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启发高中生的原始思维--从机遇登陆火星谈物理教学_登陆火星论文

保护和启发高中生的原始思维--从机遇登陆火星谈物理教学_登陆火星论文

保护和启迪高中学生的原创性思维——从“机遇”号登陆火星谈物理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火星论文,启迪论文,机遇论文,高中学生论文,物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勇气”号、“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相继成功登陆火星,美国人不经意间教给我们许多关于创造的神话。在全世界欢呼人类(机遇号登陆实况转播)成功登陆火星的电视画面上;我们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伟大成就:一个儿童玩具般的创意佳作、弹跳式的登陆手段(注:“勇气”号和“机遇”号登陆均采用了包裹气囊弹跳式主登陆手段)。

一、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新”

蹦蹦跳跳的皮球(大一点是篮球、排球、足球)好玩不伤人,也不损害地面(类似足球,能量非一次转换),用在火星上的登陆,真是天才的创意。单以着陆方式看,如按一般飞机、飞船着陆需平稳的思路,不知要花费多少人的智力与纳税人的钱,而且成功率也不会比本次高。因火星表面并非一马平川,找一个类似机场式的理想场所谈何容易,计算一个着陆的角度又需耗费多少人的精力与财力。但一个蹦跳式的主着陆方式,简单明了,只具备了一般科学常识即能理解的方式,却恰好解决了上述难题,我们并不知这是否源于美国人具有的更多儿童天性,还是得益于观看了孩子们或大人们的球类活动,但确实是一次伟大的创新活动。

二、物理教学中谈如何纠偏正源

人类本身具有质疑、求新的本性,小孩对大人的十万个为什么,大多数小孩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行为习惯可以证实这一点。可为什么经过几年教育以后,他们反而问得少了,他们原本的天真与固执,为什么消失得如此之快,不能想象进入中学的孩子都成熟为理想性的思考者,但确确实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或生活中,他们正少有发问了。如我们的物理教学,在这最贴近自然,最有发问的情景下,居然很多人不会问了,要问也就是问问如何解题,是很规范、很狭窄的一种。我们专访过许多学生和老师,学生们的想法很一致,物理很难懂,能完成作业就算不错了,问也只问题目怎么解,老师们与我表现有同样的困惑,但限于任务、限于精力,困惑一闪一闪而过,留存下来的仍旧是物理情景、解题思路、破题方式、解答步骤。想到这儿,我们斗胆地提出,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该给学生留下多一些空间,让他们异想天开一下,让他们天真地去歪想,去发问,粗糙地去尝试一下。

只要有新思想、新意识、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不应是我们否定的对象与内容,而应该予以由衷的褒奖,保护他们固有的求新、求异欲望,唤起他们儿时的天真,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很一致的。

三、依据课程改革意图,倡导学生多论、多想、多问、多做

1.框要少、要淡化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积淀,导致国民习惯于从众、随大流、麻木、自卑、等待、服从、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习惯于求同思维,对大人物不敢、对旧传统从不说声“不”字,视书本上的一切为金科玉律,不敢有半点怀疑;几百年的科举制度、应试教育,虽然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却使我们的教育陷于“读书求功名,应试为出路”的泥沼不能自拔,以致演绎出前所未有的“求同”教育框框:教学管理上,要求课桌摆放整齐学生坐相一致,不得随便乱发言;教学实施上,学生层次不同,要求相同(全国教材相同、高考试卷相同);教学评价上,分数至上。教师们在学校、家长的感召下,为了使中学物理教学贴近高考,不得不高起点地带领学生追寻着牛顿、法拉第的足迹,去领略物理学的辉煌成果,在题海中艰难地跋涉。这种畸形的应试教育,使教师习惯于“高效率”的满堂灌,没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和表述见解的时间,越俎代庖,包办了原属于学生本人的思维活动过程;有时也会在无意中挫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而对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升学压力的增加,以及屡次失败使学生的求知欲连连受挫,加上高中生比小学生更看重同伴的评价,于是就逐渐“老成”了起来,不再举手发言,不多问问题,生怕提出“傻”问题而遭人笑话。至于问题——“反正老师会讲的”,由于长期缺乏置疑习惯,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了。

说严重些,正是我们的教育框框太沉重,使孩子的好奇心受到了压抑,磨掉了他们敏感的探究的触角,以至于对学习渐渐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习惯于消极等待和被动接受、不知主动探索和大胆进取,这将严重阻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人不想终生学习也不会学习,将来走向社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求得生存!

2.乱问也是允许的

有人例举了中美学生的十大差别,现摘其三:(1)向老师发问:在课堂上,美国学生装不懂故意向老师发问。美国学生还认为坐得横七竖八才能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而中国学生则为装懂而不向老师提问题,中国学生还认为坐得端端正正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2)解题方法: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题目:“现在是12点,时针和分针刚重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重合?”老师的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是很聪明的“笨方法”看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在场的所有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3)受教育方式: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养”,轻松得要命,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子”,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多时候他们确实转不了弯来。在这种教育背景下,美国人推出的动画片《Tom and Jerry》(猫和老鼠)能风靡世界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能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自己首先要端正态度,以实际行动真诚欢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质疑,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乱问”,以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对一些较难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启发,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做适当的总结和归纳。这种以质疑解难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那些提出一些肤浅的甚至不着边际的问题的学生,尤其需要鼓励,切忌讥笑、讽刺、挖苦,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他学生质疑积极性。对那些问题提得多、问题质量高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以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焕发学生质疑的自信心。

3.最主要是保存发问的主动性

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古人言“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存疑”是有意义的前提,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最先提出问题,最善于发现问题,他就最可能获得真知,这就是“学贵存疑”的道理。

学习动机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在“成就动机”上(指个人愿意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而成就动机由三个组成部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阐明和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欲,它表现为好奇的倾向(探索、操作及理解外界事物奥秘的欲求),以及为应付环境而提出众多问题等。儿童期是人一生中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对新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不断地摆弄、拆装玩具、物品,想和小动物们交朋友,总爱不停地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哪里来的?”等等问题,儿童期是人一生中最“异想天开”“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之一”。但孩子只有在实践中多次获得成功,求知欲得到满足,才能逐步形成并成为持续稳固的学习动机。

要保存学生发问的主动性,首先得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认知欲望和兴趣,《论语一述而》中揭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规律,当学生发现问题但一时无法解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就会产生出许多“为什么”和“怎么办”来,此刻教师的启发引导就能获得最高的成功率。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们独立思考或讨论、实践,将问题一个个解决;旧的疑问解决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教师的责任,就是不断地爱护和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鼓励并帮助学生完善大胆的想法,把奇特的幻想变为符合科学的思维和行为,将原始的猜测、假说加以理论和实验的验证等,使学生持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实现《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

标签:;  

保护和启发高中生的原始思维--从机遇登陆火星谈物理教学_登陆火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