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医院> 四川成都 610501)
【摘要】目的:观察急诊脑梗塞患者采用急救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急诊科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接收的88例脑梗塞患者作为护理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88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均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44例患者给予急救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及护理服务满意度差异。结果:经不同急救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抢救成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0.05);且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相对较高,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梗塞患者给予急救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显著提升患者急救成功率,降低患者预后风险,提高康复水平。
【关键词】脑梗塞;急救护理;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03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care mode on emergency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2017 were selected as nursing 88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received by our emergency department selected. 88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method. The 2 group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44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44 patients were given emergency nursing qualit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2 groups of patients prognosis and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Results After different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ame period the rescue effect of patients, and the prognosis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2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compariso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latively high, 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Giving priority to emergency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prognosis and rehabilitation level of patients, it is worth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Emergency care; Method; Effect
脑梗塞多是由于脑部血供障碍、缺氧、缺血等原因,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情况,隶属临床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通常急性脑梗塞患者病情较重、发病较急,存在较高的致残、致死率,能否及时做好患者的医护救治,是保障患者生命及预后生活水平的关键[1]。本研究为选取适宜急诊脑梗塞患者采用的护理服务模式,针对性收集了我院急诊2015年2月以来接收的44例脑梗塞患者作为护理对象,细化实施了急救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且为便于护理服务效果观察,特收集我院同期接收的另44例同病症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了常规护理模式,进而对不同护理模式干预下的2组患者预后情况实施了综合对比,进而为急诊脑梗塞患者的急救护理提供依据。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科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接收的88例脑梗塞患者作为护理对象,88例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关于脑梗塞症状的临床诊断标准,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塞,发病时间均处于72h内,系统排除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8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8~72岁,平均(54.7±11.9)岁。观察组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47~75岁,平均(52.9±12.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44例患者均采取常规护理,实施患者病情评估同时给予对应的急救措施,期间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开放气道,实施吸氧、吸痰处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对应科室作进一步治疗[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组44例患者则给予急诊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具体护理步骤如下。
基于急诊脑梗塞患者病情较急、发展较快,我院急诊科为有效强化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细化构建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建立了由急诊科室主任、护士长为领导的医护责任小组,全体医护人员为小组内成员。在工作中,遵循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服务需求,细化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服务路径,通过一体化的脑梗塞患者病情综合评估、急救抢救工作协调安排[3],依据脑梗塞患者病情特征,切实拟定具有脑梗塞个体适用性、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服务工作计划。
