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技术应用的途径与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途径论文,方式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8)05-0066-05
心理学的应用就是通过心理学的技术和手段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的实际干预或影响,以改变人的心理行为的现状,提高人的心理生活的质量。[1]但是,在传统的心理学应用中,常常是把心理学的应用对象看做是被动地由心理科学所任意干预的,看做是由心理科学的技术手段所实际改变的。其实,人的心理的最为重要的性质就是主动性和自主性。或者说,人的心理是可以自我理解的,是可以自我改变的。因此,应用心理学可以存在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应用途径。这两种应用途径有着不同的前提假设,有着不同的实施方式,有着不同的现实结果。但是,如何使传统的心理学应用途径得到扩展,如何使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更加适合人的本性或人的心理的本性,那就必须去探索心理学实际应用可能的新途径。这也是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的重要的任务。[2]
一 消除间隔性
心理学应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消除间隔性。起源于西方文化的科学心理学或实证心理学,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预设或理论前提,那就是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割裂或分离。[3]那么,心理学原有的应用研究也是以干预者与被干预者的分离为前提的,或者说干预者与被干预者是有间隔的。研究者或者应用者是主动的一方,而被研究者或被改变者则是被动的一方。
这种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分离,使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是有间隔的,是彼此相互隔离的。那么,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是价值无涉的,是冷漠无关的,是客观描述的,是外在干预的。所谓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就是客观的描述,就是客观的解说,就是客观的干预。因此,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被确定为是心理现象时,就是建立在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心理学的研究主体彼此分离的基础之上。心理学的研究者是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无关的存在,其只能通过感官的客观观察来旁观把握心理现象,来客观描述心理现象。那么,心理学的应用也就不过是研究者通过技术手段的实际干预。
但是,如果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确立为是心理现象转变成确立为是心理生活,那心理学的应用就会有根本性的转变。[4]心理生活的概念最为重要的是消除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干预者与被干预者之间的分离或间隔。因此,觉知者与被觉知者、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干预者与被干预者,都是一体化的存在,都是实际的生活者,都在现实的生活进程之中。
对于心理生活的体验者来说,重要的是觉知、觉解、觉悟。通过觉知、觉解、觉悟,生活者了解了自己的生活,建构了自己的生活,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这是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从把人的心理的物化转向为把人的心理人化。所以,消除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中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间隔性,是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实践的最为根本性的改变。
当然,所谓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是可以分离开的。但是,原有的或传统的分离是绝对的分离。那么,消除间隔性的努力也并不是否认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区分,而是试图将原有绝对的分离改变成是相对的分离。所谓相对的分离仅仅在于研究的目的与生活的目的有所不同。
二 消除被动性
心理学应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消除被动性。其实,消除了心理学的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间隔性,也就没有了对心理学的研究客体作为被动者与研究主体作为主动者的区分。在原有的心理学应用研究中,在原有的心理学实际应用中,在原有的心理学应用技术的运用中,研究者都是主动的,而被研究者都是被动的。研究者一方是主动的干预者,而被研究者一方是被动的被干预者。对于研究者来说,可以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干预来主动地改变人的心理行为。那么,人的心理行为作为被干预的对象,只能是被动地承受或被动地接受外在的干预。
但是,心理生活的概念所强调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一体化,则消除了所谓的被动性的一方,这实际上也就消除了人的心理行为的所谓被动性。在人的生活中,其心理生活的承受者实际上也就是心理生活的构筑者。人在觉知、觉解、觉悟自己的心理生活时,实际上也就是在主动地构建、构造、构筑自己的心理生活。
所以,对于人的心理生活来说,尽管人也许会失去或者是放弃对自己的心理生活的主动权,但是,这并不等于人的心理生活就是被动的,就是被动的适应,就是被动的接受,就是被动的改变。那么,消除人的心理生活的被动性,不仅对心理学学科的应用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体的生活来说也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的心理学应用研究中,存在着把人看做是被动的,是被动地接受改变的,是应该按照研究者的方式来存在的。这给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也给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带来了严重的障碍。人的心理就如同于物理,人的心理的改变就如同于物理的改变。如果消除了人的心理的被动性,那人的心理也是可以自主改变的。人不仅是可以构筑自己的生活,而且也实际构筑了自己的心理生活。
其实,在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中,人的心理的存在是已成的存在,是自然天成的,是被动呈现的。但是,对于“新心性心理学”的研究来说,人的心理生活的存在并不是已成的存在,而是生成的存在。生成的存在是一个演变的过程,是一个构建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各种可能的过程,是一个没有最终结局的过程,是一个生活者不断有全新体验的过程,是一个生活者的心理成长的过程。
