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宁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 山东 烟台 264100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树立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等。在这里,计算机和网络等被视作学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和资源。作为从事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走出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套用其他学科的教法的境地,迈向充满希望、充满探索、大有用武之地的新时期。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课教学,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计算机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该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软件。
二、选择好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表现在“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这一情况,我尝试用“任务”方式对待新授内容。具体做法是,在接触新内容时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三、充分利用教学课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精心设计的。每堂课的教学我只安排10-15分钟的理论和演示,便提出练习要求,然后由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去练习、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在回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屏幕和操作,聆听学生描述操作现象,然后再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问题要示范操作过程,有些问题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则需要直接回答,而有些问题却需要教师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信息教育改革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创新研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问题解决。学生组成小组协同学习和工作,项目研究,进行社会调查、实地研究、模拟戏剧活动、阅读、网上搜索和发表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符合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规律,从学生身边的信息谈起,逐步远及全球和未来,并与学科教学的内容相融合。
论文作者:高宁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9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论文; 操作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