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术后尿瘘不同方法修复72例疗效观察讨论论文_米泠波

尿道下裂术后尿瘘不同方法修复72例疗效观察讨论论文_米泠波

(成都天大不孕不育医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 关于尿道下裂术后尿瘘不同修复方法和不同处理方法的探讨,以及对其疗效的观察。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2月期间的72例尿瘘患者,采用三种不同的修复方法,即单纯三层缝合法、Y—V皮瓣法、单侧去上皮双皮瓣法。结果 单侧去上皮双皮瓣法,成功率最高,修补手术后尿道不留管,疗效最佳。结论 采用单侧去上皮双皮瓣法修补尿瘘,瘘口有良好的血供组织覆盖,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关键词:尿道下裂;尿瘘;修复方法;疗效

尿道下裂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尿瘘,修补尿瘘的方法也有好几种。选取了2013年1月~2017年2月期间的72例尿瘘患者,就本组的72例病例而言,采用了三种不同的修复方法,因为其修复方法不同,所以疗效也都不一样,以下是具体资料。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72例尿瘘患者,年龄在2.5~1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岁,瘘口部位直径为1~8㎜,手术之前1处有瘘的有50例,这其中就有15例瘘口位于冠状沟,有23例瘘口位于阴茎体,有12例瘘口位于阴囊及阴茎阴囊交界处,还有22例患者属于多个瘘,其中最多的有3个瘘。所有患者带瘘时间都已经超过6个月。对这些尿瘘患者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采用单纯三层缝合法修补26例,采用Y—V皮瓣法修补24例,采用单侧去上皮双皮瓣法修补22例。

1.2方法

三种不同修复方法的做法如下:

(1)单纯三层缝合法:首先沿患者尿瘘周围切开游离瘘口;其次对患者皮肤和皮下组织进行分离;最后进行尿道缝合、皮下组织缝合、皮肤缝合[1]。

(2)Y—V皮瓣法:先做一横Y切口以瘘口为中心;再进行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分离,分别作出3个皮瓣;最后对患者瘘口以及皮下组织进行缝合,尤其是侧切口的缝合,用皮肤最宽厚和血运最好的皮瓣插进进行缝合,皮瓣可以完全覆盖瘘口,缝合之后的切口呈现V形状。

(3)单侧去上皮双皮瓣法:首先沿着患者瘘口的周围环形切开一周,并且要向瘘口上和下延长切口;其次就是要以切口为中心,向切口左侧和右侧各自游离一个矩形皮瓣;最后游离并且进行缝合瘘口,第一,在一侧的皮瓣内注入生理盐水,其作用是便于去除上皮,去除皮瓣的上皮一定要保留筋膜,然后将筋膜拉至瘘口的对面以便于覆盖瘘口,才能与瘘口周围的组织进行缝合;第二,将剩下的一侧皮瓣向对面进行推移,然后重叠,覆盖在上一侧的筋膜上,和已经去除上皮的皮瓣进行创缘缝合。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用x2检验,比较单纯三层缝合法、Y—V皮瓣法、单侧去上皮双皮瓣法的成功率和失败率,检验水准为α=0.05,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采用单纯三层缝合法修补的26例尿瘘患者中,有20例是1次修复成功的,有6例是修复失败的,因此,单纯三层缝合法修补的成功率为76.9%;采用Y—V皮瓣法修补的24例尿瘘患者中,有20例是成功修复的,还有4例是修复失败的,因此,Y—V皮瓣法修补的成功率为83.3%;采用单侧去上皮双皮瓣法修补的22例尿瘘患者中,有19例是成功修复的,还有3例是修复失败的,因此,单侧去上皮双皮瓣法修补的成功率为86.4%。所以选取的72例尿瘘患者,1次修复的成功率为81.9%。

