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方法 普外科手术患者78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并发切口感染103例,记为感染组,另外677例患者未发生感染,记为无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全身状况、合并疾病、手术时机、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差异。结果 选取的普外科感染组患者并发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引流管堵塞、手术时间、恶性肿瘤等因素相关,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患者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及采取护理对策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切口的感染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干预措施
普外科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在术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并发症,从而影响到手术效果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对患者的术后护理,做好切口感染的预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一旦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为了降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为例,对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 2018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 780 例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并发切口感染103例,记为感染组,另外677例患者无感染,记为无感染组;感染组男性52例,女性51例,无感染组男性325例,女性 352例。
1.2 方法
选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伤口感染的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从而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资料以率(%)表示,组间采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并发切口感染与引流管堵塞、高龄、恶性肿瘤、慢性疾病、手术时间相关性显著。
3 讨论
3.1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手术后切口出现感染是由多方面引起的,如年龄、营养状况、手术时间、营养水平及病房环境等 。该研究中,感染组出现引流挂堵塞患者23例,发生率大大超过无感染组。相关研究显示院内感染高发另一重要原因为由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所带来的机体代谢紊乱。感染组患者有胃癌12例,食管癌3 例,膀胱癌2例,术后均并发感染。除部分老年或者肥胖患者外,一些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也是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如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许多器官、重要系统都能受累,手术对患者的影响不利,可以引起血糖的进一步升高,甚至导致各类感染并发症,感染组患者COPD患者24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11 例,远高于非感染组患者。由此可知,糖尿病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机率较大,高血糖者可使纤维母细胞减少,且使肉芽组织形成的速度较快,量较多;体内细菌的成长与高血糖环境引起的水肿有关。急诊条件下进行的手术出现感染机率较大,与灭菌效果不佳有关,主要体现为:创口是开放性的,在进行手术前没有充足的清洁皮肤,手术操作者为减少伤患等待救治的时间在洗手时不规范等。 由该次研究可知术后切口出现感染与白蛋白水平有关,遵医嘱住院时间越长,其发生感染的机率也相对较少。机体营养不良会影响到免疫功能,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蛋白质有关,在机体缺乏白蛋白时会降低中性粒细胞功能。
3.2 预防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护理对策
3.2.1 手术前护理 ① 在皮肤的毛囊及汗腺内寄存着一部分皮肤细菌,局部的抗生素不能将其杀灭。 如不将其在术前消灭,上述细菌会随着手术切口进入,使得感染发生的可能性较高。在手术前嘱患者进行沐浴,可有效将寄存在皮肤毛囊和汗腺内的细菌冲洗;要注意进行沐浴的时间,选在术前1d 晚上,因皮肤准备时间距离手术时间越近,其细菌生长的机会就越少。② 在传统观念里,对进行手术的患者均需将毛发剔除,有报道显示此种做法在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现象无明显效果,且会损伤皮肤。但涉及到手术野的毛皮是需要剔除的,需注意去除的方式及时间,以剪毛的方法为宜,且要在距离手术前较短时间内进行。③ 遵医嘱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注意用药时间,不可长于术前2h ,但也不可少于术前半小时。 部分手术在术后可不采用抗菌素,如腹股沟疝修补、乳腺及甲状腺等。④ 尽量将患者术前住院时间缩短;对于手术部分以外感染的择期手术者,行手术治疗的时间要选在感染控制、治愈后;合并糖尿病患者,需采用措施降低血糖 ⑤消毒前需将手术切口及周围皮肤的污染彻底清除, 消毒剂要采用卫生行政部位批准的,对手术部位皮肤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对于存在延长切口可能的患者,需将消毒范围适当扩大。⑥患者的营养情况、抵抗力关系着术后的恢复,需引起重视,嘱患者饮食要均衡;对患者存在的异常情况进行纠正,如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
3.2.2 术中护理 ① 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与手术室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要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需减少空气中浮游菌的数量,具体措施是减少手术室人员的走动,在手术过程中关闭手术门,减少敷料的抖动等;在手术中,使用达到灭菌水平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②超过3h的手术或在术中失血量较大(1500mL以上),需将抗菌药物剂量增加。③术中需采用各种措施不可使患者出现低体温的现象,因低体温可使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降低,还可使胶原蛋白的沉积量减少,进而延缓切口愈合。在手术中可在冲洗时采用的液体温度以37℃为宜,不暴露手术野其他的部位,保持室内的温度在18—22℃,使用循环温水床垫及电阻加热等。
3.2.3 术后护理 ①护理人员要注意手卫生,尤其在接触手术部位或对手术切口敷料前后进行更换时;在操作时无菌操作技术及换药流程不可违背;外科手术多放置引流管,不可使引流出现阻碍的现象,注意引流管的拔除时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将引流管拔除。②需对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看有没有分泌物的出现,一旦出现需及时进行进行微生物培养,并根据结果对其进行适合的处理。③将老年患者的抵抗力加强,加强饮食,遵医嘱时翻身等。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引起普外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患有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急诊手术等,强调了对于此类患者开展针对性预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孙晓林,宋展,于桂青,王耿泽,刘延娟,钱国武. 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06):1262-1264.
[2]孙莹,孙大千,帅敏,邵苏吉,王忠慧. 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9):4483-4485.
[3]姜轶山.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05):59-61.
[4]张兆新. 浅谈引发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切口感染的对策[J]. 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2):174-175.
[5]张兆新.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及对策探讨[J]. 中国处方药,2016,14(07):141-142.
[6]王吉.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与预防对策[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3):29-30.
[7]徐赛民,杨秀英. 普外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高危因素及其预防策略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06):844-845.
论文作者:郝娇 刘颖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9
标签:切口论文; 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普外科论文; 术后论文; 因素论文; 时间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