集中度。进入壁垒指厂商进入特定市场所遇到的经济、技术和法律政策等方面障碍的总和。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主要刻画特定市场中企业间的相互关系,进入壁垒主要刻画市场中企业与市场外潜在竞争企业的关系。

1)航天市场的市场份额 根据美国《航天新闻》的统计结果[5],罗列出2001年世界航天营业收入前50位企业。波音公司航天收入为104亿美元,市场份额约占20.2%;洛马公司航天收入为73.92亿美元,约占12.03%;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公司航天收入为21.26亿美元,约占4.13%,见表一。

2)航天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航天市场按其市场化程度,可以分为商业航天市场和非商业。同时,也可以按照航天产品进行分类,如航天器市场、商业发射市场、地面设备市场、服务市场、保险市场和信息与咨询市场等,如表二所示。

贝恩最早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的竞争和垄断程度进行了分类研究,他根据前4位企业市场占有率将集中类型分为六个等级,即极高寡占型()、高集中寡占型()、中(上)集中寡占型()、中(下)集中寡占型()、低集中寡占型()、原子型()。

以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为例,据统计,商业航天发射市场超过75%,如图1所示,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市场结构属于极高寡占型。根据上述贝恩分类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推断,航天市场的市场结构属于寡占型,即是一种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

图1 1997-2001年世界商业发射市场份额分布图

表一 2001年世界航天营业收入排名前10位企业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1年世界航天营业收入排名前50位企业.中国航天.2002(10).(改编)

表二 1999年世界航天产品市场构成 亿美元

资料来源:杨恕.国际航天市场发展概况.中国航天.2002(5)

3)航天市场的市场进入壁垒 航天活动从实质上说具有全球性。它连接着各个地区和各个国家的利益,因而也愈益变为激烈竞争的一个领域。航天市场有可能分化为两类差距悬殊的集团[6]。一类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它们拥有高技术人才;它们的航天产品和服务在这一市场领域占有垄断性地位;它们可以自由独立地进入太空并开展各种活动。现在世界上约有20多个国家制订了积极发展航天业的计划,以力争在这一重要战略领域处于有利地位。另一类是航天产品及服务的消费者,约有100多个国家[7]。从经济上讲,它们不可能向这一高技术领域投入巨额资金。同时,由于缺乏高科技专门人才和科学技术落后,它们也很难成为国际航天市场上的卖主。更为严重的是,第二类国家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较为脆弱,其国防能力有处在别国监督下的危险[8]。这意味着,航天业及其市场是强国之间的角逐,弱国没有参与竞争的本钱。由此可知,航天市场进入壁垒是非常高的。

从以上三个评价指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航天市场的市场结构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其市场竞争模式属于寡头垄断型竞争。

(4)航天技术“两用”性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高技术革命浪潮,对社会经济、政治、安全和军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以在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发展两用技术则成为了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科技战略的重点和科技政策的核心。

所谓两用技术[9],包括:

①先为军用后转民用的军转民技术;

②先为民用后转军用的先进民用技术;

③从开发时即考虑适合于军民两用的两用技术。

这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具有军民两用潜力,而非专用技术。其实质是高新技术在军用和民用领域的双向发展过程中,不仅能够聚集整个国家的高新技术成果用于武器装备发展,形成新的战斗力,而且可以使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崛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生产力。同时,两用技术基础研究的横向进展,可以提高本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

正是由于航天技术具备两用技术的特点,因而在国际合作中的合作双方都对技术的转让与扩散及保密性抱着十分谨慎和敏感的态度。

(5)技术差距 虽然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航天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

1)就我国空间技术本身而言,还没有形成长期稳定运行的空间系统。截止1998年9月,我国研制并发射了通信、返回式遥感、气象、大气、试验卫星共计40颗,其中通信卫星9颗,返回式卫星17颗,气象卫星3颗,大气卫星2颗,实验卫星9颗,大部分卫星基本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其中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通信卫星取得较好成绩。

然而由于我国发射的卫星品种少,数量严重不足,在空间分布上不配套,在时间上不连续,大多数已发射入轨的卫星并没有形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系统。

2)我国空间技术同美、欧、日等国家的差距在拉大,在一些主要卫星领域的水平甚至落后于印度。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规模和水平虽不能和美、苏相比,但与欧空局差距不大,与日本基本相当,总体实力高于印度。但由于工业基础、管理体制和国际合作思路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空间技术进步的幅度显然偏小。到80年代末期,日本空间技术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明显超过我国。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重视应用,重视人才,重视国际合作,空间技术发展很快。通信卫星现在基本自己制造,遥感卫星除国内使用外,其5米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很好。

