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考试文化在当代传承发展的原因与启示——以自学考试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学考试论文,启示论文,当代论文,传统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4)03-0361-04
本文试图以自学考试对中国考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原因分析为例,探索考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找寻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最好考试形式。
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的驱动
考试作为国家甄选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只要设计科学、操作规范,就会产生巨大的强化力、凝聚力,就能将国家意志通过选才标准、考试内容等社会效用形式,体现于考试者所从事的学业、职业、行为规范和切身利益之中,并通过各种社会媒介晓之于大众,促使人们积极参与,进而增进人民对国家的信赖。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百废待兴,最紧要的就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1977年恢复高考在这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其渠道过窄,必须开通更为宽广的道路,让社会上潜在的隐性人才“浮出水面”,并为更多的自学者铺设成才之路。这正是自学考试应运而生的政治经济原因之所在。
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才饥荒成为治国安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据统计,“文革刚刚结束之时,近10亿人口中,中专文化程度以上专业人才为1400余万,仅占总人口的1.43%。即使在专业人才密度最高的国家职工队伍中,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也仅700万左右,占职工队伍总数的6.5%,而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则高达80%,文盲所占比例大于专业人才,占国家职工队伍总数7%。在广大农村、小城镇,专技人员为农业人中的0.02%,小学文化程度以下人口高达70%左右。全民入学教育年限仅5.2年,15岁以下人口中文盲达1.8亿,而大学适龄青年中能进入高校深造者仅2%。即使在1400余万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专业人才中,亦有1/3以上处于荒废或学非所用状态,不能尽其才能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3](P23)随着国家教育秩序的重建和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加速,高考的恢复为人才选拔提供了重要渠道。但是,大量人才的培育和甄选,在职人员素质的大面积、大幅度提升,远非高考和缓慢发展中的学校教育所能全部承担,即使在我国教育经过20年全面发展之后的今天,仅学校教育一途仍难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因造成。而经济勃兴呼唤广开学路、多育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则是自学考试继承发展中国考试文化、建立新的考试文化格局的又一原因。
再从国际教育发展情况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民主思潮的推进,民主运动的发展,民主化成为现代教育最本质的特征。作为教育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趋势已成潮流,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必须予以回应。而教育大众化、社会化发展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解决教育的平等和效率问题,最终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况且,平等与效率是一个与人类成长相伴的深刻的社会问题。平等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价值观念之一,而追求效率也是人类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是,平等与效率犹如鱼和熊掌,既不可兼得,又不可或缺。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将平等与效率这两种因素此消彼长的冲突,看成是整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张力。他主张,在生产领域里,应以效率为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社会财富;而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多,则又是达到教育机会平等的分配的前提。而在生产领域之外,也就是在再分配领域里,则应将平等原则贯彻进去,通过政府的功能去消除不均[4](P5)。教育的平等与效率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广为关注的问题,既力求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又必须讲求效率,如何在平等和效率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是人类的一种永恒追求。自学考试的创立和发展,也正是对平等与效率问题进行探索的延续。
二、考试文化自身发展的接力扩展
中国考试文化作为依附主体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既具人类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又兼具继承性、兼容性、选择性和导向性。这些特性使中国考试文化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持能力,并在自我保持中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接力扩展。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首先,中国考试文化具有的人类性、民族性内容,是其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传承的重要原因。纵观数千年来考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是观念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考试观念文化是社会价值观体系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它代表的是时代和社会的前进力量,能与时代的进步发展十分契合甚至超前,故为后世所注重和继承。正如台湾方永蒸先生指出的那样:“推究考试制度之所以能保持此悠久历史者:盖缘自由竞争,则无由行私……;且足以泯除贫富阶级之限制,使平民得以参加政治,实得民主政治之真谛。”[5](P4)这说明中国考试文化的人类性和民族性内容(如公平选拔、竞争择优的理念等),即使在经济机制发生变化后,较之宗教、法律等其他观念文化更能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力量得以保存和发展,同时还具有旺盛的再生力和能动的适应力,能在环境变化后,通过与新的社会形态的价值体系相融合,进而在传延中得到认同,在认同、转化中革新,在革新中适应和发展。自学考试对中国考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核心正是对中国考试文化中“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试观念文化和作为其反映的制度文化的继承,应该说,这是传统考试文化的人类性、民族性内容在现时代发展的具体体现。
其次,由于中国考试文化是附随中国传统主文化而演进的,它既为主文化地位的确立和传播效力,也借助主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而传承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小农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庭宗法社会和封建专制政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韧性,适应性很强;同时,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因循的惯力很大。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考试文化既强化了它所依附的主文化的上述特性,同时也借助这种力量得以自我保持。
第三,作为体现考试观念文化的中国考试制度文化,它具有适应社会变革的自我革新机制,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风云中不断顺应形势,革故鼎新,所以“几千年来,我国的考试制度,一直是瓜瓞绵绵,根深叶茂”[6](P3)。中国考试文化的自我保持和革新发展,必须以考试制度的存在与延展为前提。文化的发展或变异是一个不断累积或曰积淀的过程,由于考试在中国的历史最为悠久,中国考试文化的累积至为深厚,而这种累积本身就有利于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一个社会在某个时期所有文化累积的总量谓之文化基础。凡文化基础成熟的时候,发明有着不得不产生的趋势。”[7](P9-10)中国人依靠自己丰厚的考试文化累积,成功地实现了中国考试文化的自我保持和自我革新的统一,赢得了绵延不断的生命机制,应对着一个又一个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挑战,创造出高峰迭起的发展序列。