三 生活的尺度
心理学应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确立生活的尺度。如果是消除了干预者与被干预者的区分,那么人的生活,也包括人的心理生活,其引领者就是生活的榜样。所谓的榜样就是生活的尺度。榜样可以成为社会现实中每个人模仿、学习和超越的对象。
在西方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中,人的存在就是个体的存在,那么心理学的研究也就是以个体为单位的。个体主义的原则在于,每个个体都是等价的,个人的价值是平等的。个人的存在或个人的心理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或特性。这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体现为是个体差异的研究。这也是心理学的人格研究的起点,或者说人是有横向尺度的差异。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也有自己的心理学传统,尽管这种本土的心理学传统常常只被看做是一些古代的心理学思想。[5,6]但是,可以肯定,这也是独特的心理学传统。对这种独特的心理学传统有着不同的学术理解。[7-9]在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中,人的存在不是等价的存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的是纵向的价值等级。那么,在价值等级的高低排列中,最低级的就不是人,而是畜生。最高级的则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圣人或神人。所以,人是有不同的价值地位的,或者说人是有纵向尺度的差异。[10]
那么,在人的价值等级的排列中,在价值等级高端的就可以成为或应该成为价值等级低端的榜样。榜样的作用在于处于价值高端的对处于价值低端的有引导、引领、示范、模范的作用。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树立生活的榜样或树立工作的榜样,就成为基本的社会任务。所谓的先进、模范、优秀、尖子、典型、标杆、样板等等,都是基于价值等级高低的基础。
其实,如果是从心理学应用的视角去看,心理学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确立生活的尺度来进行。生活质量高的,心理生活质量高的,就可以成为引领的力量。对生活质量低的,对心理生活质量低的,就可以有引领的作用。生活质量低的,心理生活质量低的,就应该参照和学习高端的榜样,去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或心理生活的质量。这也是建构人的心理生活的过程,通过建构出高质量的心理生活,就可以去提升人的实际的心理生活。人的生活、人的心理生活,就是一个不断登高的过程,就是不断上升的过程,就是心理境界的提升的过程,就是心灵品质的优化的过程。
四 自主的引导
心理学应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确立自主的引导。其实,人的心理生活的引导者不是外在的,也不应该是外在的。对于每一个生活中的个人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要靠人自己。这就是自主的引导。当然,这种自主不是为所欲为,不是任意妄为,而是对现实的遵循,是与环境的共生,是与社会的共同成长。
人的心理具有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觉”的性质。如觉知、觉察、觉悟、觉解等等。所谓的觉,就是自主的把握,就是自主的决定,就是自主的活动。“觉”所带来的是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位,“觉”所带来的是人的意义寻求和意义创造,“觉”所带来的是人的生活品质的追求和生活品位的提高,“觉”所带来的是人的生活自主和追求自主。
首先,自主的引导最为重要的是价值的定向。什么是重要的,或者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或者什么是没有价值的。什么是值得去追求的,什么是不值得去追求的。这就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价值定向的过程。个体一旦确立了自己的价值定向,也就确定了自己的生活的性质和内容。当然,所谓的价值定向也就包括人的心理上的赋值的活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看重的是什么,不看重的是什么。
其次,自主的引导非常重要的是决策的活动。所谓的决策活动是指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程序、活动的步骤、活动的方式、活动的手段、活动的结果等等的制订的过程。尽管有许多的生活者在自己的生活中是随波逐流的,是听天由命的,是放任自流的,但是,他们依然在不同的程度上,有对自己生活的心理引导。因此,自主的引导有程度上的区别和差异。但是,无论是什么程度上的自主性,都有生活者对生活或对心理生活的创造或建构。
最后,自主的引导同样重要的是行动的执行。自主的引导最终就落实在行动上。人的活动要引起变化的结果。那么,最为重要的变化结果就是环境的改变和心理的改变,当然也可以是两者的共同改变。这就是共生的历程,是共同的演变和共同的发展。
五 体验的生成
人的心理不是已成的存在,而是生成的存在。所谓已成的存在是指,人的心理就如同是自然天成的产物,是现成如此的存在,是客观不变的对象。但是,生成的存在则与之有所不同。所谓生成的存在是指,人的心理不过是后天建构的结果,是朝向未来的存在,是共同合成的结果,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那么,如果从生成的方面来看,人的心理生活就与人的心理现象有着根本的不同。心理生活是人自主建构的,或者说是人自主创造的。所以,心理生活是生成的。心理现象则是被动变化的,是生来如此的,是自然天成的。所以,心理现象是已成的。生成心理生活的根本的方式就是人的心理体悟或者心理体验。心理体悟或心理体验不是现成接受的结果,而是心理创造的建构。
实证与体证是相互对应的,实验与体验是相互对应的。这也就是说,现代科学心理学中的实证的方法是与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体证的方法相对应的,现代科学心理学中的实验的方法是与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体验的方法是相对应的。正是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实证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就成为了确立和保证心理学科学性的最为基本的准则。[11-13]这包括对文化心理的研究和考察。[14-16]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的方法或内省的方法就被抛弃到了非科学的范围之中。受到连带的影响,体验和体证的方法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根基。因此,发展中国心理学的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对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扩展。[17]
