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现象少了,而教师通过简单提问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现象却仍较为普遍,教师的启发引导,多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设的轨道,学生的动手实践,多是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的一个个指令。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运用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学习心理,是从感情维度上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一种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材,优化教学过程,使之呈现的教学内容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从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倾向。数学课堂教学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发挥。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心理,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灵动数学课堂。才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巧妙开课,引发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评价受他人劝说、诱导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恰当的启发、诱导,改变学生原来的认知评价,使之认识到所接触的教学材料是符合其需要的,从而达到调节学习心向的目的。所以,师生都应是教材的创作者,教学过程也应成为教学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好地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出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例如:学生学习"年、月、日"时,对×年×月×日习以为常,认为要知道日期,只需查看日历就得了,没有认识到"年、月、日"内在的相互联系,也就不能产生认知的需要。为了改变学生的认知评价,上课伊始,我问学生:"小明的爷爷今年只过了18个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有多少岁?"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18岁"。紧接着我又问:"爷爷18岁,他儿子几岁?能有孙子吗?"学生们一听,恍然大悟,哄堂大笑,齐声回答:"不能有孙子。"那么小明的爷爷到底是多少岁呢?接触到实际问题,学生产生了认知的需要,这时,我适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年、月、日"这一课,就可知道小明爷爷今年有多少岁?通过谈话诱导,引发了学生求学的情绪,这样就使教材迎合了学生的认知需要。又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后,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内容:制箱公司最近要设计一种新规格的硬纸箱,你能设计出最好的方案吗?由学生自行为公司设计方案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积极投入这一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活动,由于"条件的开放,策略的多样,结论的多变",给学生以很大的思维空间,在整个设计活动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回答用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能拼成多少个不同的长方体,而学生为了能设计出多种不同的长方体纸箱,自发地思考着这个问题;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而学生为设计出材料最省的方案而自觉地进行着表面积的计算;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寻找当长方体体积不变时,长宽高怎样变化使长方体表面积最小的变化规律,而学生寻找长方体纸箱最小的表面积的观察比较中自己发现了新的知识规律,……学生在整个方案设计活动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数学,数学实在有用。
二、设计问题,激活思维。
学习包含着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之间某种关系的形成或联结,人的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并进一步组合改造而成的新知。然而,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简单的封闭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牵入教师预设的"圈内",表面上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思维含金量极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学习心理中注意力不稳定和不持久的特点,创设生动愉快的学习环境,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乏味的状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接受知识。电教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正是符合这一特点,它不断变化的形、动、声、光、色,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心理从抑制状态转为主动的求知状态。一个个动感的画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观点运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如教"圆的认识"时,我分别制作圆形、扁圆形的车轮滚动模拟课件,结合教学演示,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凭借视觉表象(圆形、扁圆形)、动觉表象(两个不同圆形车轮滚动)、时间表象(圆形和扁圆形车轮滚动的速度不同)、听觉表象(滚动的声音),观察两个不同形状的车轮滚动的情况。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圆形的车轮"滚得稳"、"滚得快",我适时提出问题:圆形的车轮为什么滚得快?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圆形边上各点与中心的距离是否一样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表象加工的水平上,概括圆的本质特征:"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处处相等",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车轮做成圆形的道理。这样,通过电教多媒体演示,多维度地刺激学生感官,激活其需要,提高学习效果。再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不少教师都会出这样的题目:一个长方体纸箱,长、宽、高分别是4分米、3分米、2分米,这个纸箱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相对来说,这类习题就比较封闭,它只需要学生套用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就能很快算出答案,而且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应该说这类题目对巩固有关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有一定帮助的。然而,数学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双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种精神的培养决不是套用公式机械解题所能实现的。为此,可这样设计:设计一种新纸箱,要求正好能装24个棱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盒,并选择一种最佳方案。这道题所涉及的问题是开放的,它要求学生必须冲破常规思路的束缚,改变原来固有的思维定势,充分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可以从形状、美观、携带方便、节省材料等多角度思考,即便是从节省材料的角度考虑,为了设计出材料最省的方案又必须考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设计,再通过计算其表面积后做出选择,应该说,这样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是非常大的,如此开放问题空间,能使学生进行自由地、发散性地、富有创造性地思维。
三、精心设计,满足需要。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玩、好动、好乐是儿童的天性。数学教学,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娱乐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同样以"设计新纸箱"为例来阐述。为了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设计方案中来,为了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设计,可对学生说:"在你们桌上放着几袋小方块,你可以利用小方块帮着设计,如果你觉得不必用小方块的,当然也可以。"这样,就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能让学生自主探索。于是课堂上呈现出忙碌的景象:有的学生用小方块搭、拼;有的拿着笔在纸上画示意图;还有的学生将24分解成三个整数相乘的形式在设计……如此教学,学生的活动是自主的,自主的活动是鲜活生动、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的活动中也能得到发挥和展示。学生在参与娱乐的活动中,寓教于乐,巩固新知。
四、讨论探究,延伸的需要。
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了教学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存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学的功能就没有达到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服务。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有关需要并不强烈,处于待激活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组织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引导探索,促使学生产生再需要,以调节他们的学习心向。例如:教学圆柱体以后,我出示一道题:"李师傅设计两种密封的铁盒,一种是棱长9厘米的正方体,另一种是圆柱体,圆柱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李师傅最后选用了圆柱体,说是既省料,盛东西又多,请你们通过计算来说明道理。"这个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心理再需要,他们兴趣盎然,气氛活跃,通过计算正方体与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获得问题解决,体会到知识的实际与应用,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使所学内容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便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心向。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知识的规律,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可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五、展现自我,巩固的需要。
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组织能力得到了较好发展,好胜心、进取心较强,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具有自我表现的需要,这是培养儿童学好数学的有利因素。教学时,老师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内容,采取适合儿童特点和能力的学习活动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发展才智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增强其学习信心和成就感。例如:数学活动课中,我出示一道题:"(l+3+5+…+2001)-(2+4+6+…+2000)=",看谁能算得又对又快,学生跃跃欲试,喜欢表现自己的才智,出现各种解法。我分别让学生说出各自的解题思路,而后,肯定他们的解法,让他们体验迎合再需要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既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需要,又训练了学生发散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必然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可以这样说,利用学生学习心理的数学课堂教学,正引导着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能向学生提出智慧的挑战,又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论文作者:吴青松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长方体论文; 表面积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