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京空间发展规划的思考_时政论文

大北京空间发展规划的思考_时政论文

大北京地区空间发展规划遐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地区论文,发展规划论文,遐想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面临挑战

北京面临的挑战来自多个方面,包括世界的、亚洲的以及全国的等等。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进入了所谓的“城市世纪”,或者“城市时代”,人居形态和城市发展在世界化。同时,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消耗也在加快,全球生态日益恶化,价值观和文化的西方化垄断加剧,发达与不发达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在地区范围内,北京面临着日本、韩国等的竞争。

从全国来看,诸如体制改革、投资多元化、经济结构调整、人口进入城市化加速等,还面临着旅游高潮、城市郊区化、对城市绿地空地的蚕食、旧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城市特色日渐消失、小汽车浪潮出现等等问题;同时面临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以及台湾的竞争。

在1999年建国50年大庆期间,新闻报道中有“长高的北京”、“长大的北京”等说法。我们认为这些年来北京市有关方面的努力成绩斐然。但是,与我们所面临的局面相比,许多重大问题一时还难以从根本上加以扭转。例如:

——旧城问题。如果拥挤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旧城必然会继续遭到破坏。

——郊区化问题。郊区化是必然的趋势,问题是应该以什么模式进行郊区化?欧洲有郊区化现象,美国也有郊区化现象,但它们的模式显然不同。我反对那种缺乏规划、任由开发商的利益驱动、盲目发展的郊区化模式。如今在北京这种苗头已经有所显现。

——生态问题。北京的生态问题是超越市域甚至超越区域的,与内蒙古或更远的地方有关,因此不能只“就北京论北京”,要从更大范围,以更大的力度,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解决生态问题。

总之,北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只是历史文化名城和旧城能否有一个良好的“体形环境”,而是整个北京能不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发展中解决矛盾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国际著名城市,一定要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今天的局面上。在发展中解决矛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

北京作为首都,在城市建设方面会遇到一些机遇。一般来说,这些机遇是能够很好地促进首都建设的。例如,申办甚至举办奥运会、博览会等等。我们希望借奥运会的东风,促进首都较落后地区的改造,并进行更合理的规划。昆明的世博会对城市建设就有很大的推动。当地人说,城市建设方面几十年的欠账,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补偿。

面对这些机遇,如果没有相应的、较完善的战略规划,反过来也会影响北京对这种优势的把握。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空间的需求上,应该以更合理的空间布局来应对这些国际活动的需求。

目前,许多负面的因素正困扰着我们。例如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用地紧张,等等。有学者认为,下个世纪中叶我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会达到最低限,可能发生全面的“水荒”,问题十分紧迫。

总的来说,我们对大城市经验的研究显得还不够。20世纪40年代芒福德提出城市世界将面临的“四大爆炸”,即人口爆炸、郊区爆炸、高速公路爆炸和旅游地爆炸。最初,我看到这种提法觉得很新鲜。二三年前,我在无锡的一次会议上介绍过这“四大爆炸”,当时我还讲,高速公路我们刚开始,旅游也刚刚开始,还不到爆炸的程度。现在看来,这两个爆炸已经在我们面前了。不是我们的高速公路太多了,而是缺乏全面统筹。我们的旅游也有了迅猛的发展。“四大爆炸”虽然刚刚开始,但在我国已经有所反应了,应该认真考虑我们的对策。

因此,对北京的发展要有乐观的估计,同时对将会发生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对发展的方向进行有益的引导,以免产生后患。

从更大的空间范围研究北京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宏观的、全局性的,影响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有时不完全是技术手段所能够解决的。技术手段只能解决某个技术环节的问题,比如,采用无铅汽油以应对空气污染问题;建立交桥来缓解交通问题等。所得到的结果,可以看现在的北京。东京的交通效率很高,但是他们投入了巨额的资金,最后还是要迁都。他们称“行政中心转移”,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空间。因为用技术手段争取空间的方法,已经无法继续应对城市发展的需求。

现在,我们研究的焦点是北京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怎么办。我认为,需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来研究北京,而不是“就问题研究问题”。

在新的城市世纪、城市时代,城市是社会、生态问题的焦点,包括难以尽如人意的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紧缺、污水问题,以及缺乏教育、医疗等等。不过,目前已有一种共识,问题所在,恰是解决问题的机遇所在。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战略来对待发展。

不久前,我在法国参加了一个题为“21世纪城市的未来”的会议。会议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城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城市是文化与创新的发源地,是交流与宽容的场所,城市的作用无可替代。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城市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大北京地区是正在兴起的大城市集聚区,其命运如何,影响巨大,所以我们要从大范围来研究这个问题,然后再回到北京问题上。

