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幅民族资本主义曲线图的分歧与错误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曲线图论文,探析论文,资本主义论文,分歧论文,错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史既是必修二《经济发展历程》的重点内容,又与政治文明、文化成就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和考试命题时,运用图示法来呈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是一种常见的手法,这种手法直观形象,易于让学生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但由于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叙述不够详实,缺乏数据支撑,使得许多“图示类”试题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描述出现较大偏差,甚至彼此互相矛盾,错讹明显,用这样的试题考查学生,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厘清相关分歧与错误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正确地把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又有利于实现试题命制的科学性。
以下是笔者搜集到的一组民族资本主义曲线图。
1.(2008年广东雷州一中月考、2009年山东宁阳一中月考)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一下由G到I一段曲线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图1)
A.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C.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D.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参考答案:B
2.(2009届扬州市高三期末第22题,此题为非选择题,材料和前三问内容略)据你所学知识,描绘一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
参考答案:
(图二)
3.(2008年上海卷共同部分29题)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图三,下文特指选项A)
参考答案:A
4.(倪俊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半岛晨报》2008年11月9日B16升学辅导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
(图四)
5.(2009届扬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第9题,也见诸《历史学习》2009年第12期《读图看近代中国几种经济成分的演变》一文)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图五,下文特指曲线④)
①所示的经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结束 ②所示的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根据题意,我们不难看出图中曲线④是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
6.(吉林2008年普通高中友好校第二届期末联考高一历史第31题)根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六)
(1)概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2)分析图中C处处于发展最高峰的原因。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近代前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答案略)
7.(2009届苏北四市一检联考第6题)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图七)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参考答案:D
以上七幅图片,都是用一条曲线表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大体趋势。尽管示意图的竖轴(y轴)有着企业数量、发展态势、所占比重、水平等不同的设置,但这些竖轴所代表的量之间基本呈正比关系,因此,这些示意曲线的走向特点应该是基本相似的。这种图示方法只是要呈现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致轮廓,并不要求绝对准确。允许有一些差别,但必须正确表现出民族资本主义的阶段发展特点,不能违背事实。以上七幅示意图,有三个峰值的,有两个峰值的,也有一个峰值的,各条曲线在表现发展特征时有着根本的不同和明显的矛盾之处,显然已不是“误差”,而是绘制者之间认识的分歧所致。一般来说,曲线示意图要重点突出的是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如由上升到下降或由下降到上升的变化点)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向上或向下)等等。按照这一思路,仔细分析以上七幅示意图,可以发现,这些示意图主要在三个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一、20世纪的最初十年民族资本主义有没有明显的衰退或下降的时段?二、从一战结束到改造完成,民族资本主义是不是一直衰退或下降?如果不是,有几个上升时段?是哪几个时段?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峰是不是在一战期间?下面笔者就以上三个问题作一番探讨,以请教于专家同仁。
问题一:20世纪的最初十年民族资本主义有没有明显的衰退或下降?
在以上五幅示意图中,图一、图二反映出有明显衰退,其余的则没有。而是直到一战时期都是不断上升的(图三A项尽管没有标明年份,但在最高点之前没有下降的时段,作为正选项,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该曲线的最高点是指的一战期间)。那么在这十年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到底如何呢?
