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作者论文,历史使命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同时明确了“全面推进”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可以预见,未来的14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要完成两个根本性转变,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伟大历史变革。要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的宏伟目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科学的理论是正确行动的先导。人们对于理论的重视,是基于建国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我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曾经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失误,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的偏差和误导,这已被人们熟知和认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根本经验就在于实事求是地坚持对错误理论的否定和纠正,实事求是地坚持对科学理论的探索和实践。邓小平同志以他非凡的政治勇气和革命胆略,把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当前,社会对理论的需求已扑面而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各级党政部门对改革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许多领导干部热切期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帮助他们把本地区、本部门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分析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总之,改革发展需要理论,社会实践需要理论,广大干部群众迫切需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因为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问题。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这种需求理论的客观形势,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动力和压力。
应当肯定,在这一新的形势面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对改革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深入实际,积极探索,刻苦研究,勇于创新,通过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还滞后于在广阔领域展开的内容丰富的改革发展的实践,还不能满足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农业发展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以及文明道德、社会治安、地区差异、分配不公、畸形消费、贪污腐败等等突出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困惑问题,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帮助广大群众解疑释惑,加以正确的疏导,从而提高认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显而易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花气力,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首先,要树立知难而进的思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无论是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都是一项探索未知领域的创造性劳动。它的最根本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或某一研究对象的特殊运动规律。这种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和复杂性。因为科学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它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是一个从错误到正确、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的多层次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同错误理论不断斗争的过程。科学研究,哪怕是一点微小的成果,都是在付出了极其艰巨的劳动之后获得的。更由于历史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制约,由于人为因素的种种干扰,由于研究经费的投入不足和研究手段的落后,加之研究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连续性和长期性等特点,都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重重困难。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是一场伟大的开创性的革命实践,是在探寻我国前人未曾走过的路。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改革开放实践的全局或某一个局部的本质和规律做出深刻的揭示及其科学的阐述,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一定的难度,甚至还要承担失败的风险。但社会科学研究就是以探索一个又一个未被认识的客观事物为使命的,社会科学本身也将在这种探索、创造的实践中,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中得到发展、完善和提高。马克思曾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科研劳动的艰苦性,他指出:“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实践证明,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 只有不畏惧困难,敢于触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不怕失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才可能有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独到的见解,也才有可能攀登科学研究的高峰。反之,若避难就易,避重就轻,脱离现实,回避矛盾,就背离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失去了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难以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其次,要坚持深入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学风,同时也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第一位的要义是理论来源于实际。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之所以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正是由于它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2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3 〕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一定要深入专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彼知己,力戒空谈。”〔4〕无数事实说明,理论只有植根于实际这个肥沃的土壤之中, 理论之花才能开得鲜艳夺目。
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然是空前的革命创举,那么它就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路子可走。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也不会有现成的答案。因此,如果我们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只是一味地从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出发,演绎式地进行推论,是绝对回答不了改革发展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大量新情况和新问题的,也满足不了社会对科学理论的需求。试想,研究工业问题的不深入工厂,研究农业问题的不深入农村,研究社会问题的不去作社会调查,怎么有可能拿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符合省情、市情、县情、乡情、厂情的具有创新水平的,受群众欢迎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呢?另外,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别人已有的成果,当然可以借鉴,但别人的成果既不是全部的,也不是最终的。因此,若只满足于翻腾别人的东西,局限在某一个框子里,认为“书上说过”、“领导讲过”、“别人写过”,就不敢去创新和发展,这既不符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而丰富的实际,也不会推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反会成为阻碍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前进的障碍和包袱。实践证明,新的、突破性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不可能通过嚼别人嚼过的馍得到。只有深入实际、联系实际,正确地反映和说明实际,不断地指导实际,反复地总结实际,才有可能实现。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一精辟的论述为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正确的研究方向。我们的研究只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才能与社会发展合拍,才能有作为、有地位、有贡献。
第三,要提高分析研究的能力。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5 〕毛泽东同志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指出:“列宁说,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我们许多同志缺乏分析的头脑,对于复杂事物,不愿作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而爱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6 〕通过理性地分析去发现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和揭示这种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在这种探寻和揭示的过程中,分析能力是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的解释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7 〕对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行分析,这是研究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理论研究成果的优劣,水平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研究者本身所具有的分析能力的强弱的反映。分析能力的获得是由马列主义水平、各种知识的积累、实际研究经验、个人思想修养以及其它多方面的素质所决定的。一个有责任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注意不断提高自己洞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重视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找出正确的叙述和解答方式,避免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不仅仅是我们研究工作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们在研究中容易出现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就是研究中浅尝辄止,缺乏深入分析的表现。为此,当我们通过认真地、负责地、艰苦地调查研究,在获取了大量直接的、间接的、特别是活生生的第一手材料之后,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所反映出来的改革发展实践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以及其它有关学科的多种角度、多个层次,进行大胆的、深入的、有益的分析研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8〕,揭示其本质特点,探寻其运动规律, 得出符合事物本来面目,具有逻辑力量的研究成果。理论是思维活动不断深化的结果,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因而理论绝不是材料的简单罗列堆集和观点的重复照搬。成熟的理论有着它无穷的魅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通过艰苦的认真的分析研究,实事求是地回答社会实践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回答得愈清楚、愈透彻、愈有说服力,理论所发挥的威力也就愈加巨大。
三
当前,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全面推向21世纪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战场,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把领导遇到的难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寻找为改革实践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增强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和精品意识,这是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邓小平同志1983年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中批评道:“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问题缺乏兴趣,不愿意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表示要同现实保持距离,免得犯错误,或者认为没有学术价值”〔9〕。 这种现象现在虽然只表现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却是每一个理论研究工作者时时要警惕和注意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现实,不能离开我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容置疑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随着“两个根本性转变”,这种变化无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无疑会出现一个更新的局面。可以想到,社会实践中的新问题会层出不穷,社会对科学理论的需求也会愈加强烈。所有这些,都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天地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最好时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不负时代的重托,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到社会实践中去积极探索,为改革开放的深入顺利发展,为完成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1〕〔5〕《资本论》1963年版第1卷,第XXTV页;第1卷,第2 版跋。
〔2〕《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75页。
〔3〕〔6〕〔7〕〔8〕《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816、943、 801、268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1页。
〔9〕《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