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_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_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现场管理和质量控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质量控制论文,现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对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为了加强审计现场管理,进一步提高审计项目质量,规范审计组和审计人员的审计现场行为,进一步提高效率,防范风险,落实责任,审计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现场管理办法(试行)》,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多年来,新疆自治区审计厅始终把审计质量作为审计工作头等大事,狠抓落实,维护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提高审计效率。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对审计现场的审计人员、审计行为、审计过程及审计结果进行组织、控制、协调、沟通、资源配置和督查,如何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现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审计现场管理的涵义

      审计现场管理,是指审计机关按照年度审计工作目标和步骤要求,组织协调审计资源,以审计项目为单位,审计组和审计人员自下达计划起至现场审计结束、提交审计报告止,运用各种科学手段、技术、方法,对现场的审计业务的质量、成本、进度、风险及廉政、保密、安全等相关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监督、检查等一系列活动,保证审计项目完成既定目标的审计管理活动。

      二、开展审计现场管理的必要性

      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是我们国家审计追求的目标。刘家义审计长在第三届南太平洋地区最高审计机关高级审计研讨班上的演讲中指出:“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推动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推进民主法治,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审计在经济运行中“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审计在促进国家良治,增进人民的福祉、健康所产生的作用。而审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

      (一)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工作,是审计质量优劣的基本保证

      审计发现问题所需大量取证工作在审计现场完成,审计现场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审计项目的进展、效果,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场审计取证的结果,取证结果的真实、充分,是对发现问题、定性问题最有力的支撑。只有查清楚,才能说明白,只有在审计现场查深查透,定性才能准确客观,所以加强现场审计管理,是对审计质量优劣的保证。

      (二)加强审计现场人员的管理,规范审计现场人员的行为与程序,是审计结果真实、可靠的保证

      审计人员搜集审计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主要、最直接的场所是审计现场,审计人员除技术原因影响审计质量之外,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审计人员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审计质量的高低也有极大影响。加强审计现场人员的管理,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审计程序,也是对审计质量的保障。

      (三)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是整个审计项目效率的保证

      现场审计工作是审计工作的最主要、也是耗时最长的阶段,通过审计资源整合,进行现场管理,一可以保证审计工作必需的人员;二可以保证审计工作必需的技术。通过抓住审计工作的关键环节,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监督覆盖面。

      (四)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是保证审计项目真实、完整的关键

      审计项目是否按照审计计划实施,是否完成审计方案设定的目标、要求,需要在审计现场对被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做出研判,对审计工作进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对发现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保证审计组的审计工作按既定方向、要求进行。

      三、审计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现场管理比较粗放

      主要表现在现场审计前的准备阶段不扎实,随意性较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了解对方,才能在与对方的接触中发现薄弱点、发现问题。在现场审计前准备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被审计单位了解不够,很多审计项目在实施前没有对被审计单位充分调查,仅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大小、人员情况,有的甚至连被审计单位职能(经营范围)都不了解就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不强,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缺少相应的分析、评判,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不够具体、细化,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不强,审计重点不突出,出现审计实施方案千篇一律、现场指导作用不强的现象。

      2.没有根据审计项目特点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中没有突出审计项目的特点,投资审计、经责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审计的重点、内容有很大差别,而很多方案在编制上,往往忽略项目的特点,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得审计方案既没有突出重点,也没有深度和广度,审计实施过程中指导性不强。

      3.下达计划时,对审计组成员配备没有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点设置,只是简单地分配一些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实施审计,而忽视了审计人员业务技能、业务知识的搭配。

      4.现场审计前对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不够,现场审计人员知识更新不够。近年来,随着审计项目的不断增加,审计业务人员短缺与每年审计任务繁重存在一定矛盾,审计人员大多从一个项目现场撤出,就又进入到另一个审计现场,审计组成员对项目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所处行业的背景、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都不了解,甚至有的审计人员连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都没阅读,审计的重点、内容、范围都不了解,就草率进入审计现场,凭经验、按惯例从事现场审计工作,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

      (二)审计现场管理缺少一套科学的、完善的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重点环节控制不到位,缺少约束机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现场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以前,对审计现场质量的控制,依靠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及《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中的有关原则性的规定,目前有些地方审计机关制定了自己的审计现场管理制度,但大多数审计机关没有或未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审计现场管理制度,对审计现场管理也没有一套考评措施,一般以查处大案要案、审计信息被有关单位采用或领导批示作为考核质量的衡量标准,以审计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审计的效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审计程序及操作规范,造成审计现场管理比较松散,各环节存在不确定性和盲目性。主要表现为:

      1.对审计现场管理重视不够。对审计现场的管理,审计组长一般也是根据分管领导的思路和要求,凭经验组织现场审计,审计中重任务管理,轻目标管理。审计组往往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审计任务,而忽视了审计目标的实现。

