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矢方鼎铭文考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铭文论文,叔矢方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晋侯墓地发掘清理的114号晋侯墓中出土1件方鼎(M114:217)(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见《文物》本期。),已碎为数十块。从初步拼合可知,为直口、立耳、浅腹、平底、四柱足。口长18.5、宽16.5、腹深约11.2、通高27厘米。腹部饰云雷纹衬底的兽面纹,有扉棱,耳之外侧饰两道平行倒U形凹纹,四柱足饰云纹和蕉叶纹,形制、纹饰与德方鼎(注:郭沫若《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谈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文物》1959年第7期。)颇类似。时代可早至西周成王时期。鼎腹内壁一侧铸有铭文8行48字,兹隶定如下:
隹(唯)十又四月,王
车、马、贝卅朋。敢
对王休,用乍(作)宝
彝,其万
年扬王光厥士。
“十又四月”,以往见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铜器铭文(注:常玉芝《殷周历法研究》第二章第二节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图26,录190考176著录之鄀公言鼎铭文中之“十又四月”,郭沫若疑摹画有误。)。如《甲骨文合集》21897:“□□
周初年仍和商代一样流行年终置闰,其历法水平不比商代晚期进步多少。
,俱为祭名。
字甲骨文习见,亦见戊寅鼎和麥尊(注: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上·卷三·三十七·三;又同[3]郭沫若《图录》页二○,《考释》页四○。),唐兰先生在《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注: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二辑,1980年;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一文中,对阮元、罗振玉诸家考释一一辨正,认为
既非阮元所释“酎”字,又非罗振玉所释“酒”字,而是“
”字,“
”从彡声,就是彡字的繁文,
、肜的本字。卜辞“肜日”的“肜”字都只作彡,“
”乃《尔雅》、《白虎通义》等所谓“又祭”、“复祭”之意。
,见于商代甲骨文,疑即甲骨、金文常见的“册”字。甲骨文又有从册的“
”,或释“
”。《说文》:“册,符命也。”“
,告也。”余意册加“示”旁,乃以简册告神也。
在宗周”(注:同[4]罗振玉书,上·卷三·五十·二~三。),盂爵铭“隹(唯)王初
于成周”(注:同[4]罗振玉书,下卷十六·四十一·三。),叔卣铭“隹(唯)王
于宗周”(注:同[3]郭沫若《图录》二六○,《考释》一四七。),杜伯盨铭“用
寿匄永令(命)”(注:同[4]罗振玉书,中卷十·四十·三~四十三·一。)等。
,见于令彝铭“明公锡亢师鬯金小牛,
(注:同[3]郭沫若《图录》,页二~三;又《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页五~一○。);郭沫若云“
当是祭享之意”(注:郭沫若《令彝令簋与其他诸器物之综合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61年。);
……”(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窥其文意,当为举行某种祭祀活动之专名。
“殷”又见于卣(注:同[4]罗振玉书,中卷十三·三十九·二~三。)、傳卣(注:同[4]罗振玉书,中卷八·五十二·一。)等器。
卣“隹(唯)明保殷成周年”,傳卣“命师田父殷成周年”。“殷”字或作“
”臣辰卣、臣辰盉“
于成周”,“殷”字即作“
”。郭沫若云“
当是殷之繁文”(注: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三二。)。关于“殷”之本意,《说文》云:“殷,作乐之盛称殷,……易曰殷薦之上帝。”郭沫若云“殷殆殷
、殷同之意。殷见之礼乃大会内外臣工之意”(注:郭沫若《令彝令簋与其他诸器物之综合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61年。)。唐兰说同郭沫若,认为
卣之“明保殷成周年”乃指明保到成周去殷见卿事以下和诸侯(注: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二辑,1980年;又见《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此字由上下文意揣度,或与赏赐意通。
、衣即应释为“裳、衣”(注: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
“光”又见于宰(注:同[4]罗振玉书,中卷八·十九。)。光字有“光宠”意,可作赏赐解。
通观叔矢方鼎全铭,其意为:某年十四月,王在成周举行大
、衣、车、马和三十朋贝。叔矢称颂王的美德,铸造了这件宝鼎,以志万年不忘王对臣下的赏赐。
铭文中只有两位人物,一位是主持祀典的王,一位是受赏作器的叔矢。这位王究竟是西周哪一代周王?叔矢又是何许人也?由于此鼎出土于晋侯墓中,其年代又可早到西周早期,我颇怀疑铭文中的叔矢就是晋国之始封君唐叔虞,主持祀典的王就是成王。
