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百年中立”政策面临考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瑞士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1月初,当满载北约物资的列车轰隆隆穿越瑞士国境驶向巴尔干地区时,世人或许并未特别留意此事。但这件事对瑞士这个中立国而言,其寓意非同一般。最近,瑞士已明确表示,它将参加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将最终加入北约这个欧洲地区最大的政治军事组织。国际观察家们认为,此举表明,“中立的瑞士人开始考虑其超然不同的代价”,并开始修正其百年不变的中立政策。
蒙羞的“中立”
1944年仲夏,即盟军的法国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之后2个月,欧洲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观,纳粹德国行将寿终正寝。8月10日,一批德国工业巨头聚会于法国斯特拉斯堡一家大饭店。党卫队的一名将军告诉克虏伯公司、罗奇陵公司、梅塞施密特股份公司、莱茵钢铁厂以及大众汽车公司的代表,战争注定要失败了,纳粹政权解除了长期以来不准向国外输出资金的禁令,要尽可能地把资金转移到国外,“以便能在战败后重建强大的日尔曼帝国。”
那么,这笔资金应送到哪儿去呢?答案当然是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纳粹无比珍贵的第三国——瑞士。这是英国最近销密的一份标注“红屋”的文件所透露的。文件还具体提到了能帮助实行资金转移的两家瑞士银行的名字。
瑞士在二战接近尾声之际帮助纳粹转移资金,实际上仅是瑞士与纳粹“有染”之一例。从目前公开的档案和各方披露的情况看,二战期间瑞士远未严守中立。除了帮助纳粹德国秘密转移资金外,二战中的瑞士还有其他不光彩的记录,其中,最让人不可饶恕的是以下两事。
一是向纳粹“输血”。瑞士与德国历来关系密切。二战中,瑞士仍维持了同德国之间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士即向德国提供了1.5亿瑞士法郎贷款。作为交换条件,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随着战争机器的加速运转,德国付出的代价日益昂贵,以至于黄金储备近乎告罄,几乎所有的贸易都被迫按现货易货的形式进行。于是,战争只好靠有系统有组织地去搜刮、掠夺它国的国库来支持。凡法西斯铁蹄所到之处,生灵涂炭,财物被洗劫一空。据统计,纳粹德国夺走了比利时价值22300万美元的黄金,从荷兰夺去19300万,从匈牙利夺去2400万。此外,纳粹还掠夺了大量的个人财产,尤其是犹太人的财产。据英国1945年的估计,德国在整个二战期间掠夺了约55000万美元的财产。这些掠夺来的财富大部分被送往瑞士,瑞士银行替德国纳粹把抢来的各国货币兑换成瑞士法郎,把非法劫来的财富变成合法。此等交易在世界各地进行,甚至远及上海和里斯本。
从盟军公布的文件来看,倘若没有瑞士的一些银行充当中间人为纳粹“洗钱”的话,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早就会因为资金告罄而弹尽粮绝,坐以待毙。为了能超然于战火之外,守住自己的一方净土,瑞士演出了其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
瑞士在二战中另一不光彩的一笔是拒绝犹太难民入境。不可否认,瑞士具有庇护受迫害者的悠久的人道主义传统,欧洲许多著名人士曾来此避难,他们中有法国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意大利民族解放斗士马志尼、俄国革命家巴枯宁、德国政治家伯恩斯坦、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列宁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等驰名于世的人物。1871年巴黎公社的起义者失败后在瑞士也曾获得庇护。然而,瑞士这种良好的声誉在二战中蒙上了污垢。在犹太人惨遭蹂躏、杀戮之际,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采取种种措施阻挡他们的涌入。它曾拟订条例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难民”。瑞士当局采取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则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传统避难国”瑞士的犹太人难以计数。瑞士联邦档案局和联邦难民局最近说,二次大战期间,作为中立国的瑞士拒绝了至少3万名寻求庇护的难民,这个数字比以前承认的高出两倍。对于几乎必定会面临死亡的犹太难民无动于衷,这是瑞士人一笔难以轻易抹去的“道德欠帐”。
永久中立与永恒利益
何谓“中立国”?瑞士人有个形象的说法:别人在争吵,自己“默默坐着”。这有点象中国的成语“坐山观虎斗”。按照现代国际法,中立国是指那些通过国际法行动、承担义务,在第三国之间未来的一切战争中保持中立,并遵守中立准则的国家。
瑞士中立的历史可追溯到1515年。那一年在意大利米兰的几场战役中,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军队在米兰附近的马里尼亚诺击败了瑞士军队。由于对互相争斗感到厌倦,这个在当时已有300年历史的联邦退出了军事联盟。但瑞士的中立地位直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才得到国际上的确认。当时英国和奥地利在内的超级大国为瑞士的中立作了担保,但要求它必须实行自卫。因此,瑞士实行的是武装中立。瑞士因永久中立而必须承担以下义务:它不得发动战争;它不得参加其他国家间所发生的战争,在他国战争中,它应遵守严格中立;它必须以武力保卫自己的领土以抵抗任何侵略,从而永久中立必须是武装中立;它必须避免承担任何足以把它卷入战争的义务;它不得与其他国家缔结同盟、援助、保护或保证条约;它不得准许其他国家在其领土内过境或建立军事基地。战后,瑞士继续执行传统的中立政策,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也不参加包括联合国在内的政治组织。