巴西和韩国等一些新兴国家,都已发射了自己的卫星并计划在今后几年内加大投资,引进生产卫星的技术和设施,力图成为有影响的空间国家。

3)应用卫星市场竞争能力弱,特别是国内通信卫星市场,近期基本被外国卫星制造商占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卫星通信广播的需求急剧增加。外国卫星制造公司看好中国卫星通信的潜在市场,纷纷前来占领。我国卫星固定通信业务使用或订购的外国卫星有:休斯公司、马丁公司的亚洲星(3颗),休斯公司和劳拉公司的亚太星(4颗),美国洛-马公司的中卫一号,法国宇航公司的鑫诺卫星-1,劳拉空间系统公司的中卫星-8号等。卫星移动通信业务中除已向休斯公司订购亚太移动通信卫星(APMT)外,铱系统、全球星系统和国际移动卫星组织ICO也可能以不同方式进入我国相应市场,中国以巨额外汇采购了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大型平台的通信卫星,致使中国通信卫星市场已基本被外国制造商占领。

卫星通信无疑是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面对外国制造商纷纷打入,我国卫星目前又难以与之竞争的严重情况,尽快提高我国卫星研制能力,以适应卫星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迫切需求,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4)国内空间技术研制机制与国际上形成集团规模的发展趋势不相称。近年来,国际航天界通过合并、重组和强强联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实力迅速增强,使卫星的设计制造向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从而对我国卫星研制构成重大潜在威胁。美国已从1988年24家航天公司重组为目前的波音、洛马、休斯、劳拉等集团公司。法国宇航公司和马特拉高科技公司合并,其实力大大增强,在欧洲居第一位,并成为波音、洛马、休斯、劳拉之后的世界第五大航天集团公司。这说明空间产业的竞争已从国内转向国家和地区间的激烈竞争。

我国国内的空间技术研制力量分散,难以形成拳头,与国际上形成集团规模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不能适应国际性的激烈竞争。国际卫星研制的规模化和占领世界市场能力的增强,迫使我们尽早研究、转换我国空间技术开发的机制,以提高竞争力。

3 开展航天国际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航天国际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世界主流形势看,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两大主题,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与此同时,我国于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将加速与世界经济接轨,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航天工业管理体制进行的重大改革,航天工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环境对航天工业的国际合作将发生重大影响。在这些重大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有必要认真寻找对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航天国际合作。具体建议如下:

(1)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国一贯倡导和坚持的基本思想。航天科技工业目前虽然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合作局面,但面对航天科技工业的结构调整,向国际市场接轨和国外的技术封锁,仍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冲破历史偏见和不合理禁区。在积极开展航天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时候,又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到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并兼顾到国际环境,伺机而动、量力而行。

(2)不同合作国家区别对待 航天科技工业的国际合作要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合作者区别对待。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以技术换市场,对引进两用技术必须先消化吸收,再发展提高,进而推广应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以技术换资源、换市场,以真诚的帮教发展友谊,赢得市场,吸纳资金和建立技术转口引进渠道。

(3)缩短技术差距,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1)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高运载火箭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 商业发射市场对技术要求十分苛刻,每一次发射失败,对本国在该市场上的信誉都会造成相当大的损害。目前,我国的运载火箭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与其他航天大国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提高运载火箭的质量(技术水平和可靠性)对于我国航天工业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进一步争取到更多的客户,使他们对我国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产生信任感。同时,也是提升本国航天产品品牌美誉度的最好宣传。

2)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完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与生产 新的空间应用特别是卫星通信的发展,正在推动商业发射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使商业发射需求更加广泛多样。据测算,在2003-2011年间,全球每年需进行180次左右发射,其中我国有机会争取到多项商业发射合同。2003年后,商射市场的约40%-50%将可能来自用来提供移动电话和宽带多媒体业务的低地或中地轨道卫星星座。无论使用何种轨道,也无论用于何种目的,卫星的尺寸都将继续加大。从2000年起,5吨重的卫星将出现,而到2005年绝大多数通信卫星都将超过4吨。因此,应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与生产。

3)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手段,降低商业发射成本,发射定价合理 考虑到商业航天寡头垄断市场中具有支配作用的是少数生产者(生产和销售同一产品或差别产品),且生产者具有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个生产者的行为都能直接对同行业中的其他生产者产生影响。同时,商业航天发射市场又长期存在供过于求的局面。价格竞争仍旧是主要竞争手段。

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竞争中要想占优势必须对价格进行合理定位。中国每个人力的费用相对国外少得多,但是中国当前的人力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所以我国航天产品要想进行合理的价格定位,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政企分开,同时精简机关、减少管理层次,再加上增大批量,降低成本,价格就能合理定位。

(4)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航天科技工业的国际合作政治敏感性强,进出口限制多,即使在50年代中苏合作中,核心技术也不能完全转让和传授给我们。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必须坚持自力更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在开展国际合作当中能够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高技术起点,争取到更多的市场机会。

收稿日期:2003-07-07

标签:;  ;  ;  ;  ;  ;  ;  

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_航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