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的三重结构与经济增长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产业组织的三重结构与经济增长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产业组织三重结构与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结构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4543(2010)03-0028-07

一、引言

早在两百多年前,马歇尔就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组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新经济增长理论(也称内生增长理论)也在其理论中传达了有效的产业组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这一思想。新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受外部力量影响,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如内生的技术变化)的产物,重视对知识外溢、边干边学、人力资本积累、研究与开发、垄断等问题的研究,而这些正是产业组织的内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也强调,除了生产技术革新以外,组织和制度革新也是促进创新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谢地(1999)探讨了产业组织与经济集约增长的内在机理,指出优化的产业组织与经济集约增长存在着正向互动关系。[1]祁晓玲(2006)认为,经济集约增长的要求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是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是由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来实现的。[2]产业组织跟资源、技术一样,都是影响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因此分析产业组织结构,就成为经济增长研究中的首要问题。

组织是指事物组成的形式和组成形式间的关系。产业组织研究者认为,产业组织则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以及由此引起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这种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其中,古典(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以“结构——行为——绩效”为研究思路,注重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侧重研究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即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关系。将博弈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引入产业组织研究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则侧重研究企业策略性行为对产业组织的影响,研究内容大多属于企业组织与产业组织交叉领域。该理论主要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关系分析入手,探讨其对企业组织乃至产业组织的影响,也是从交易、行为和利益等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产业组织的。如祁晓玲就在《四川省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竞争力》中指出了调整市场组织结构作为优化产业组织,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考虑到产业系统不仅包括以产品生产为主的生产系统,以产品交换为主的市场系统,还包括以企业管理为主的管理系统,可以认为,产业系统的内部结构不仅包括以交易、行为、资源占用和利益等为特征的市场组织结构,包括以生产、消费等为特征的生产组织结构,还包括以控制、组织、协调为特征的管理组织结构。因此,不管是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还是新产业组织理论,都过多强调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而较少强调产业内企业间的生产关系及管理关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本文从市场组织结构、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重新剖析了产业组织优化的内涵,指出在循环经济基础上发展产业集群,是三种组织结构整合的结果,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可靠选择。

二、产业系统中的生产组织结构与循环经济

产业是指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上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在产业系统内部,存在着从事专业化分工的企业,作为系统中的基本元素,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生产、经营、合作等各种各样的联系。企业之间、企业与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产业组织结构。当这种联系具体表现为一定的操作规程、物流的流动路线、工艺技术要求等内容的生产过程时,[3]则构成了产业生产组织结构。产业生产组织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结成的一个协调的系统,系统内企业通过原材料采掘——零部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成品销售——售后服务的流程来进行生产,并保持时间上的连续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目的是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环境效益。一个完整的产业组织结构元素应包括原料生产加工企业,零部件生产企业,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制成品组装(生产)企业,成品销售企业,售后服务企业(公司),废品回收再利用企业。比如一个汽车产业生产组织结构,就包括钢铁生产企业,发动机、轮胎等零部件生产企业,汽车组装生产企业。又如电子制造业除了有电子元件等零部件生产企业和成品生产企业外,其显著特征就是生产与销售分离,有专门的销售公司(EMS)。然而,不管某个产业的生产组织元素如何,采取何种形式联系、组合,才是决定该产业组织结构是否有效率的关键。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功能决定于系统的要素和系统的结构,结构则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对于同样的生产要素,不同的产业生产组织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这从产业生产组织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

以汽车工业为例,在1880~1890年间,汽车制造主要是以工艺生产方式,即单个产品在作坊式的企业中由技艺精湛的工匠生产出来。由于每辆车的零部件生产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而产生了高昂的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且可靠性和稳定性得不到保障,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市场需求,导致汽车产业生产组织方式开始发生变化。20世纪初,以大批量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为特征的福特生产方式取代了作坊式生产。该方式注重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出错的概率,使汽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保障,然其完全标准化的生产与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八十年代,日本精益生产方式出现。它体现着准时化与均衡生产的原则,注重团队协作和集体力量的发挥,能够应对客户的多样化需求。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借鉴精益生产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了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灵捷制造。它是将柔性生产技术、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力、合作企业等整合在一起,从而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灵活的反应。这一方式很快便扩散到美国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中,形成了以美国大型企业为核心的新型跨国生产体系,决定了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霸主地位。[4]从单个企业生产(工艺生产)——福特制生产——纵向一体化生产——精益生产(柔性生产)——灵捷制造,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发生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僵化到灵活,从低效到高效的变革,反映了产业系统的生产组织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即孤立企业——层级制组织(托拉斯)——生产合作联盟组织(企业联盟)——柔性组织(网络组织)。这种变化,是知识、信息、技术和市场需求统一于先进的产业生产组织结构的结果,没有先进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组织结构,就无法获取全球竞争优势。事实上,中国的产业发展正面临着完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迫切需要。因此,如何完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进而优化产业生产组织结构,是摆在所有研究者面前的问题。

