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古诗词为载体树学生审美观论文_牛瑞萍

以小学古诗词为载体树学生审美观论文_牛瑞萍

牛瑞萍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大渠中心校寺北小学

摘要:审美能力是人们立足于生活的必备能力之一,是人类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特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必然也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责。本文笔者就试着分析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并重点以小学古诗文为切口,探讨古诗文对学生审美观的培育价值。

关键词: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 古诗文教学;审美观

引言

从当前小学语文课标来看,古诗词教学的比重增加,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也提高,小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古诗词,不仅要会背诵古诗词,同时还需要理解其意思,背后的情感和哲理。当然,凡是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一定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时也一定是蕴含着积极思想的,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重要的是蕴含着高尚的思想情感的,比如孟郊的《游子吟》。这些古诗词都是很好的育人材料,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其中的优美词句,也学习其中的情感和哲理,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1.古诗词教学的文学本位

诗词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每一个优秀诗人的诗作都是具有独特生命的,因此,对诗歌的阅读和欣赏,就不仅要了解介绍生平履历,而应该落实到具体文本的"细读"和"审美"上来。也就是说,从作品文本的语音、语言、语法、章法、乃至意象组合等具体细节上一一细致审读、潜心咀嚼,在此基础之上,进入诗歌的审美艺术境界,与诗人心神相应,从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深刻认识诗人的独特的心灵世界。

古诗词教学时,应注重文学文本的理解:一要知人论世,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诗人气质,熟悉诗词创作背景,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魅力的前提和基矗要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必须将诗词放归"故土",从诗词生长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诗人自身的气质来品味诗词,方能感受其真正的魅力。二要细读,理解诗词主旨、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方面。三要反复诵读,感受到文化审美。通过诵读,能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2.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2.1反复诵读吟咏,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诵读是通常认为的有感情朗读,体现出音节变化的抑扬顿挫。吟咏,又称吟唱,按照一种自然的近乎乐曲音调的节奏进行歌唱式的读文。依照古典诗词具有音乐美的特征,诵读和吟咏是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缓急疏密等,使蕴藏在作品中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诵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还要带有一定的感情,边读边感受韵律的美妙(平仄相携),语言有高低、快慢、缓急等变化特征,读来抑扬顿挫,荡人心怀。于是有了节奏感与韵律美。

如学习《春晓》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的诵读,并且利用多媒体配上合适的音乐和动画图片,学生感受诗句韵律美时,还感受到了诗句的画面美,体会到诗词描绘春天的景色,在学生脑海里形成首联"春天到来,鸟语花香的喜人景象"和尾联"风吹雨打,花瓣飘落"的凄美画面,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理解了课文内容,受到了审美熏陶。

2.2初步感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塑造的画面美

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

如杨万里的《小池》一诗,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荫、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有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又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无论是西施的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不管是西湖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让西湖的美景呼之欲出,令人神往。

2.3发挥想象,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发挥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教学《望洞庭》一诗时,诗的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此时我们可以采取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见过镜子没有?像镜子一般毫无波澜的洞庭湖到底有多平静呢?发试着跟作者的描写想象洞庭湖此时的景象,没有一丝风,有的只是山水交融相应的画面。"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可以让学生想象洞庭湖的"翠",到底是湖面本身就是"翠绿",还是因为水映着山而"翠"呢?可以通过比喻引导学生想象,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之根本都在于洞庭湖的水静。诗人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只有当学生真正能够融入诗人意境之时,方可领略诗的美。

2.4品读诗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美

古诗词的情感美主要蕴含在字里行间,语言充分体现了作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倾诉。作者借景抒情,充盈着美感。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诗词中最能让学生动容的便是古诗词的情感美,因为诗词作者在生活中感受到了真、善、美,心灵上受到了震撼,于是才创造了作品。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不断培养了美感。

比如学习杜牧的《清明》时,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在教学时,我们当引导学生品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所蕴含之情,读懂"断魂",蕴藏的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清明》一诗便是如此,是一首情感真挚的佳作,诗句中蕴含了作者的无尽愁绪。

结束语

审美观念是随着修养而进步的,修养愈深,审美程度愈高。而修养则依赖于学习,包括语言学习。古诗文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承载了优秀传统文化,更承载着诗人眼中是美,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走进古诗文意境,感受古诗文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在古诗文学习中接受审美熏陶,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别人眼中的美,体会自己发现的美,表达自己感悟的美,从而潜移默化第提升学生自己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审美教育[J]. 王茹琼.小学教学研究. 2011(17)

[2]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资源浅析[J]. 曹艳春.学理论.2010(16)

论文作者:牛瑞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以小学古诗词为载体树学生审美观论文_牛瑞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