对这一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人教版和岳麓版都没有涉及,而仅是讲述了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人民版在这一问题上说:“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了第一个高潮。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年均速度为15%”[1](P37)不难看出,人民版教材不仅没有提到民族资本主义的衰退,而是认为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近二十年是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说:“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1895至1898年间一度出现兴办高潮后,经过几年的回落、徘徊,从1904年起开始回升,1905至1908年又出现了一次高潮。”[2](P321)这本中华书局版的《中国近代史》长期作为大学历史系的教材,印数已达数百万,认为这一时段民族资本主义衰退的观点恐怕就是受其影响了。那么,这里所说的高潮后的“回落、徘徊”是发展速度变缓但仍然有所增长,还是衰退减少呢?这与人民版教材的说法是不是矛盾呢?看来,要想搞清楚,还得靠数据说话。
笔者先后找到了两段数据资料:
“1895年-1900年和1905年-1910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明显形成两个高潮。前一阶段共开设104家,投资2302.4万元,平均每年投资额不到400万元。后一阶段共开设306家,投资7525.5万元,平均每年投资额1250万元,三者分别较前两年增长了两倍多”。[3](P657)
“1901-1911年间,私营企业发展更快,新设厂矿340家,投资额达10100余万元”。[4]
按照这两组数字,我们可以计算出,1901-1904年及1911年共新增资本约10100-7525.5=2574.5(万元),假设1911年增资为1250万元(该年未列入高潮阶段,显然不会高于高潮期这一平均值),1901-1904年的四年间依然增资1300余万元,尽管不及前后两个高潮期的增长速度,但该时期的发展趋势是明显增长,而不是衰退或明显下降的。到此,我们可以说,尽管一战爆发前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快有慢,但却是一直向前发展的,在曲线图中应该显示上升趋势而不应出现下降,图一、图二在这一点上是错误的。
问题二:一战结束到改造完成。民族资本主义是不是一直衰退或下降?如果不是,有几个上升时段?是哪几个时段?
图五、图六认为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直下降的,图七对此持否定意见,图一到图四认为还有一个上升时段,图二明确这一时段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图四则认为这一时段在新中国建国初。图五是一幅“元老级”的示意图,在大纲时代就广泛见诸《天星教育》、《优化方案》等教辅用书,到今天依然还有“生命力”,恐怕是受到了岳麓版教材的影响。岳麓版教材把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19年看作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与《剑桥中华民国史》说法相同,但《剑桥中华民国史》说的是增长速度,而不是发展水平,岳麓版教材则作模糊处理),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以及该政府为发展经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没有给予适当的介绍。而是重点放在了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管制与掠夺,以及三座大山对经济的压迫和摧残上面,从而让师生得出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的结论,图四、图五、图六都是依据这一结论绘制。实际情况是在一战后不仅有,而且有两个民族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时期,分别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和新中国建国初期。
人民版、人教版都明确地把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以抗战爆发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人教版明确指出:“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5](P45)而人民版则将课文的标题定为“抗日战争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P41)
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1927-1937年有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其发展水平后文还将论述),然后才是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的衰退和萎缩。这一看法已被学术界和中学历史教学界广泛接受,就连在《历史学习》上对图四进行解读的屈利、居红梅老师也在该文中对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做出了与图示无法吻合的说明:“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国民政府统治初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6]还值得一提的是,吴承明先生曾明确把1921到1936年这一阶段看作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范围扩大的时期,或资本主义化的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颇为迅速,资本家增多了,产业工人增多了,资本主义在生产部门上扩大了,在地域上扩大了。[7]
民族资本主义还有一个上升时期是在建国后。建国后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措施在新教材中已经略去了,但这一措施使“私营工商业亦摆脱了困境,走上了发展道路,……私营工商业总产值,1951年比1949年增长48.2%,私营商业商品零售额比1950年增长36.6%”。[8](P23)“从1949年到1953年,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户数增加了21.4%,职工人数增加了25.1%,总产值增加了54.2%。”[7]对于这一发展,有不少书籍称之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新的春天”。
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一、二、四只体现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上升时段,图五、六认为一战后一直下降,描述都不准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图三的竖轴是企业数量,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值是有所增加的,但由于新社会的政治影响,企业数量不会有较大增长,因此在这一问题上是基本合理的。
问题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高峰是不是在一战期间?
前六幅图片出奇一致地认定是(图三为笔者判断),其实这是错误的。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说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速度是最快的,但并不是发展水平上的最高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不是一战期间,而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为更好地对比这两个时期的情况,根据吴承明先生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述略》中的研究成果,笔者将相关数据整理成下面两个表格。
由以上两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1920年,难怪吴承明先生明确指出“1936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峰”,[7]有人也据此认为“真正的资本主义黄金时期不是欧战期间,而是欧战以后,其顶峰是1936年”。[9]这样看来,前面列举的前六幅示意图在这一问题上都不正确。
在弄清了以上问题后,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笔者在原图二的基础上略作修改,绘制了这样一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示意图(如下),请大家指正。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民政府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