在当前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观念转变和产业生态技术发展的世界大背景下,中国几十年来粗放的生产模式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与此格格不入,迫切需要探索新的产业生产组织模式,既能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又能在全球的竞争中获取优势。随着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给未来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即走清洁、无害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在产业价值链基础上构建产业生态链,形成闭合生态网络、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了21世纪产业生产组织模式的不二选择。循环经济与其说是一种生产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理念。它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把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重构产业经济系统,使不同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将上游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作为下游生产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组成为“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因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可以缓解目前的资源压力,又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具有非常显著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尽管其在发展当中仍然面临一些障碍,如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巨大的投资运行成本和相应的技术支撑,而企业流动资金不够、技术欠缺都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循环经济注重将产业链上的企业整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闭环生产组织模式,不论是在生产的连续性还是在生产阶段上都体现了合理的安排。而且是应消费者的需求,将知识、技术、资金等要素统一于这一高效的生产组织结构,我们有理由相信,循环经济必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

由于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强大的资金、技术以及由此决定的产业竞争力所影响,而目前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小型化、分散化,无法克服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障碍。因而,加快我国产业市场组织的集中化,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是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产业系统中的市场组织结构与寡占型结构

从产业定义来看,产业可以概括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群体及其活动,但这种理解是不完整的。如果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那么生产就离不开交易,在市场上能够完成交易的生产才是真正的生产,不以交易为目标或者不能进行交易的生产,并不是真正的生产,最多也只能把它看成是交易的前提条件。从这个层面上理解,产业即市场,其含义是产业要通过市场实现其全部活动,通过市场界面表现自己的行为[1]。此时,产业内企业间市场关系的表现方式及特征也称为产业市场组织结构。它主要包括卖方之间、买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市场内已有的买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方之间在数量、规模、份额、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关系与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的形式。换言之,特定市场中的诸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作用、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的特点,就形成了特定产业的市场组织结构,这些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现实市场中的综合反映集中体现为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市场通过交易和竞争规则将所有利益主体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实现交易、指导生产和服务顾客的系统。该系统由于市场的作用而具有自组织的特性,每个企业在不自觉中参与产业市场组织效率的进化。因而,产业市场结构决定着产业组织的过程、性质和功能。不同的产业市场组织结构,亦会导致不同的产业市场效率。

从产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产业市场组织结构历经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四种类型。机器工业时代以前,人们大多是自给自足,市场上交易的多数是粮食、布匹等,这时的农产品市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买卖双方充分自由,无进入退出壁垒。机器工业到来之后,大批量集中生产导致寡头企业主导,市场结构表现为寡头垄断或完全垄断,此时产业表现为进入退出壁垒高,市场集中度高,竞争活力不够。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大批量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市场进一步细分和拓展。此时,企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差异化、价格、服务等方面。市场组织结构则表现为垄断竞争结构。从以上四种市场结构来看,每种结构都是应产业的外部环境和产业生产结构条件下产生的,都在各自的时期体现了高效率。尤其是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虽然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竞争活力,但对当时的美国石油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探讨产业市场组织结构优化时,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考虑。

在当代,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全球性竞争和多元化需求的两大难题。如何使产业在全球性竞争中脱颖而出,又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多元化需求,将成为摆在所有企业或产业面前的问题。前者要求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只有实现经济效益才能产生竞争优势;后者则要求企业不断追求生产技术的进步,保持竞争的活力。关于这一问题,马歇尔早就有过论述。马歇尔认为,规模经济导致垄断,而垄断又使企业之间失去竞争活力,因此,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是一对难分难舍的矛盾。所以,优化市场结构,就是协调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从而达到产业市场的适度竞争与适度垄断。解决这一矛盾的正是1940年克拉克首次提出的“有效竞争”论断。有效竞争指的是,一方面能保持产业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也能使产业内部保持竞争活力。有效竞争与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有关,能否保持竞争活力则与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息息相关。在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及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寡头垄断是实现有效竞争的现实选择。完全竞争市场要求买者与卖者数量足够大,产品同质,进入退出自由且买卖双方信息对称。这在实际生活中比较少见,只有发达的证券市场和农产品市场是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而且完全竞争容易产生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完全垄断型市场的主体只有一个,价格完全由该垄断者决定,它虽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但排斥竞争,市场缺乏活力。垄断竞争市场虽然既有竞争,又有垄断,但由于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往往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且垄断竞争市场不稳定,容易转化为寡头垄断市场。

