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数民族习惯法是我国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的权威而俗成或约定的,起到调整该少数民族内部社会关系。而三江侗族习惯法通过千百年的口头传诵、碑刻等方式被当地群众广为传承,其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与村规民约、国家法律一道成为了维护侗族地区社会生活秩序、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在三江侗族地区的初中德育工作中充分应用侗族习惯法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侗族 ;习惯法;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014-01
一、引言
侗族习惯法过去一直被侗族人民视为金科玉律,通过盟款立约的手段,制定了族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用以维护本民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国家法但又能维持和调整侗族地区某一社会组织或群体以及成员之间关系的习惯约束力量。其自萌芽形成以来,存续至今,历经几千年的传承、积淀,蕴藏有许多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维系侗族的生存、发展和生活实践中,对侗族地区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而在侗族地区的初中德育工作中充分利用和发挥侗族习惯法文化的优势,对推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三江侗族习惯法体现的积极作用
(一)侗族习惯法对村民自治具有重要的作用
习惯法与村民自治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侗族习惯法是侗族地区村民约定俗成的管理自身事务的一种规范,这种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村民自治的过程。一方面,它对内规范和统一本民族成员的各种行为;另一方面,它对外增强民族认同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对侗族地区农村村民自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侗族习惯法对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千百年来为中国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下所选择、认同的维系社会的制度形态文化,是少数民族社会的一个巨大而深厚的文化存量。经过长久的社会实践,经世代的传承,民族习惯法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延续性和群体认同性,在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长期以来,侗族习惯法因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在侗族地区社会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三)侗族习惯法对侗族地区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价值
民族习惯法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纠纷解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对国家法的补充,更是表现先于司法达到化纷止争的目的,这也有效缓解了少数民族地区司法公正的压力,直接有效地实现了法律的秩序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侗族习惯法在侗族地区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个价值。
三、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如何应用侗族习惯法
三江侗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容,内含精华,习惯法文化是侗族人民宝贵的文化富,必须传承和发展。在侗族地区的初中德育工作中插入当地侗族习惯法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教师在德育教学和工作过程中自如地插入侗族习惯法文化的元素,能使学生认识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及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有效的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精选侗族习惯法文化资源,丰富初中德育教学的素材。侗族习惯法文化内容内涵丰富、表现方式多样。但中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有限,故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应用的侗族习惯法文化素材时要精心筛选,选取那些学生易理解易掌握的融入教学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一种教学内容的讲授都需要多种多样且适合的方法才能实现,为此在初中德育教育教学中渗入侗族习惯法文化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采用。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地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有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学有特色并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抓好德育骨干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推进者,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要有效的运用侗族习惯法文化,就要先做好德育骨干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同时,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优化德育课堂,营造和谐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插入侗族习惯法文化有利于促进课堂的内外补充,利于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接受素质学习。同时,在初中德育过程中教学内容或素材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并注重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强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结语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侗族习惯法是侗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民族文化引向深入,可以深化我们对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教学关系的认识,提升学校发展的内涵,为学校优质特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充分发挥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教化功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教育教学全方位联系起来,形成了丰富的、现实的教育资源,推进学校课程的改革,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营造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增强学生主动参加民族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生长土地的激情和挚爱,增强文化认同感,实现人格良好培养等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其鑫.浅析侗族习惯法的特点[J]. 民族论坛,2007,(4):34-35.
基金项目
柳州市德育工作研究专项课题(2018年度C类课题);课题名称:三江侗族习惯法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课题编号:2018sc-041。
论文作者:廖校明,韦孟华,覃荣亮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侗族论文; 习惯法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德育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初中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