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应深刻挖掘教材,“以本为本”,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爱国主义、学会感恩、懂得节约、文明上网等的德育教育。在做中学,在学中悟,潜移默化的渗透。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教育 合作
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其中德放在第一位,德育教育是学校的灵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并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中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下面就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及学生实际情况,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机房使用中德育的点点滴滴
机房都张贴有微机室使用规章管理制度,这是一种有形的德育教育资源。在机房上课首先要爱护机房的各种设备,这样才会延长机房使用寿命。上课时排队进入,切勿拥挤,学号与机号对应入座,在机房内禁止喧哗、打闹。下课后要正确地关闭电脑,不要直接切断电源,把凳子和键盘放回原处,清理掉垃圾纸屑,然后有序地离开。久而久之,良好的机房使用习惯就形成了,同时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以本为本”,使德育潜移默化
“以本为本 ”,第一个“本”指的是教材。教材中有许多潜在的德育因素,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从中挖掘,对学生适时教育。
1.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比如《信息及其特征》一课,首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上刘翔百米赛跑夺冠的图片,体验夺得奥运金牌的喜悦,而后让学生说出自我感受,表达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以及为祖国骄傲的激动心情。在讲《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时,让学生制作一个旅行计划,在搜集素材及制作的过程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对祖国的热爱,燃起学习的斗志。
2.感恩的德育教育。
在讲《报刊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时,正值感恩节前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互助,这些精神都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学科,首先要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于是这堂课以“感恩教育月”为主题,让学生制作“感恩”的电子贺卡或电子报刊。这样把知识传授和感恩的德育结合在一起,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学会了感恩,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节约意识的德育教育。
在讲《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零花钱消费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去向,把问卷中得出的数据形成表格,再转化成图表。然后对图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合理支配零花钱的习惯,增强节约意识。
三、在“做”中学,培养合作意识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学习幻灯片的制作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小组长组织交流、讨论、分工,共同制作出作品。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作品评价时,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作品,小组自评,组间互评,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还有助于及时反思并作出调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个人思维与小组合作的成果被认可的快乐,这就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所赋予的不俗一笔。
四、正视网络这把双刃剑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其影响有利有弊。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我在班内组织学生参加了一场主题为“网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正反方积极搜索准备辩论素材,在搜集过程中,首先要对信息进行筛选,有助于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在反复研究素材时,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了解了网络的利弊,加之自身的信息素养,学生就会尽量避免网络弊的方面。辩论赛中辩手激烈的陈词,更是给全场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更全面地了解到网络的利弊,德育教育水到渠成。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在信息技术教材的阅读中,在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中,学生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胸怀,提升了素养,实现了德育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吧。
参考文献
[1]殷智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张颖 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
[3]范孔明 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J].中国电化教育,2005,(08)。
论文作者:陈辉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3月总第3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机房论文; 教材论文; 目的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3月总第33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