对于近年来国外大城市规划理论的借鉴,有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城市体系理论。经济的全球化造成大城市之间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国家机器。在某些问题上,大城市之间的直接沟通,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城市在解决某些全球性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像环太平洋城市之间的会议,大约每年或隔年召开一次,研究每个城市自身与环太平洋城市之间的问题,包括航道和空运。比如研究上海的空运体系,首先要研究它在国际空运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核心—边缘理论。有一位叫A.J.Scott 的学者提出“繁荣的飞地”这一概念,就是说发展中国家中某些局部的大城市,只是发达国家大城市网络体系的“繁荣的飞地”,只是与其有限的局部空间——城市中心进行联系。像内罗毕,它本身发展得不错,相当繁华,经常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网络中的城市进行交流,而周围的区域则很糟糕。因此,如果不把我们的城市体系发展完善,就会沦落为“飞地中繁荣的孤岛”。那么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城市,是走完善区域体系之路呢,还是孤立地发展呢?答案是明确的,一个城市不能够独善其身。全球经济空间累积的过程跟每一个功能性城市网络的关系是,一方面,富裕的城市彼此之间紧密联结;另一方面,在全球资本主义广阔的经济边缘上,有少数“繁荣的飞地”——就是所谓的本国国土内的“外国的土地”,是世界城市体系的市场提供原料和廉价的加工。

中国不仅要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而且要逐步占有重要的地位,否则我们就成为发达国家的边疆。

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大北京地区将共同发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空间上的“疏解”和“集中”,形成完善的城镇网络,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疏解北京市区的部分功能。开发北京、蓟县、北戴河一线,缓解北京旧城压力,带动区域发展。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北部作为生态环境敏感区,疏解人口,保护北部山区的植被和水源,疏浚河道,保护湿地,建设“绿心”——盘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和白洋淀国家公园,合理利用和保护沿海资源。

——“重新集中”。城市发展多方面的综合,不是几年内就能形成的,新城的建设使我们懂得,一座新城的成熟至少要付出一代人的努力。要在地区内平衡居住与工作,将区域内不同用地组织联系在一起。

——建设方便舒适的区域“交通走廊”,港口合理分工,寻找新的工业化发展机会……

——促进京津都市带发展。北京与天津组成双城,优势互补,共同发挥我国北方中心城市作用。北京进一步强化政治、文化、商务、金融、信息、高科技产业基地等功能,天津积极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

探索北京市域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基于大北京的设想,我们将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为北京提供发展的机遇。

大北京地区的生态问题既有区外因素,也有区内的因素,但就风沙问题来说,更主要的还在于区内。问题的解决应立足于区域内部的综合整治,同时辐射区外。大北京地区生态改善对策的五个层次:

——在整个北方地区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大北京地区外围的生态建设,退耕还草、还林;

——大北京地区区域内部外圈层的山地防护林建设,尤其要加强古北口、南口、三家店等风口的林业建设,形成安全屏障与防卫纵深;

——大北京地区区域内部的绿色组团、绿色廊道、道路绿带、农田防护林建设,永定河谷、潮白河谷、温榆河谷及其周围地区沙化治理;

——城市地区外围、城郊的生态绿色屏障。

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系统要立足于疏解,不能再聚焦,北京放射加环形的交通模式要改变。关于拆北京旧城以取得其土地的使用权,我有个比方,就像把故宫的铜鼎融化掉,用它的铜;也就像用古代的字画作纸浆来造纸。尽可能增加楔形绿地,增加森林面积,改善水系,经营生态农田。立足于“有机疏散”,分流旧城中心的内容;分散就业结构。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旧城得以有效保护;第二,“釜底抽薪”,减少中心区难以从技术上解决的交通压力。沿着交通轴,改变以往向心的发展方向,向外发展。政府把土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引导开发行为。改变治理的方式,改变投资体系。为了彻底改变北京“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我提出一种“葡萄串”式的发展模式。就是沿着发展轴方向,在合适的地区“长一串葡萄出来”,每一串都有核心,就是公共生活中心。核与核之间有绿地,阳光和新鲜空气。尽可能发展公共交通,有条件的发展地铁或轻轨等轨道交通。

在去年的“北京宪章”中有一条,就是回归基本原理。城市要有整体的秩序,合理的尺度,要保护自然,等等。我们的理想就是建设“理想城”。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建造了“无比的杰作”(北京城),我叫它“最后的结晶”,因为北京作为首都是历代的“首善之区”,集中了历代工匠的智慧。从元朝建城,一直到18世纪都是世界最大的城市。而我们现在却把北京搞得密度这样高,这就是破坏。像“菊儿胡同”那样的努力——已经写入《世界城市史》。

我们要有理想,要在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中争取实现“理想城”的机会,为人民提供“适宜居住的城市”。最近我参加了亚洲的一个会议,主要议题是“示范城市”。我们也应该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的“示范城市”。

标签:;  ;  

大北京空间发展规划的思考_时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