历史经验证明,任何政权的确立稳固和社会发展,都需要建立完备的人才育、选、用体制,为凝聚民心创设相应的环境和条件。这使得一种考试制度废止,必有新的考试制度代行其职能;而新的考试制度的建立,又必然在继承旧有考试制度的基础上革新,并随着时代科技、教育发展而不断健全完善。中国考试文化就是在这种不断的继承、选择、调适中得到保持、革新和发展。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P129)这说明任何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对传统和外来文化的继承和借鉴,而有意识地积极吸纳本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将有利于新时代教育与考试的改革与发展。
三、民族恋考心理的惯性影响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无论是社会心理层次,还是社会意识形态层次,对考试都有一种既恨又爱、难以割舍的情结。尤其是“官为本位,读书做官”的价值取向,对中国人的社会考试心理和考试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考试制度诞生在中国,延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又曾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社会大众把前途目标定在仕途经济的羊肠小道,使知识价值和教育价值集合为“读书做官”一元,而考试正是联系“读书”和“做官”的中介。因此,“考试本是选择人才的,却使全社会都动员了起来”[9]。科举考试在中国1300年间大约选出了10万名进士,“为了选出这些人,几乎整个中国社会都动员起来了,而这种历久不衰的动员也就造就了无数中国文人的独特命运和广大社会民众的独特心态,成为中华民族在群体人格上的一种内在烙印,绝不是我们一挥手就能驱散掉的。”在中国社会大众心理中,考试对政府来说是选官和教育分流的工具,对个人来说则是改变人生道路的途径,若选拔人才的考试被废止,不仅社会人才结构会因此失去后继之源,整个社会心理系统也要失衡。“文革”中高考被废,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诸多问题,即是明证。而恢复后的高考又只是一座“独木桥”,难以承受社会和个人需求的重压,处于此种景况,自学考试的出现和受到欢迎就成为必然。中国考试文化的长期发展,使中国社会民众心理中产生了一种“恋考心理”,人们痛恨科举考试禁锢人的心智、牢笼英雄的负向功能,也反对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但同时又认为,只有考试才是公平的,参加考试是改变人生道路尤其是贫寒家庭子弟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英才教育,鼓励各种社会地位的人去学习并在其职业生涯中力求上进。”因为整个社会“承认一个人的才能主要依据他在国家考试中的成绩,而不是根据家庭出身给他带来的权势和财富”[9](P235)。所以整个中国社会历来对考试的改革与发展给予特别关注。与其说这种现象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对考试的注重,毋宁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心理对考试“执着追求”的体现。
民族恋考心理的惯性作用带来的深层制约,充斥在整个社会之中,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并透过思想观念这个中介环节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即使在文化心理结构中比社会心理高一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态中也得到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考试的观念文化十分发达,而且考试思想观念正是文化心理结构影响自学考试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中介。中国人的考试观念文化已在人们的头脑中呈现为某种“先验”架构模式,制约、规范着人们对有关考试具体事物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恋考的倾向和举动,并外化在考试物质和制度文化之中。这种深层力量使人们深受其约束却又不易自知。这是中国考试文化能够长期进行自我保持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现代科技发展的强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考试中的广泛运用,为自学考试继承和发展中国考试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并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正是有了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考试才被赋予新的使命,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考试的体系才更为完善,方法、手段才更为科学。
首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为自学考试的推行与发展起到了奠基和开源的作用。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技之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化,加速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物质条件,使人们有一定的财力、物力投入自学,书籍被大量印制、发行,学习工具以各种声、光、电产品逐步取代单一的纸、笔,交通工具的快捷使参加考试更为方便,等等,这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自学积极性,使自学成为一种更为普遍、自觉的社会现象。不仅如此,由于科技发展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缩短了人们的工作时间,同时增加了他们的闲暇时间,因此,人们便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用于自学,为自学者参加自学考试提供了时间保障。所以说,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自学考试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自学文化传统,为自学考试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拓宽了生源渠道。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了自学考试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为扩大自学考试规模创设了条件。例如,教育的发展,校舍的扩建,为自学考试提供了足够的场地。又如,印刷业的革新,使手工排印试卷成为历史,试卷大批印刷更为快捷。特别是光电扫描和计算机技术在考试管理中的应用,使考试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为自学考试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中国考试物质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对自学考试实践的理论指导,增强了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力。由于科技发展使考试信息的转播速度加快,自学考试能够快捷地获得社会需求及反馈信息,并在专业设置、社会助学、考试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及时反映社会对人才育、选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试科学理论探讨在中国的广泛开展,考试科学理论的长足发展,为自学考试正确结合社会需要发展自身、按照自考规律科学实践,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促进了自学考试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自学考试制度,无论是在考试观念文化、考试制度文化等层面上对中国考试文化的继承,还是在考试观念、制度、实物文化层面上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都是因为现时代政治、经济、教育发展需求所驱动,现代科技发展的强基,民族恋考心理的惯性影响,考试文化自身发展的接力扩张。同时,自学考试对中国考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考试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并昭示我们,考试具有永恒性和时代性,任何考试的发展,都必须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国家、社会和个人不同主体的实际需求,将考试发展与民族主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上进行考试制度创新,并主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改善考试的运行条件和机制。唯有如此,才能使其功能与社会需求相符,其运行与社会的整体运行协调一致,真正建立起与中国主文化水乳交溶的考试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