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执政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06)05-0016-04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实现其目标可资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与有利条件的总和。政党执政的实践证明,没有不依赖执政资源而生存的政党,也没有不为政党所利用的执政资源。执政资源也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加强执政资源建设,事关党和党的事业的生存与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既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产物,也是党发展建设的指导。研究党的执政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植入执政资源建设,才能使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协调、永续发展。
一、从“以人为本”出发树立正确的执政资源意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从人的需求与发展出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资源既是人民的现实利益也是长远利益之所在。推进执政资源建设,首先要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执政资源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意识以及由此延伸的忧患意识和成本意识。
(一)树立执政资源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意识
执政资源一般意义上是伴随着执政而产生的,执政本身是权力的运用,它必须依靠权力才能够完成。从根本上说,树立执政资源意识必须从源头上考虑“权力来自于谁”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切权力的主体和最终来源,是权力的所有者。中国共产党受人民的委托执掌政权,是权力的运用者而不是所有者。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漫长而曲折的斗争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在革命斗争时期代表并领导人民夺取了政权,在革命胜利后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的各项权力。人民群众的信任给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支持,也是人民群众的税赋支撑了政权的运行。人民是权力主人的属性决定由党执政带来的执政资源同样属于人民所有。按照“权力来自于谁就服务于谁”的公共权力的运作规则,要求党在执政过程中确立执政资源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围绕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指向使用、积累和开发执政资源。
(二)增强执政资源的忧患意识
即人民是权力的主人决定了权力运作的法则,即权力可以经人民授出,也可以由人民收回。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厚而坚实的历史资源特别是群众资源,即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它来源于共产党的历史和人民群众对现实政绩的认可、拥护和支持。这种资源越丰厚,党的执政地位越巩固。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党掌握了运用政权的资格,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但同时面临着滥用权力、被权力腐蚀的危险。一方面在党的领导下,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使为数相当的群体不满情绪时有出现。事实上,各种复杂的因素正造成党的群众认同资源的流失。譬如,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过去对政党执政认同的人群已经自然更替;党推出的公共产品即政策、措施等不能完全符合或适应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机制和政策的时效性,又不可避免产生折旧现象以及出现的政党政绩困局等不尽如人意的种种问题等,减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群众认同资源,一直是关乎古今中外政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资源。如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样,党的执政资源也不是万古长青的。可以设想当政党的执政资源尽失之时,毫无疑问也就是人民收回党执掌的政权之日。对此,执政党需要有强烈的执政资源忧患意识。
(三)强化执政资源的成本意识
强化成本意识,不单纯是经济学的范畴。从党建学考虑,由于作为代表人民运作政权的政党执政所付出的成本是人民的税赋,所以成本问题实际反映的是党与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问题。很显然,如果政党的执政成本支出小于执政收益,政权就很稳定巩固;如果政党的执政成本超过了执政收益,执政成本过高,轻则降低执政绩效,重则威胁执政权威与地位。比如执政的政治成本过高,从根源上说,就是执政党不能或者没有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致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信心动摇,发展到极致可能站到党的对立面。如果经济成本过高,纳税人没有从中得到相应的实惠,甚至出现了执政机构的工作人员侵吞国家财产等贪污腐败现象,也会由此引起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不满而威胁党的执政。从总体上讲,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非常丰厚,但并不意味着党的执政资源是无限的,可以不计成本地随意使用,否则执政资源的巨大浪费,不仅带来执政效率降低,久而久之会动摇党的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科学执政。科学执政在一定意义就要求低成本、高效益,即执政党为维持执政地位和政权运行,为推行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应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去获取最优化的执政效益。
二、立足实际全面协调有效地使用执政资源
