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石景山医院;100040)
【摘 要】目的:探究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加入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7年03月-2018年03月内收治的126例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3人。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院内转运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院内转运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从患者的不良问题发生率、转运满意度(转运接收科室满意度、患者转运满意度)两个维度出发比较两种院内转运护理的优劣。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不良情况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情况发生率,两组比较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两项转运满意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对应指标,两组比较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加入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转运风险问题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转运接收科室的转运满意度,因而应该在临床方面大力推广院内转运护理风险管理护理。
【关键词】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护理风险管理;不良问题发生率;转运满意度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137-02
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为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需要进行院内转运,但转运会增加重症病人的并发症,其死亡率比正常患者高9.6%。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我院科学制定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了重症病人安全,缩短了转运时间,有效降低了风险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7年03月-2018年03月内收治的126例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32例颅脑外伤患者、2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24例心脏疾病患者、19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和23例其他疾病患者,其中52例患者的重症等级为Ⅰ级,39例患者的重症等级为Ⅱ级,有35例患者的重症等级为Ⅲ级。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3人。实验组内男性33例,女性30例,患者年龄35.2-82.5岁,平均(51.0±9.7)岁;对照组内男性31例,男性32例,患者年龄34.5-80.0岁,平均(49.6±8.6)岁。本实验纳入的患者均签订了实验同意书,知晓实验内容。排除不愿意参与实验、存在精神类疾病、濒死类患者,且患者在一般资料(重症等级、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院内转运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院内转运护理风险管理护理”,即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如下几点内容:(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基于护理经验总结院内转运护理风险问题并制定防范风险问题的策略;(2)院内转运前准确评估患者的实际情况,并将之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3)做好转运协调工作,确保患者转运后能够接受及时诊疗;(4)加大运转后护理,防范各类风险问题,并对转运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为优化随后的转运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1.3评价标准
(1)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统计患者的不良情况(管道滑脱、输液管道脱落或堵塞、呼吸心脏骤停、供氧中断、呼吸异常、休克、血压异常、心率异常、坠床等)发生,并计算不良问题发生率;(2)利用本院自制的转运满意度调查问卷对转运接收科室及患者进行转运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A、B两套,A组问卷针对转运接收科室,B组问卷针对患者。问卷满分100分,由转运接收科室医师及患者基于实际情况给分,分值越高说明“越满意”,以给分“≥80分者”为“满意”,否则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不良问题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内共有19例患者发生不良问题,占该组总人数的30.16%;实验组内共有9例患者发生不良问题,占该组总人数的14.29%。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组患者的不良问题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其中X2=4.59,P=0.03<0.05,有统计学意义。
2.2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
转运接收科室对实验组患者的转运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转运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转运满意度,两组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危重患者能否转运,取决于转运利益与风险的综合评估。转运目的是因患者在现治疗单位条件受限,转往能得到更好救治,包括医疗设备的使用、明确疾病诊断和采取进一步治疗方案的接收单位。基于此,患者需转运到院内的检查室、手术室、各专科和转运至其它医院。如将要进行的检查、治疗和救治与预后无密切关系,则为此而进行转运是没有意义的。
3.1风险评估
3.1.1告知不到位,未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发生的风险,家属没有应对的心理准备,出现异常情况时,很容易引发医患纠纷。
3.1.2连续监护过程的中断可能遗漏重要的病情变化,延误抢救时机;抢救过程中不能及时、规律给药,可导致患者危险;转运过程中条件所限,患者可发生呕吐、窒息等;部分患儿可发生坠床、各类导管滑出脱落等;转运中可发生液体滴数改变,特殊药物可引起病情变化;路况因素、颠簸可引起骨折对合不正,再次出血等。
3.2风险管理措施
3.2.1护送人员急救评估能力
根据转运前的评估得分,风险测评的分数约30分的患者,转运风险最高,须由有经验医护人员护送,有较强的预见性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遇到病情变化,能冷静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急救时保持有条不紊,动作熟练,使患者或家属有安全感,能安静地配合急救。
3.2.2急救物品与药品的准备
准备转运的相关仪器与急救药品,要保证100%的完好性,如监护除颤仪、转运型氧气瓶、简易呼吸囊、吸痰机、口咽通气管、盐酸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3.2.3相关部门的准备
转运前应与相关的科室部门联系好,并提前做好病情交班,使接收科室做好仪器、药品的准备,如氧气、呼吸机、心电监护除颤仪等,在发生病情变化时能进行及时的急救处理;评估路途的转运时间,提前联系如CT室等仪检部门及电梯的准备,避免等候,保证"绿色通道"通畅。
3.3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
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正常高9.6%。有学者总结出转运途中危重患者最常见的问题是低通气、低氧和低血压,最严重的是心跳骤停;最大的危险因素来自患者循环、呼吸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在风险管理上,我们要重视转运仪器、药品与物品的完好性;需要重视培养医护人员专业素质,提高医护人员观察病情的预见性、主动性及独立性;病情记录书写的及时性、准确性,及转运后交接的紧密性,不仅要实行口头交接,而且要有书面的交接,设立院内转运交接记录本,设计交班的内容,采用标记的形式,保证交接内容完整,无疏漏。
总之,对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保证高质量的救治水连续贯穿于整个急救环节。
参考文献:
[1]高琳,王世荣,刘静.护理风险管理在病人集体转运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4l(5):441-442.
[2]李静.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评估、安全护理及其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2(3):57-58.
[3]魏秀丽.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16(8):255-257.
[4]蔡妍,杜茂荣.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7,32(13):20-21.
[5]吴雪梅.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观察[J].医学信息.2017,25(1):81-83.
论文作者:姚庆来,陈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患者论文; 院内论文; 实验组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满意度论文; 发生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