      2.审计组长在审计组的指挥、协调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各审计组长一般由部门领导担任,其在现场审计实施阶段,很难做到全力以赴。有些组长一门心思钻进自己审计的圈子内,全然不闻不顾审计组其他成员的工作状况,有的组长忙于处理部门内部事务,顾及不上审计现场,组长的主导地位未得到充分发挥,此时主审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在实际工作中,又由于主审多为一般干部,对老同志、职位比自己高的审计组其他成员,又碍于情面,难以管理。审计工作不是靠制度规矩来约束,而是靠现场审计人员思想觉悟和自觉性来保证。

      3.审计人员素质尚需提高。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完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团结协作、勇于担当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与风险责任意识。任何一个审计项目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审计项目的完成,是集体智慧与劳动的成果。审计人员之间的积极参与、协作,是提高审计效率的保证之一,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也会促使审计人员按规矩办事。

      4.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审计组成员之间缺乏充分、必要的沟通。审计小组没有形成小组讨论的机制,各审计组成员之间信息不沟通,各自为战,审计组长和主审之间、审计组成员之间信息不掌握,会存在同一问题两人同时在查或有的问题都以为对方在查而忽略,信息不共享,有时会浪费审计资源,有时会遗漏一些重大线索、重大情况。若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经过充分沟通,可以实事求是地还原事件的过程,为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做出判断提供保证。而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审计组往往站在对立的角度,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不够充分。

      5.审计现场管理中缺乏应急管理机制。由于即使做了比较详实的审前调查,制定了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现场实施中,也会发生一些意外状况,但审计组由于缺失应急机制,很难在短时间内采取合理、科学的应对措施。

      6.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有待完善。现场审计中人员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审计证据取证不够充分,事实不够清楚,程序不够规范,又没有一个追责制度的制约,审计质量会受到影响。

      7.现场审计复核工作流于形式。审理机构的复核工作是审计现场结束后进行的,而审计现场工作的复核是最直接、最前沿的第一道关口,这项工作由审计组长或主审实施,但在实际工作中,此项工作常常被忽略。

      (三)审计报告阶段没有处理好查出问题的留存取舍

      认为报告是主审和组长的事情,缺少小组内的讨论。重视审计报告中反映问题,缺乏提炼审计成果、积极利用审计成果的意识。一线审计人员往往会审计、会发现问题,但却不知该怎样分析问题,提炼审计信息,扩大审计战果。

      四、加强审计现场管理与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审计风险的防控与审计质量提升的意识教育

      项目控制的核心是项目的目标控制,而影响一个项目目标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因素,人的因素包括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审计人员是审计项目的具体操作者,每一位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会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牢固树立风险防范与质量提升意识,在审计过程中每个环节严格控制质量、执行标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障。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仅仅是业务知识的掌握和业务技能的提高,还包括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增强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团结协作、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工作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同时进行,既要让审计人员安心工作,又要调动每位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审计资源效益最大化,使审计质量提高、成果提升。

      (二)建立健全审计现场管理办法,加强对审计现场关键点的控制

      通过规范审计组和审计人员的现场行为,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审计机关根据本单位特点,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或健全审计现场管理制度、办法,健全落实各项制度与内控措施,使审计业务操作规范化、内容具体化,通过制度约束审计人员,通过规范指导审计现场工作。

      1.建立健全审计现场管理工作制度,使责任到人,工作有章可循。(1)建立起一套审计现场管理规范,约束审计现场工作。在规范中明确和完善审计组长负责制度,从任职资格到审计现场管理中的职权、责任、承担义务予以明确,确保审计组长或主审在审计项目中的主体地位,组织协调、沟通、现场复核等方面的管理职能,明确审计组长对审计实施方案质量负责制度,审计组长根据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对审计事项的执行、调整、落实、完成情况进行管理,并根据方案开展审计业务或外部调查工作,并不得偏离审计目标。(2)建立健全现场审计作业标准,对现场审计完成情况、程序执行情况、审计结果真实情况、审计问题解释情况统一有个规定,在审计证据取证过程中,严格规定审计人员的执法行为标准,明确审计执法中必须执行的程序、规范,确保审计程序合规,获取审计证据过程中,要符合适当性和充分性的要求,审计取证要素齐全、数据真实、质量可靠,对于重要事项,应组织相关参与审计人员共同研究,经过小组会议讨论,充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必要时可以向有关部门、行业的专家、机构咨询,或提请审理部门现场审理。审计底稿按规范程序编制,认定问题要客观,内容应完整,依据要充分,事实要清楚,观点要明确,条理要清晰,处理方法要正确,处理力度要适当,并明确审计人员对审计底稿的质量负责。审计组长或主审应对审计底稿进行全面复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现场复核制度落在实处。