淡交如水、左右逢源的中立政策让瑞士获益匪浅。有人甚至说,瑞士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它的中立国地位。中立的基本国策给瑞士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免遭了兵燹之灾。在兵连祸结、战火连绵的欧洲,瑞士近200年远离战争,甚至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置身局外。尤其是在二战这场祸及全世界、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蕞尔小国瑞士竟奇迹般地幸免于难,这不能不归功于瑞士所持的中立政策。
如果说瑞士的中立地位在二战结束之前的主要作用是保持了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那么,战后瑞士一如既往的中立政策则是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了其经济利益。几年前,世界著名杂志、英国的《经济学家》曾对瑞士进行这样的评价:“那600万山区人口生活在跨越欧洲山峦起伏、语言各异的内陆地区。论疆域的大小,在全世界排名在第120位,论人口排名在第77位,论人均收入却跃居世界前列,排名第3位(在2个海湾产油小国之后)。这对于一个没有资源的小国来说是多么大的成就啊!”而据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瑞士人的年平均收入高达3万美元,名列欧洲第一;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失业率为3%,通货膨胀率仅3—4%;每1000人拥有电冰箱582台,汽车444辆,电视机360部,平均每1.1人有一部电话,平均329人当中有一名医生;15岁以上的瑞士人100%具有基本教育水平。说瑞士是世界上的“首富之邦”,一点也不过份。瑞士经济成功的因素很多,但不容置疑的一点是,瑞士大大得益于其中立国地位。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投资条件、宽松的金融体制,使瑞士得到了诸多经济实惠。
百年中立面临考验
从历史上看,中立地位并非一柄逢凶化吉的“尚方宝剑”,它往往是弱小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环境所迫而作出的无奈选择。正因为如此,冷战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瑞士开始修正其百年不变的中立政策,正从传统、保守的中立向“灵活的中立”转变。其内涵主要包括:一是加入北约。瑞士已明确表示,它将参加北约“和平伙伴计划”,并将最终加入北约这个欧洲地区最大的政治、军事组织。瑞士认为,这与其一直恪守的军事中立政策并不矛盾。二是靠拢欧洲。瑞士曾就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建立欧洲经济区举行全民公决。结果,50.3%的选民和23个州中的16个州投了反对票。但是,瑞士政府并未放弃这一努力。近年来,瑞士当局在非关税壁垒、农产品贸易、人员往来等问题上加紧同欧盟进行谈判,作出了较大的让步,目的是加强同欧盟的经济合作关系,并最终加入欧盟。三是面向世界。除了继续奉行“普遍性”、“善良服务”和国际合作三要素的外交政策外,瑞士政府特别强调开展全方位外交,以发展与各国、各地区的合作关系,形成多元化的经贸关系格局。为此,瑞士近年来加强了同美国的双边贸易,加大了对东欧的投资,拓展了亚洲市场,广泛开展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贸往来。四是在一些历史问题上转而采取灵活的态度。在犹太人受害者遗产、纳粹黄金案、银行保密法等问题上,瑞士已改变了其原有的立场。瑞士政府已宣布将修改被世人所病甚多的银行保密法,以此改变其“独裁者保险箱”的形象。
瑞士被迫调整其中立政策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内在的需求。首先,冷战后,随着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结束,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瑞士的安全环境已大大改善。同时,随着欧洲安全体系的日益扩大,中立的瑞士有可能变成孤立的瑞士。其次,政经分开的中立政策越来越受到挑战。国际政治经济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化是当今世界潮流之一。瑞士过去一直坚持把政治和经济、贸易一分为二的做法已难以行得通。再次,瑞士在国际经济竞争中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地形成与发展,这种经济集团化、地区化的趋势,一方面有利于一体化内部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由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非成员国在与成员国的竞争中则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欧洲,随着欧盟的扩大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瑞士被排斥在欧洲经济一体化之外,在贸易、投资、人员流动等领域越来越受到欧盟各成员国的歧视和限制,经济蒙受较严重的损失。
但是,应当看到,瑞士的中立政策历史悠久,永久中立、永享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瑞士的中立地位,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轻易改变。
标签:军事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