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结构亟待调整_大学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结构亟待调整_大学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的三项结构亟待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三项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1999年进入快车道。今年普通高校招生从去年的108万扩大到153万人,增幅约42%。长期制约我国高教发展的思想障碍来自于对经济的考虑。一是我国财政拿不出足量的钱支持教育;再是受经济规模的约束,能提供给高级人才的职位有限。所以,有高级人才培养“宁紧勿松”的论点。现在,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经济学家首先出来支持高教大发展,这不仅出自于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且从眼前看,扩大教育消费对拉动经济发展也有好处。但是,不可不注意,人民为教育花钱,很大成份还是以投资的心态谨慎从事的。投资就希望回报,这就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第二个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后,怎样考虑就业?国有企业大批人员下岗的现实表明,不能指望四年后会增加多少新的就业机会。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在的高校按比例扩大,而应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现有高校的结构进行一次全面调整。调整的目的,要使培养的人才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科结构调整

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是一个复杂问题。与当前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首项结构改革是学科结构改革。学科结构改革必须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学科采取不同的扩招速度,切忌各学科一窝蜂地按比例扩大招生。

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总体来看,理工比例较大,人文社科及教育的比例较小。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现有的结构必须改变。

美国所授博士学位的学科结构见表1(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编:《美国研究生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表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10年间工科博士大为减少。

表1 美国各学科博士学位单位:人

学科 物理工程生命科学 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1972年500035005000 56004700

1982年420026004100 60003500

表2是我国1995~1996学年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人员的情况,(注:《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97)》,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显然,与美国相比,在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工类比例过大。

表2 1995~1996学年中国博士、硕士授予人数 单位:人

学科博士硕士 学科博士 硕士

总计5578(67)36563(2353) 历史学 117(1)547(10)

哲学80(2)531(49) 理学 1515(12) 5386(130)

经济学 227(6) 3883(741)工学2173(22) 16582(741)

法学143(3) 1771(120)农学231(4)1197(104)

教育学 42 717(98) 医学913(13)3748(248)

文学134(4) 2034(83)军事学 165(29)

注:括弧中数字为总数中授予同等学力在职人员博士、硕士学位人数。

对比表1与表2可以看出,我国1995~1996学年授予工学博士的人数接近于美国1982年所授工程博士的人数。我国的工业和整个经济,比美国80年代初的水平相差很远,按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规划,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的经济才有可能赶上中等发达国家80年代初的水平。目前工业技术人才超量培养过多,不一定对国家有利。

对比表1与表2还可看出,我国人文社科方面高层次人才偏少。我国政治院校与人文社科院校不出一流政治家,如我国中央政治局委员绝大部分是工科出身的现象,与教育思想有关,也与这类院校被压缩到无法发展的境况有关。

我国有一个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但教师队伍不容乐观。一个是制定的合格教师标准不高,另一个是按现标准教师合格率低。基础教育队伍的改善有赖于高等教育的扩大,而现有的师范院校却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要。

我国的现有学科结构,是按照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国家只能实行英才教育的政策设计的。当时,我国许多工业领域很落后,甚至是空白,我们集中有限的财力发展工业,高等教育主要为工业培养人才,是迫不得已的。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社会均衡发展的要求已提上议事日程。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我们一直以我国是一个用先进理论武器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度而自豪,但象李洪志这样一个连“光年”概念都弄不清的“小丑”,却能蛊惑那么多的人,包括我们不少的共产党员,可见我们的思想领域是何等的空虚。要用科学占领思想领域惟有发展教育学、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这些都是随工业化发展必须相应发展的学科。马列主义是建立在人类已有全部知识基础上的学科。李洪志这个反面教员告诉我们,没有教育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高度发展,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人,也不会迎来真正的社会现代化。同时,这些社会急需学科的发展也可为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职位。

二、层次结构改革

从表1与表2的对比中还可看出,我国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培养在总体上是比较落后的。如果说科技的竞争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那么将主要表现为高层次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高校要义无反顾地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有所为必须有所不为。重点院校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努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不要因为扩招而将重心转到本专科教育中凑热闹。要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重点院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的带头作用。

研究生教育也要实行交费上学。本专科是非义务教育,研究生却由国家包起来讲不通。改革研究生教育可以和改革教师制度一并进行。我国教师目前分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项士生可以兼任助教,博士生可以兼任讲师。研究生多的重点大学的教师可否从副教授为起点设职?当然,研究生少的院校也可以有一部分专职讲师、助教。将大学的一部分职位留给研究生作为一种制度,可以鼓励一部分经济拮据的优秀人才就读研究生。

除了学校从教学、科研方面改善研究生培养的环境外,国家还要从政治上支持重点院校将精力向培养高层次人才转移。如加大各级科研基金,加大国家在经济建设项目中对科研课题投入的资金,使高校的科研力量有报效国家的更多机会,同时也是赖以生存的机会。

三、类型结构的改革

要转变高等教育只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观念。现在看来,1958年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所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完全适用于高等教育。当社会生产技术在整体上有了快速提高,大量的社会劳动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去承担,英才高等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导致就业职位的“普通化”。这样规模宏大的劳动大军单靠国家财政培养自然是困难的,要动员社会力量办不同类型的大学。

目前,我国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在校生达数千之众的大学未获国家正式认可就是证明。国家一再呼吁要提高国民素质,已经在办的大学,教育行政部门却视而不见,岂非咄咄怪事!笔者认为,国家对于社会力量办大学要“松绑”,要支持,要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政策。办学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有百利而无一害。

受教育者会权衡他的所得与所失去进行选择的。在国家尚无力为所有愿上大学的人提供上大学机会的情况下,允许办学者通过办学获取微利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国目前办学的办法还比较单一,要按照我国的条件开辟多种办学途径。美国有赠地大学、赠海大学。我国有那么多土地不断沙化,那么多山在变秃、变荒,为什么不可办个赠沙大学、赠山大学!不要担心这些“不正规”的大学质量不高,他们又不给学生颁发清华和北大的文凭,怕什么!只要国家将现有普通高校办好,质量低的大学也会慢慢提高质量。美国的有些社区大学还教初中数学。他们认为,在社区大学学初等数学总比让那些学生在社会上吸毒好。社区大学质量低并不妨碍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不起来,与我国一些同志胸襟太狭隘有关。

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是一件涉及方方面面的大事。国家要将扩大招生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蓝图中。如上所述,目前亟待调整的有三项结构:学科结构要从英才教育阶段以工为主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各学科协调发展过渡;层次结构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到来,在扩大本专科教育的同时,加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要国家、社会团体、个人一齐上,形成一种以国家支持为主体的多元化、多种类、多规格办学体系。

标签:;  ;  

我国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结构亟待调整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