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论文_凌坤1,张旭1,胡楠2,徐春玲2,黄玥2

安全技术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论文_凌坤1,张旭1,胡楠2,徐春玲2,黄玥2

(1国网滁州市城郊供电公司 安徽滁州 239000;2国网滁州市供电公司 安徽滁州 239000)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社会一系列生产活动带来了高层次发展的契机。电力系统是一系列社会生产活动的根本支撑,信息化技术的融入,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与稳定性。而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海量的互联网交互信息,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极其容易衍生安全隐患,最大问题即是信息安全问题与系统运行问题。因而,必须不断审视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及其运行效益现状,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措施,确保且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继而实现为社会生产活动、群众日常生生活提高更高效益输出的辅助功能,对于技术层面来说,这是应然,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这是必然。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安全问题;安全防护;实际应用

一、信息化安全技术的简单解析

信息化安全技术的发展,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构建了可靠的基石。因此,前提必须是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性高的电力系统信息化运行体系,不断的改善与优化逐步建立起电力系统的运行体系,以规范化、一体化的方式促进全面发展[1]。若电力系统信息的传输模式未达到运行体系的标准化,则相应的造成信息闭塞问题,信息孤岛现对于电力系统这一需要信息即时性传播的活动来说,无疑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因此在构建电力运行系统的信息化技术过程中,应敢于创新、敢于试错,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将其内化融合而进行二次拓展创新,结合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发展情况,建设相应的运行制度。其中,进行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切忌避免侧重于消化其优秀的管理经验,重点当是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实际产出效果,以及普遍发生的信息集成问题。综合来说,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必须重点关注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下放层面,以切实防止虽外化体系健全、但内涵技术空有其表的问题。

二、安全技术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一)异常问题的入侵检测

为有效弥补防火墙技术的自身运行缺陷性问题,电力信息化技术采用入侵检测系统是最基本的方式。其中IDS的主要功能是动态检测与即时性处理防护入侵的病毒,此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化功能,对网络中侵入的病毒或攻击活动进行到动态性的检测与一级处理,而同时启动预警装置,由技术人员进行实际处理。例如,数据传输中检测到异常情况,对此进行全过程的监控,进行相应的阻隔,再同步实时传输到终端由技术人员处理。但相对同样存在一定缺陷,这些缺陷的直接影响是异常问题的误报或漏报,而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因此,病毒的检测与判断系统即尤为重要。

(二)安全技术对结构的优化

根据不同功能,主要将电力信息安全系统分为公共网络与专用网络。公共网络,即面向所有人的开放型网络,包括电力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与外部运营人员,公共网络主要功能是便民服务、资源共享、回馈社会;而专用网络,则只针对电力企业内部人员开放的网络,具有明显的排外性,即外部人员无法使用。如此网络设置模式,旨在保护信息安全,防治信息的泄漏而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问题。专用网络,主要由调度信息网与电力信息网联合组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确保有效隔离专用网络与公共网络,需结合安全设备方可开展,则是将整个信息安全系统细化为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电力信息管理、自动办公区、实时控制区、非控制生产区、生产管理区以及综合性的管理信息区,即三系四安。通过安全技术的融入,可有效保证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

(三)漏洞检测与判断

病毒侵入方式的多元化,对此应进行病毒侵入模式与病毒种类的判断分析功能的优化,即漏洞扫描技术,确保精准性与防护及时性[2]。安全扫描分析模块,主要是全方位、动态的检测系统运行中潜在性的安全风险问题、评估与预警系统的安全状态。漏洞扫描技术的工作机理是,应用模拟攻击手段全面性的、逐级的检测整个服务器、各子级工作站、数据库,同时,技术供应安全性的分析及检测,是整个电力系统的修复活动的基本支撑。而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以及本节漏洞扫描技术是三位一体的联合运用,则是整个电力系统供应的安全技术的核心保障。

(五)数据容灾备份技术

首先是容灾层次。容灾层次主要分为数据级与实际应用级。数据级,主要功能是拷贝全部数据,操作综合成本较低。而其缺陷在于,开展容灾备份活动时只能实现数据的恢复,无法同开展其他操作,且此活动的完成效率较慢;而应用级,首先是缩短数据恢复时间,实现了数据与业务的同步双重恢复[3]。但其同样存在缺陷,即操作过程较为复杂,综合成本较高。

其次是复制技术。电力信息数据容灾备份技术的运行核心要点在于数据的复制,常用复制技术的运行模式是定点与连续复制。定点复制在电力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可实现信息的实时监督,旨在防止系统运行产生故障而导致中断信息传输活动。若是因为操作人员的失误而导致破坏了系统的正常运行,即可使用定点复制方式会恢复之前的数据,而此方式的缺陷在于,所备份的数据可能存在不全面的问题;连续复制,即是数据运行过程中,开展持续性的复制,可有效避免因系统的紧急故障而产生设备备份数据不及时、不完整的问题。

结语

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细分之下大致主要包括六个层次:第一,行动之初是可参考的依据,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系统运行体系,从宏观整体上掌控建设规模,再下放各细点项目;第二,将运行体系与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类比分析,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与切实性与挖掘可拓展性;第三,提高信息网络的实际应用效能,基础是提升其安全系数以及增强其功能性输出;第四,构建信息交流与共享的一体化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讨论与分析处理;第五,实际运行过程中,再深度优化电力行业信息化的系统组织结构,不断完善、整合各项信息资源;第六,再予以信息数据的优化调整,确保信息传输渠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此,必须严格遵循电力事业的相关建设活动的依据标准,建设、优化、促进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确保电力事业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且提高电力企业的电力供应活动的安全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魏鹏.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建设中的应用浅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07):38.

[2]刘钦.安全技术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23):192-193.

[3]王锋.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建设中应用浅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7(01):160-161.

论文作者:凌坤1,张旭1,胡楠2,徐春玲2,黄玥2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1

标签:;  ;  ;  ;  ;  ;  ;  ;  

安全技术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论文_凌坤1,张旭1,胡楠2,徐春玲2,黄玥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