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对我院CT低毫安肾脏灌注成像技术的适用性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CT肾脏灌注扫描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整个实验均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完成。依据成像Kv相同、ms相同、mA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35~64岁,平均年龄为(50.2±2.1)岁;对照组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为(48.8±2.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检查前准备 患者在检查前一天禁食8~12h,做好肠道清洁准备;患者检查时选取仰卧位,脚先进的体位,训练患者缓慢、平静呼吸,以减少呼吸运动造成的呼吸伪影与图像质量下降。右肘静脉建立静脉通道,并连接双筒高压注射器,装有碘对比剂350mgI/ml碘海醇40ml和生理盐水20ml。1.3 扫描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128层动态容积CT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范围160mm,采用动态连续volume扫描2期。研究组管电压为100KV,曝光时间0.5ms,管电流为60mA;对照组管电压为100KV,曝光时间0.5ms,管电流为120mA,注射碘海醇40ml,注射流率为4.5ml/s,对比剂注射后,进行生理盐水20ml冲洗导管。1.4 数据采集 分别记录CT计算机上研究组和对照组的CTDIvol、DLP,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1.5 图像评价 所有图像均由放射科医师进行评价,评分标准为:3分主要是指肾脏组织显示清晰,无任何伪影,血管走行连续;2分主要是指肾脏组织显示稍微模糊,无任何伪影,血管走行连续;≤1分主要是指肾脏组织显示明显模糊,血管走行不连续、断断续续,有阶梯伪影,不能够明显区分周围组织与血管。典型图片如下: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数据,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TX-*3]±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CTDIvol、DLP比较 研究组CTDIvol、DLP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图像质量评分≤1分、2分及3分均基本相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组织细胞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称之为灌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反映细胞、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功能和状态的情况。CT灌注成像技术就是通过人为的动态扫描技术对于组织、器官的血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反映组织、器官真实的血流灌注情况的功能成像技术,对于分析肾脏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系数(PS)有重要意义。但由于CT辐射剂量,如何降低肾脏灌注成像技术造成的辐射量已成为临床上的关键问题。选择低Kv,低mA扫描,短时间连续曝光的成像技术,可以减少患者接触射线的强度、能量与时间,从而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避免患者因为检查,额外增加X线的照射。CT低毫安扫描能有效的减低X线的能量,患者的辐射剂量减少,保护患者的安全。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管电压为100KV,曝光时间0.5ms,管电流为60mA方案的CTDIvol、DLP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管电压为100KV,曝光时间0.5ms,管电流为120mA的方案。综上所述,CT低毫安肾脏灌注成像技术图像清晰,可有效减低CTDIvol、DLP,减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为低剂量肾脏灌注和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参考文献:[1]唐烨真.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肾脏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泸州医学院, 2011.[2]曹建平,葛建清. 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肾病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20):3115-3116.
论文作者:曾华勇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8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肾脏论文; 患者论文; 技术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图像论文; 组织论文; 《药物与人》2018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