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寡头垄断型市场即寡占型结构,明显具备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的特征。这样的市场主要是由一些产品彼此有别,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为数不多的股份公司或企业集团构成,各自带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展开规模竞争即集团竞争。一般采取的企业组织是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模式,企业按一定的分工协作关系聚合而成,或是大、中、小企业依据各自的优势占据自己的市场份额。既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专业化分工效益,又可以形成分层竞争的企业规模、组织结构,保持竞争活力,使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而且产业内所容纳的(最优最小经济规模)企业数目保持在与市场容量相适应的水平上。因此,寡头垄断是一种普遍而又富有效率的市场结构。它不仅不会抑制或消除竞争,反而会通过寡头企业之间抗衡力量的形成而使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并最终实现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消除目前过度竞争市场结构的不良影响,优化我国的产业组织,选择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的组织模式,促进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应是其选择。

四、产业系统中的管理组织结构与产业集群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人类的管理活动,因而也就存在着人类的管理组织。管理组织就是在人类对管理理论的探索中得到发展的。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再到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为代表的“权变——系统”学派,反映了古典管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组织理论——科学管理现代化的管理组织理论演变思路,揭示了管理组织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封闭逐渐向动态、开放转变,提出了管理组织的核心在于管理者的控制与协调。根据管理学理论,管理组织是指人们为着行使一定的管理职能而结成一定的管理关系,并且具有一定结构形态的系统及其所展开的协调活动过程,是由人组织的、有一定目标的开放系统。[5]按照系统学的观点,系统结构是由各个元素及元素间的关系组成。认识一个系统的结构,就必须了解它的组成元素和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而管理组织结构是表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执行管理和经营任务的体制[5],所以,产业管理组织结构基本元素是产业中各种具有管理功能的机构,包括企业内部具有管理功能的组织以及控制协调企业间关系的管理组织。这些管理组织的功能是在时间上主动去调节系统的结构和行为,使得产业与其环境连续地处于相互适应状态,由此获得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特定的产业管理组织结构,会产生特定的产业管理效率。

从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产业管理是从纵向管理组织向横向管理组织进化的过程。纵向上看,产业的发展历经手工业作坊——机器工业——大企业集团,产业类型比较单一,消费者需求处于较低层次,技术创新要求不高,管理组织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官僚结构,即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制。从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无不重视从上到下的纵向联系,突出分工的专业化,而忽视了横向部门间的联系,上下级之间靠签、呈、转来沟通和联系,容易出现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造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革命的出现,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多元化和竞争的激烈化,矩阵型和团队型管理组织结构应运而生。它将按产品(项目)划分和按职能划分相结合,每一个员工既与原来的职能保持组织和业务联系,又参加产品或项目的工作。通过各部门的参与,不仅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而且由于员工互补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提高了集体工作的效率。随着柔性生产方式和弹性专精生产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和知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间性管理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间性组织是由分工协作和共生互补关系联系的大小不一的市场主体结成的,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形式。它不同于科层制,也不同于市场制,而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6]中间性组织中的联系不像层级组织那样要通过垂直渠道、逐级实现一点到多点或多点到一点的连接,也不是市场那种松散的、一次性的联系,而是直接的、点到点的、频繁发生的联系。中间性组织中,诸如区域品牌等无形资产和专门技能,为区域内共同使用提供了关键的价值源,声誉、承诺和信用成为内部最基本的组织因素。组织内的问题可以通过内部中介组织或利用共同的协商谈判的形式解决。因此,中间性管理组织的出现,是对管理组织的创新,是应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和先进生产组织变革的需要。

从产业管理组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管理组织中的联系从纵向联系为主转向横向联系为主,管理组织的环境也从企业内部转向市场,管理组织结构则从层级制转向中间性组织。作为中间性组织中最突出的产业集群,将原料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及中介机构联系在一起,因此既存在纵向联系也存在横向联系,是迄今最有效率的管理组织结构。纵向联系使得管理成本内部化,减少了外部交易和协商成本,半固定的结网关系又避免了庞大的组织运营成本。横向联系表现在中介结构,包括服务性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前者主要为企业解决资金、技术、信息等难题,后者则负责制定行业规则、市场秩序,统一质量标准,是集群组织内部的规制管理机构。各企业遵守行业协会制定的守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内部管理成本。而在集群组织内部,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之间,还存在着其他看不见的联系,即合作产生的信任机制。它们渗透在各企业、中介组织之中,由于地理上的集中、交易行为的连续性和规制管理机构的及时监督而产生。为追求长期稳定利益,集群内部各企业在交易时往往会放弃机会主义行为而进行充分的合作。多次连续交易后,由于相互信任的自我强化,逐渐形成长期信任机制。此外,集群内部的文化氛围也加速了这一合作——信任过程的实现。总之,信任是一种润滑剂,它将集群组织内部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进行联结,形成网络结构,减少管理成本,实现管理组织的创新。而实践也证明,产业集群这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理论研究的前沿和国家区域经济决策制定的依据。