叔矢的矢字,彝铭多见。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之宜侯矢簋(注: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传河南洛阳出土之矢令彝、矢令簋诸器(注:同[4]罗振玉书,中卷八·二十六·二~二十七·一。);陕西宝鸡、凤翔等地出土之矢国、矢氏铜器(注:卢连成《西周矢国史迹考略及相关问题》,《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二辑,1984年。),矢字均和叔矢之矢一样,作一人头向左倾之形。其中有的是国名、氏名,如矢王诸器;有的是人名,如宜侯矢、叔矢、矢令等。虽同是人名者,也并非指同一个人,宜侯矢在成王时任虞侯,康王时改任宜侯,与叔矢时代大体相同而事迹判然有别。矢令在中央任作册之职,其族徽既不见于宜侯矢簋,亦不见于叔矢方鼎。关于矢字的音读,学术界多依传统音切读作仄,然而当我们重新回顾1954年宜侯矢
出土后围绕铭文中虞字的考释便会发现,当时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对
字所从的矢字读音的不同认识了。关于“
”字,最初多隶定为“虔”(注:郭沫若《矢簋铭考释》,《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考古学报》第九册,1955;陈邦福《宜侯矢簋及其意义》,《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有的隶定为“虎”(注:白川静《金文通释》卷一下,五二九~五六○页。),唐兰则隶定为“
”(注:唐兰《宜侯矢簋考释》,《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指出“此字应该是虞字的早期写法”,并读“
”为“吴”,认为
侯矢即吴国君主周章。马承源虽隶定为
,但不同意读作虞(注: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三册,第五七号,文物出版社,1998年。)。黄盛璋同意读
为虞,但认为作为国名虞、吴从不混同(注:黄盛璋《铜器铭文宜、虞、矢的地望及其与吴国的关系》,《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李学勤认为,“虞”字从“虍”从“矢”,可理解为从“吴”省声,是“虞”字的异构,唐兰先生所释,是精确的(注:李学勤《宜侯矢簋与吴国》,《文物》1985年第7期。)。董楚平综合分析诸家意见,认为
字确为虞字,是金文所见虞字的最早写法(注: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第一章第一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其说可从。按古文字结构通例,“矢”应即“
”(虞)之声旁,则“矢”在上古应有与“吴”(虞)相似之音。《说文》“吴”字,其古文作
形,段注“从口大”,则吴字下之所从既可写作矢亦可写作大。春秋吴王铜器和蔡侯申盘“吴”字皆从大(注:同[4]罗振玉书,下卷十八·二十四·五,吴王夫差鉴;《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图版叁拾捌蔡侯申盘铭文,科学出版社,1956年。),战国中山王鼎亦同(注:《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上,第363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可为佐证。吴字也有省口之例,传世“大(吴)王光
戈”,吴字即缺口成一大字,容庚云“大王疑省口为吴王”(注:容庚《鸟虫书考》,《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年第1期。)。“大”、“夫”古本一字,如吴王夫差之名即可作“大差”(注:同[4]罗振玉书,下卷十八·二十四·五。),“夫”和“吴”上古音都属鱼部,音正相近。周代的一种长方形铜容器自名为“
”,从“古”声,但也有从“
”声的,如季宫父
(注:同[4]罗振玉书,中卷十·十七·一。)。又有写作从竹“夫”声的“
”的,如陈逆
(注:同[4]罗振玉书,中卷十·二十五·二。)。由此看来,“
”应是从“夫”声的字。古书记周厉王名胡,而他所作的宗周钟和
簋则写作“
”(注:同[4]罗振玉书,上卷一·六十五~六十六;《陕西金文汇编》上,419号,第334页,三秦出版社,1989年。),可知“
”与“胡”音近。所以“夫”与“古”、“胡”上古音都应相近。唐兰、高明等先生认为自名为“
”的长期被研究古器物的人称为簠的铜器,即古书所谓的“瑚”(注:唐兰《周王
钟考》,《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年刊》1936年;高明《
簠考辨》,《文物》1982年第6期。),是很对的。但是《说文》“簠”字古文作“
”,与陈逆
之“
”同从“夫”声,看来“簠簋”之“簠”与“瑚簋”之“瑚”(亦作胡,《左传》哀公十一年有“胡簋”之事)应是由一字分化的,二者本是一事。“古”、“胡”跟“吴”不但都是鱼部字,而且声母都属见系。古文字“吴”所从的“矢”和“大”(夫)都可以看做它的声旁。1964年洛阳庞家沟发现一座编号为M410的西周墓,墓中出土了一组青铜器,其中出土的鬲、簋、罍、壶铭文均为“考母作医
(聨)”(注:洛阳博物馆《洛阳庞家沟五座西周墓的清理》,《文物》1972年第10期。)。何琳仪、黄锡全考证,“医
”以音求之,即《论语》之“瑚琏”,乃古代饮食器之通称(注:何琳仪、黄锡全《“瑚琏”探源》,《史学集刊》,吉林大学出版社,1983年。)。医字匚内所从之矢作
形。与叔矢方鼎之矢字字形完全相同。矢即大,大即夫,医、
应为一字。“矢”和“夫”都是声旁,而音当与“古”、“胡”相近,这与“吴”字既可从“矢”声也可从“夫”(夫)声可以互证。总之,在上古,“矢”字应有与“吴”相似之音,所以“虞”字的古体“
”可以以“矢”为声旁。柳诒徵早年指出矢就是吴字(注:柳诒徵《说吴》,《史学与地学》第二期,转引自李孝定《甲骨文集释》第3213页。),现在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以上之论证能够成立,则此方鼎之作者叔矢有可能就是叔虞,此鼎可称为叔虞方鼎,而且是迄今所知惟一一件晋国第一代封君自作的铜器。
本文写作过程中,曾得到李学勤、裘锡圭诸先生指导,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