急性脑梗塞患者到院后,接诊护理人员需及时做好患者预检分诊,快速询问患者既往病史、检查患者体格,监测患者瞳孔、脉搏、呼吸频率、血压、意识情况、肢体活动障碍等指标;同期并辅助患者展开快速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同时实施心电、颅脑CT检查,检查期间注意做好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对合并呕吐物、意识障碍患者,尽可能将患者头部偏向一则,并为之清除呕吐物,确保呼吸通畅避免窒息,以此借助多项检查,为急诊医生综合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提供依据[4]。同时,由接诊护理人员及时将患者转运至急诊室,患者急诊室转运过程中,需严格遵循转运规范实施患者搬运,避免患者搬运期间的二次伤害,并加强急诊室转运途中的患者病情观察,同时注意避免患者的身体颠簸。进入急诊后及时与急诊医生交代患者病情,做好患者急救抢救准备。
脑梗塞抢救护理服务配合工作是急诊护理人员需着重注意的事项,进入急诊室后的2min内,护理人员确保患者保持去枕平卧位,对呼吸道有分泌物患者及时予以去除,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确保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置,以利将来全面康复;同时连接心电监护仪,实施心电、呼吸生命体征监测;5min内为患者开放静脉通路,同时注意避免静脉通路在患侧肢体进行。遵医嘱予以扩容稳压改善大脑血液循环治疗,对需降颅压患者,予以120~250ml甘露醇静滴,静滴选择较粗静脉血管;同时根据以往护理服务经验,实施患者病情分析,积极辅助医生展开急救操作。譬如,针对呼吸不畅患者,采用面罩大流量供氧,严重者予以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躁动者给予镇静药物。护理人员急救过程中,还需实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预防和控制脑组织缺血水肿及梗死后出血情况发生。如患者存在头痛、呕吐、嗜睡症状,判断为早期脑水肿预兆,若患者血压持续升高、意识障碍增加、脑干受累症状,即考虑严重脑水肿、脑疝前兆,需及时快速静滴20%甘露醇,降低疾病威胁[5]。对于发病后3~6小时内的脑梗塞患者积极寻求溶栓治疗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脑梗塞患者急救护理依托心电、血压监测、吸氧等护理干预措施,维持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正常,从而减少不良情况出现。
1.3 观察指标
综合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参照CSS卒中量表评估。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实施,评价指标共划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3项,护理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18.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本研究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可知,观察组44例脑梗塞患者的平均抢救时间为(25.4±3.3)min,抢救成功42例(95.45%),死亡2例(4.55%),相比护理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6.81±2.88)分。对照组44例患者的平均抢救时间为(31.2±5.7)min,抢救成功患者39例(88.63%),死亡患者5例(11.37%),相比护理干预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3.62±4.92)分。两组患者各项急诊抢救指标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本研究2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可知,观察组42例急诊抢救成功患者中,持十分满意态度者32例(76.19%),持满意态度者9例(21.43%),持不满意态度者1例(2.38%),护理服务总满意度达97.62%。对照组39例抢救成功患者中,持十分满意态度者20例(51.28%),持满意态度者13例(33.34%),持不满意态度者6例(15.38%),护理总满意度为84.62%。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脑梗塞发病率也呈现除了逐年增加之势,严重威胁着疾患群体的身心健康,尤其脑梗塞患者往往存在着较高的致残、致死、复发率。虽然,目前借助溶栓、开颅引流术等综合治疗举措,可相应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但是不可否认,仍存在较多抢救成功的患者,后期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极大影响了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基于此,临床提倡在脑梗塞患者病发早期,严格把控急救治疗时间,借助合理的医护干预措施,及时控制脑梗塞病情迁延发展,从而减少脑组织损害导致的患者机体功能障碍[6]。据此可知,借助合理的急诊护理服务模式,合理安排脑梗塞患者急诊治疗,避免病情迁延进展,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本研究中,观察组44例患者采用的急诊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良好缩减了患者急救时间,通过有效的急诊护理计划拟定,在不同急救环节明确医护工作内容,以正确规范化的阶段性护理操作程序,展开脑梗塞患者急救配合,良好强化了患者急救成效。譬如,通过患者院内接诊阶段的疾病诊断、处理,急诊室患者病情迅速识别、检查、治疗等环节协同部署,切实减少了脑梗塞患者的急救用时。综合来讲,急救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迎合脑梗塞患者实际护理需求,细化展开的护理流程规范,相比常规护理程序而言,可减急诊救护时间同时,确保患者及时获得急救治疗,也更好的提高了急诊护理成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急救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干预后,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且组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针对脑梗塞患者采用急诊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有效优化患者急救成效,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表明了其在脑梗塞患者急诊急救环节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彭为,张罡,周云霞等.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4,(9):1790-1791,1792.
[2]张秋玲,王维花.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4-6,13.
[3]王云,贾亚平.急诊诊治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8):38-40.
[4]王芳.脑梗院前抢救中甘露醇应用的护理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3):111.
[5]潘文龙,张强,赵晓辉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新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11):1023-1025.
[6]梁燕萍,何家成,麦丽逢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护理流程管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6,22(8):104-104,105.
论文作者:龚月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脑梗塞论文; 病情论文; 模式论文; 对照组论文; 满意度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