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_教育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_教育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意旨就是以大学生发展为本,走向主体、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这是现代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让大学生的生命自由成长,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人文关怀应始终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

一、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的本性的要求

人文关怀的宗旨在于“助人自助”,使人达到“充分的存在”,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合理利用自主选择的权利,达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正因为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是完整的生命体,所以它要自由地发展。人既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存在,是一种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存在。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可能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更根本性的力量。如果将人与动物进行比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对象看,而不像动物那样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是人的活动经验的历史累积。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人和动物一样享有自然赋予他的自然力和生命力,而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又总是感到外部及自身的制约性和有限性,因此,和他人合作而共同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成为必要。人从对历史的学习中不断超越自身,超越了自身动物性的存在,人因而有思想的存在。

回顾教育理论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一些缺陷:其一,把人视为一种可控的动物,这表现在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之中。其二,把人视为一块白板,任凭社会文化去涂抹,只注重人的智慧因素,无视人的生命情感的丰富性。其三,只注意人的发展的线性因素,无视人的发展的非线性因素。上述理论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决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据外在力量便必然地被塑造为某种必然的东西。人实际上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2]在此意义上,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尊重人的本性,确立人的本性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特别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一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社会化、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的同时,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过有意义的生活。现代人最根本、最核心的需求是享受真正人性化的生活。人性化的生活不仅是让自己生活得幸福、快乐,而且要让周围的人生活和自己一样幸福、快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直接面向学生的生命的辉煌时期,要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创造学生的幸福服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符合人的本性。

二、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方式的转变

教育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从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即从忽视大学生的发展向重视大学生的发展转变。或许是因为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长期盛行听话教育,不管学生喜欢与否、愿意与否,教育者总是一厢情愿地向学生灌输各种道德规范。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种种限制与束缚,人为制定许多规则、条条框框,仿佛有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学生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想跳却怎么也跳不远。对话教育则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双方都敞开心扉作真诚的交流;对话教育充分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支持鼓励有见地、有思想的学生;对话教育会带来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对话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基本方式。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内容上脱离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强调说教、灌输,不重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他们不愿意接受的东西,最终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分离等。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对话的教育方式。根据对话的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对话内容必须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脱离现实生活的对话是没有教育效果的。要真正理解受教育者,因为理解是进一步交流的基础。理解就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就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要把握人的本质属性,即人的意义与价值,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关联。人对人的理解的过程,是人以他的全部精神因素融入其中以期全面、完整地去把握自我或他人的精神、意义与价值,所投入的是全部人格因素。理解学生就要走近学生,就要去关心学生。在对话教育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而不是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尽管教育者可能在一些方面知之甚多,但受教育者也有自己的见解、观察和意识。对话的核心实质应是师生双方精神、心灵上的交流,通过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促进双方在思想上、认知上向更高层次的变化。

三、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既注重共性教育又注重个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造物还是造人?注重共性还是个性?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造物的教育不会顾及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甚至人的合理需要,造物的教育,势必采取类似工人生产标准产品那样一种整齐划一的方法,最终导致教育的无所作为。而造人的教育则完全不同,它注重高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以至于人的合理需求,让人的个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彰显人的潜能和思想。然而,我们的教育理想总在追求一个趋同的统一的目标,用一套事先预设好的框框、模式、规范去要求一个个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具体的学生,属于学生个体自身的东西越来越少,其个性也随之被扼杀殆尽。[3]当我们反思学生缺少创造力、想象力甚至生存力的原因时,我们不能不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个性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的教育有时不敢或者不屑面对学生真实的个性和真实的生命。注重个性就是承认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者或学习者来看待,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整体性,这是不恰当的。因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个性教育就是要充分注意到个性及个别差异,了解其兴趣志向、特长及爱好等。要努力去了解、认识、适应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地位、受教育的权利和愿望以及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及必然性。个性化教育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而获得尊重(尤其对受教育者来说)是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心理需要层次。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满足了一个又有下一个。但人们的需要又是有层次的,只有在当前层次得到满足以后,才能产生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产生为更高层次需要而努力的动力。惟有如此,才能唤起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发展,看待自己的责任和任务,才能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更有效地投入学习。

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体现在宽容上。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只要不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不管其多么与众不同,都应该宽容。二是体现在选择方面。个性化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创造良好的选择环境。不要将一切管理条文、规章制度的出发点仅仅放在教育者、管理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也要同时放在受教育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所以要让学生选择,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进行选择。三是个性化教育还要注重学生具有个性的创新人格的形成。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每个人的个性是独特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要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学习、生活,努力发挥个人的潜能,不断超越自己。个性化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关心自己,自己爱护自己,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决定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教育者不要对学生求全责备,不要求学生尽善尽美,准许学生存在某些不足。

四、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的感情投入

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必须遵循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沟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一般而论,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近乎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情感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交往关系的基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情感的先导作用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大情感投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所谓情感投资,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或投入情感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导作用,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心理学家常说,青少年的心灵就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是和弦,只要把它弹一下,就会使其他弦一起振动,发出共鸣,协奏起来就会产生美妙的乐章。只要我们能够找到这根和弦,并用真情去拨动它,就一定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对流、心理上的交融,从而使彼此形成共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

标签:;  ;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