在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中,倡导的是天人合一的基本理论设定,倡导的是心道一体的基本理论设定。所谓的天人合一或心道一体,强调的是不要在人之外或心之外去寻求所谓客观的存在。道就在人本身之中,就在人本心之中。那么,人就不是到身外或心外去求取道,而是返身内求。所以说,人就是通过心灵自觉或意识自觉的方式,直接体验到并直接构筑了自身的心理。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学传统所确立的是内省的方式。[18]这种内省方式强调了一些基本的原则或基本的方面。这成为了理解体证或体验方式和方法的最为重要的和无法忽视的内容。这就是内省与外在,修性与修命,渐修与顿悟,觉知与自觉,生成与构筑。
因此,体验的方法就有所不同。体验是人的心理具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性质。所谓的体验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把握心理对象的一种活动。这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认知,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理解,也包含关于对象的感受,也包含关于对象的意向。体验的历程也是人的心理的自觉活动,也是人的心理的自觉创造,也是人的心理的自主生成。人通过心理体验把握心理自身时,可以是一种没有分离感知者与感知对象,没有分离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活动。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中,人是感受者,是体验者。体证与体验的方法体现了几个统一。一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二是客观与真实的统一;三是已成与生成的统一;四是个体与道体的统一。
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验就是人的自觉活动或心灵的自觉活动,因此体验并没有分离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并没有分离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体验不同于西方心理学早期研究中所说的内省。内省严格说来,仅仅是对内在心理的觉知活动。这是分离开的心理主体对分离开的心理客体的所谓客观的把握。这只不过是把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活动转换成为了是对心理世界的观察活动。因此,体验实际上就是心理的自觉活动。通过心理体验把握的是心理自身的活动。
体验是客观与真实的统一。实证的科学心理学一直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强调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当作客观的对象。为了做到这一点,甚至不惜把人的心理物化。这种所谓的客观性常常是以歪曲或扭曲人的心理体现出来。体验实际上强调的不是客观,而强调的是真实。真实性在于反对以客观性来物化人的心理行为。当然,体验应该是客观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客观性是对虚构性和虚拟性的排斥,而真实性是对还原性和物化性的排斥。体验通过超越个体的方式来达到普遍性。
体验是已成与生成的统一。原有的实证心理学的研究是把人的心理看做是已成的存在,或者说是已经如此的存在。心理学的研究不过就是描述、揭示和解说这种已成的存在。但是,实际上人的心理也是生成的存在,是在创造和创新中变化的存在。那么,体验就不仅仅是对已成的心理进行的把握,而且也是促进创造性生成的活动过程。正是通过体验,使人能够创生自己的心理生活。
体验是个体与道体的统一。人的心理存在是直接以个体化的方式存在的。个体的心理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但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这种个体化或个体性就变成了一种基本的原则,即个体主义的原则。这在很长的时段中支配了心理学的研究,包括支配了对人的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研究。实际上,人的心理的存在就内含着整体的存在。这在中国本土的心性心理学看来,道就隐含在个体的心中,这就是心道一体的学说,这就是心性的学说。
六 应用的技术
心理学的应用技术并不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任意的改变和塑造。那么,这就使心理学的应用技术与其他科学分支的改造自然物的应用技术既有着特别相同和相近之处,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区别和不同。在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中,出现过不同形态的心理学传统。[19]不同的心理学传统有着不同的应用技术。其实,心理学的应用技术包括两个基本的大类。
一类可以称之为硬技术,是指通过实际的或有形的技术工具和技术手段对人的心理行为的改变。那么,心理学的应用就是技术工具和技术手段的发明和创造。其实,在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心理学技术工具的发明,有效地促进了心理学的社会应用。
一类可以称之为软技术,是指心理意念、心理观念、心理理念等方式对内在心理的改变和引导。所谓的软技术也可以称之为体证与体验的方式和方法。体验是值得心理学研究重视的内容。[20]体验是人构建自己的心理生活的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那么,所谓的体验就有着一些重要的特点或特征:一是理论与方法的统一;二是理论与技术的统一;三是方法与技术的统一。
体验是理论与方法的统一。体验是建立在特定理论的基础之上,是由特定的理论提供的关于心理的性质和活动的解说。同时,这种特定的理论又是一种特定的改变或转换心灵活动的方法。那么,理论与方法就是统一的。人在心理中对理论的掌握,实际上就是心理对自身的改变。心理学理论的功能也就在于能够在为心理所掌握之后,实际上改变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体验是理论与技术的统一。技术活动是发明、创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于心理学来说,人的心理生活作为观念的活动,理论观念就变成了一种塑造的技术。体验本身就是理论的活动。或者说,体验就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所以,这样的理论就不是纯粹的认知的产物,就不是纯粹的认知把握。心理学的理论包含着认知、情感和意向的方面,包含着对心理的形成、改变和发展的影响力。
体验是方法与技术的统一。体验本身是一种验证的活动,是验证的方法。体验带来的是对理论的验证。通过体验,可以验证理论的性质和功能。同时,体验又是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是一种软技术。通过特定的体验方式,就可以内在地改变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内容、方式和结果。这就决定了体验实际上也是体证的活动,可以证明理论的性质和功能。体验也是心理活动的基本方式,可以构建、改变和生成人的心理生活。
【收稿日期】200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