3、讨论

尿瘘是尿道下裂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尿瘘的发生率高,基本达到15.0%~30.0%。尿瘘发生频率高的原因在于:?做尿道形成术的材料差、血液供应差,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缺血、水肿、坏死的状况;?切口处理不妥当,导致切口皮瓣下积血,以及切口皮瓣感染;?由于尿道狭窄,尿液引流不顺畅,从而增加了切口张力,让已经成形的尿道再次裂开,导致尿瘘形成;④发生尿瘘的潜在因素主要是因为小儿细嫩的阴茎皮肤和过于薄的筋膜层。修复尿瘘的条件基本上有以下几条:?距离上次手术有6个月以上的患者,其局部皮肤渐渐瘢痕软化,并且血液供应也渐渐恢复。出现这种现象,患者的尿瘘才能有自愈的可能性;?保证患者尿道无狭窄,如果出现狭窄的情况,必须马上进行处理;?确保患者的瘘口附近无炎症现象,以及观察患者近期有无膀胱尿道急性感染的症状,如果发现此类症状,要立即处理。

尿瘘修复的方法有很多种,做法各不相同。但是引起尿瘘复发的原因却大同小异,主要是出现感染、比较薄的瘘口覆盖组织、进行手术时比较粗心,不精细等一系列因素。因此,要提高尿瘘修复的成功率,就得注意其关键。第一关键点在于患者尿道上皮缝合口和阴茎皮肤缝合口要错开,不能使两者处于同一个断面,以免一层受感染而影响另一层的线缝裂开;第二关键点在于尽量使用多一点的皮下组织,以此来隔开瘘口的内上皮和外上皮[2]。采用的单纯三层缝合法中,三层缝合是指尿道上皮、皮下组织和皮肤三层之间的缝合,因为在缝合时获取的皮下组织较少,所以没有将瘘口内上皮和外上皮的缝合口充分隔离开,而且尿道上皮、皮下组织和皮肤三层缝合在同一断面,一层如果受感染,就会造成全层都裂开,因此这种修复方法成功率较低,已渐渐不被使用。采用Y—V皮瓣法,此种方法的特点在于皮瓣是在瘘口附近直接取材,因为V型皮瓣蒂比较宽大,所以可获取大量的皮下组织,且血运比较好,皮瓣的转移性也大,能够很好的覆盖瘘口,并且已经成形的皮肤缝合口能够远离瘘口修补的地方。Y—V皮瓣法的特点能减少感染机会以及皮瓣坏死的机会,提高组织愈合和尿瘘自愈能力,效果较明显。Y—V皮瓣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如果其切取的V型皮瓣不够宽大,使得转移性变小,使得皮肤缝合口靠近瘘口,那么尿瘘复发的可能性极大。单侧去上皮双皮瓣法的修复特点是,一侧皮瓣去除上皮之后,能够获取宽大而肥厚的筋膜层,筋膜层覆盖在瘘口之上,完全隔开瘘口的内缝合层和外缝合层,使得外层的阴茎皮肤再次重叠,且覆盖在筋膜层上。正是由于单侧去上皮双皮瓣法的这些特点,让瘘口上的覆盖组织变得更厚重,而且其三层缝合口都不在同一个断面层,最大限度的交错分开,提高了手术成功的几率。另外,获取的两皮瓣宽大,且血运也好,主要是不会出现缺血、坏死的症状,这样更有利于伤口愈合。由此可见,治疗尿瘘的关键是选择最合理的修补方法。

综上所述,本组采用单纯三层缝合法、,Y—V皮瓣法,单侧去上皮双皮瓣法三种不同的修补方法,对尿道下裂术后尿瘘进行治疗,经过病例数据分析,采用单侧去上皮双皮瓣法修补尿瘘,瘘口不仅良好的血供组织覆盖,而且疗效显著,成功率高。

参考文献

[1]杨小燕. 尿道下裂术后两种不同尿液引流方式的临床护理和效果观察[J]. 蛇志,2017,01(05):58-59.

[2]李洁. 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瘘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01(11):194-195+198.

[3]林涛,林芃. 尿道下裂术后尿瘘危险因素逻辑回归分析[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01(03):19-21.

论文作者:米泠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0

标签:;  ;  ;  ;  ;  ;  ;  ;  

尿道下裂术后尿瘘不同方法修复72例疗效观察讨论论文_米泠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