五、产业系统的三重组织结构整合与循环产业集群

如果说产业生产组织决定着产业市场组织的变化,那么产业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生产组织和产业市场组织的改变,并且决定着产业管理组织结构的变迁。而后者明显是受前面两者作用下形成的。从产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产业从单个企业的手工业作坊发展到大企业主导的批量式生产,再到如今多个企业合作的敏捷制造,产业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在不断演进中。以纵向联系和纵向管理为主的前两种情况,产业类型比较单一,消费者需求处于较低层次,技术创新要求不高,因此管理组织结构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生产由规模化标准生产转向灵活生产,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开始向矩阵型结构和团队型结构转变,产业类型逐步多样化,许多新的行业被企业从市场发掘出来。先进的产业管理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产业生产组织的变革和产业市场组织的变化,不仅可以改变和支配生产组织结构演化的外部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内部生产组织结构的协调与发展,从而有效地控制和制约生产组织结构的发展和转化,对于产业生产及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产业组织中的三重组织结构,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统一于产业组织这一整体中。所以说,产业系统的形成是在产业生产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在特定的市场竞争形式下,建立的产业管理组织结构。这既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既然产业组织内涵包括产业生产组织、产业市场组织及产业管理组织三重结构,那么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当然就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在产业集群基础上推行循环经济,既能实现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适应全球化生产和绿色生产的需求;又能形成集群式垄断,实现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创新;还能适应现代产业管理向中间性管理组织转变的要求,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而生产组织、市场结构和管理组织三者的整合创新,实现了产业组织的创新,是产业组织优化的必然选择。

依据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在循环经济模式上运行的循环产业集群,[7]其内部是互相促进,互为增强的。从生产组织的角度看,循环经济要求上下游产业链的完整和闭合生产,而产业集群一般包括纵向的原料供应商——制造商——营销商以及横向的服务支持机构等。产业集群地域上的集中使得废弃物得以集中处理,循环经济要求得以实现。产业集群内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促进企业伙伴间的信任,可以消除循环经济内部为循环而循环产生的结构性风险。从市场结构的角度看,循环经济要求尽可能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链上节点的价值增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产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可促进集群式垄断。而产业集群释放的规模经济效益,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保证,协同创新又使得生态技术发展成为现实,可促进循环经济的实现。从管理组织的角度看,产业集群这种柔性的中间性组织,打破了以往层级制和市场制的单一管理,弥补了循环经济直线式管理的结构刚性。而循环经济的实现,大多数则依赖项目管理而非职能管理,从而要求模块化或者团队组织等集群式管理,从而促进集群管理上的不断创新。

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循环产业集群,[7]除了整合产业组织结构,发挥其自组织作用以外,还必须注意发挥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作用。[7][8]这是因为,任何组织形成的过程,都是自组织和被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1]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是好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的巨大作用力。20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的日本政府采取了得当的产业组织政策,一方面促进生产的适度集中,同时又限制垄断。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加上企业自组织力量的努力,使日本主要产业部门大企业及企业集团占据统治地位,实现规模经济,又由于适宜的大中小企业关系及对垄断的制约,从而极大促进了企业的竞争,推动了产业现代化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从而创造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奇迹”。

六、结语

产业组织,如果从组织的对象来看,是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可以看做是对“物”的组织,即生产组织;如果从组织的主体来看,是人对这些生产要素的组合,可以看作是“管理者”的组织,即管理组织;如果从组织内各元素间构成的关系来看,是由具有生产、经营、管理功能的企业、管理者及其他机构构成的交易和竞争关系,是通过市场进行的组织,即市场组织。因此,产业组织包含产业生产组织、产业市场组织和产业管理组织三重内涵。它们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统一于产业组织这一整体中。产业组织的变迁,反映了某一行业内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生产交换消费过程和内部控制为特征的产业生产组织、以行业内企业间垄断竞争关系和企业内部交易与代理制度为特征的产业市场组织、以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和产业内企业间整合为特征的产业管理组织、以及由三者引起的产业经济绩效的变迁。

在区域制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战略时,应当从产业生产组织、产业市场组织和产业管理组织三方面进行整合,并通过产业组织政策的他组织作用来调动产业组织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实现高效的组织结构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腾飞。依据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在循环经济模式上运行的产业集群,将产业的生产、管理和市场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不仅能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而且能获得经济、环境、资源、社会效益,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必然选择。

收稿日期:2009-12-11

标签:;  ;  ;  ;  ;  ;  ;  ;  ;  ;  ;  ;  ;  ;  ;  ;  

产业组织的三重结构与经济增长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