      2.做好审前调查,制定可行方案,促进效率提高。审计方案是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及其时间等所做出的详细安排。项目审计方案应在审计实施前编制完成,并经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拟定审计工作方案的目的在于抓住主要问题和环节,有层次、有步骤、有秩序、有计划地开展审计工作。在办法中,应明确审计组长对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负责,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在审前调查阶段,充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情况,广泛收集资料,摸清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财政财务政策,保证调查了解的深度。分析所取得的相关资料,根据审计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被审计单位的特征、审计组人员和审计时限,明确审计内容与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分解任务,确定审计范围,突出审计重点,细化审计内容、明确审计步骤,技术步骤应实际可行,对于涉及全疆、规模较大的项目,可以采取先选择一个地区或县市试审,再统一编制审计方案全疆推广的方式进行,可以增强审计方案的指导性与操作性,审计项目执行中,尽量避免整个项目偏离方案确定的具体目标、重点或产生遗漏、执行不到位的情况的发生。审计组长还应就各项审计任务完成的情况,向各位审计人员落实,对未能完成的审计事项,应由相关审计人员作出书面解释。

      3.加强审计现场的沟通管理,建立工作协调规范,并在审计现场管理办法中,以制度的方式加以落实。无论在审前准备阶段、审计现场阶段还是在审计报告阶段,都要加强沟通协调工作,主要包括:(1)审计组内部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审计组应建立审计沟通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碰头会,保证审计组长、主审对整个项目进展状况的把握,对审计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梳理、纠偏,保证审计工作按照审计目标不偏离;保证审计组内部成员之间信息畅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2)审计组与外部单位的沟通。包括与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上级部门及所属部门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部门的沟通,通过沟通,了解信息、掌握信息,为客观评判提供线索。通过沟通,获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审计人员与外部部门单位沟通应有一定的规范,对沟通的原则、内容、方法、程序,在制度上加以明确,避免重大实行由审计人员独自一人沟通的情况发生。(3)审计组与上级的沟通,主要包括及时向主管或分管领导汇报,遇到重大事项、困难及时寻求帮助,并积极领会指示,保证审计工作按目标的要求进行。

      4.优化审计资源,合理配置审计人员,科学分工,明确职责,严格责任,使每位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明确。目前审计组人员不是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配置,审计任务一般以业务部门为单位进行分配,没有充分考虑各审计员业务技能水平与特点是否与审计项目相匹配。在人员的分工上,又由于前期准备工作的不充分,导致分工不尽科学、合理。在目前审计任务重与审计人员缺少这一矛盾凸显的情况下,充分整合审计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对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尤为关键。既要为审计项目配备与项目技术能力相当的业务人员,也要根据各审计人员业务特长,合理分工;既要避免人员间各自为战、重复劳动,又要避免不知自己该干什么的情况的同时出现;既要使审计人员整体不足情况下形成局部相对优势,又要保证有限的审计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对审计人员还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还要有高度的使命、荣辱感,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审计项目按目标执行。

      5.建立审计小组会议制度。通过召开会议,研究讨论确定相关内容,可以防止因审计人员能力、技术因素影响审计质量。一是编制审计方案应通过审计组讨论研究决定。二是建立审计现场例会制度,讨论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项,研究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三是建立审计报告小组讨论制度。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情况的全面总结汇报,说明审计工作的结果,是审计实施的成果。坚持审计报告小组讨论,要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取舍,应经过小组讨论,决定哪些问题该上报告,哪些问题由于什么原因不上报告,并对于较为敏感或是较为重大而又未上报告的问题,审计组应编制说明,相关底稿证据应一并交由审理部门复核,其取证资料应作为备查资料在审计档案中存档。还要对于小组讨论过程中决定不上报告的问题,应做出会议记录,由参会人员签字存档。四是审计现场结束前,建立与被审计单位召开会议,交换意见制度,以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

      6.提前介入审理,严把审计质量控制关口,尽量化解审计风险。目前审计项目的审理复核工作,都是在项目现场结束后审理部门才介入,而现场审计工作中的组长、主审的复核又流于形式,错失许多纠正、补充的机会。对重要项目、重大项目或是情况比较复杂的项目,审理部门可以尝试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提前介入,或是全过程跟踪审理、复核,审理部门发现的问题,审计组有时间、有机会纠正、补充、改进,可有效提高审计质量,防止审计资源的浪费,节约审计成本。对于十分重要的审计项目征求意见稿,可以由审理部门在与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前进行复核,对发现的问题定性不准或事实不是很清楚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纠正。

      (三)建立和完善相关目标考核办法,注重审计成果的转化

      一是建立配套目标考核办法,使现场审计工作质量与部门、个人年终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工作挂钩;二是建立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考核机制;三是加强执行审计纪律方面的考核;四是建立奖惩及过错究责制度,对现场审计人员根据审计项目成绩给予奖励,审计实施过程中,明确各审计人员职责、分工,落实相应责任,对形成过错的表现形式、处理处罚程序、承担责任在制度上予以明确,以制度制约人,以规范管理工作;五是在审计报告形成后,注意发现线索、挖掘信息点,使得审计成果“一果多用”。对于审计发现的案件线索,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对于共性或重大问题,及时形成审计信息或是专题报告,及时向政府报告,为领导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  ;  ;  ;  ;  ;  ;  ;  ;  

审计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_审计质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