一般说,发展是否健康的衡量标准之一是看各要素之间能否全面协调,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内容。党的执政资源建设不是某个专项建设,而是综合性的系统建设,作为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各个要素资源是否科学配置、是否有效使用,将极大地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决定着党的执政效率,也是判断党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
(一)全面规划执政资源
有效使用执政资源的前提是对执政资源做出战略规划,即执政党从执政的全局出发,从总体上对执政资源的使用进行筹划和决策、调节与控制。全面规划可以使执政资源有序使用,保障资源的总量平衡,避免入不敷出,导致执政破产;全面规划也可以用来杜绝那些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现象,防止为了眼前的需要而突击使用某些执政资源,由此造成继续使用执政资源的障碍。首先是规划的长期性。执政资源作为一项建设就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这就要求在整个执政过程中对党的执政资源作出正确认识和判断,如党执政所依赖的资源是什么?存量状况:哪些丰厚、哪些短缺?流量状况:即对当前社会的需求以及发展的需求量做到胸中有数。在这一前提下,根据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的要求设置与之相匹配的长期使用、积累和开发执政资源的规划。其次是战略规划的重点性。党要长期执政、执好政,巩固执政地位,依赖全部的执政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重点的平均使用,党应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确定哪些时候,何种条件下,某种资源要重点投入、重点使用,某种资源应储备。总之,执政资源的使用是有重点的,不能平均使用。三是战略规划的辩证性。执政资源的使用要考虑到执政资源重点的确定是发展的、不是停滞的,是全面的、不是片面的,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而且由于各种执政资源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可以相互让渡的桥梁。
(二)优化配置执政资源
优化配置执政资源的着力点在于配置。执政资源作为一个系统,表现为一种联动性和整体性。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要挖掘单种资源的效能,更要在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发挥整体效能,力求实现1+1大于2的能量。党要实现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从空间的角度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要对执政资源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因材施用、物尽其用,有限有保、有先有后、有增有减,实现执政资源的最佳组合。其二,从时间的角度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鉴于执政资源的有限性、部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力求实现执政资源代内和代际使用的统一协调。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需要更加重视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以执政为民和民主法治为基础配置政治资源,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配置社会资源,不断提高优化配置执政资源的能力,从而提高执政效益、巩固执政地位。
(三)推动执政资源能量的转化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决定了执政资源彼此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为什么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执政党把经济搞上去了,但执政地位却失去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执政党对执政资源转化的能力较弱,其执政的经济资源丰厚的同时政治和文化资源流失过多。反之,一些政党也创造了加大政治和文化资源投入,带来经济资源丰收的奇迹。促进执政资源的转化要科学地实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党执政的经济、政治、文化、组织等资源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并可以相互转化的。对某种执政资源的加大力度并不是顾此失彼。那种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或者只盯着经济增长,忽略政治、文化资源的巨大付出的做法都不利于促进资源的整体发展和相互间的有效转化。促进执政资源的转化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资源转化的能力。一是要掌握促进资源转化的条件。重要的条件是要夯实资源的基础,经济资源是前提,政治资源是保障,组织资源是依托,思想文化资源是动力,各种资源对于执政党来说缺一不可,必须整体推进。二是要有审时度势的本领,善于抓机遇,既要抓住有利时机乘胜而上发挥资源最大作用,更要善于促成不利条件向有利方向的转化。“非典”突发事件,暴露出我们的很多问题。一方面党采取强有力措施调动一切可投入的资源,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另一方面因势利导,努力将坏事向好的方向导引。从消息封锁到信息透明,从被动应对到加快预警系统、监控系统、疫情报告体系、社区防控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等,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毫无疑问这种转化带来的群众基础资源是实在的,既有现实的意义,更有深远的意义。执政资源的转化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执政能力越强,转化效率越高,执政资源积累越丰厚,党执政的资源体系就更加坚实。
三、着眼长远积累开发执政资源
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前的发展,而且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所致,也是人们追求理想的使然。执政资源建设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远工程,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握好节源和开流、立足自我和借鉴他人的关系。
(一)要把节流和开源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总体上有着丰富的执政资源,但各种资源的存储和发展不是等量齐观的,因此积累和开发执政资源需要优先贯彻节流的思想。节流首先意味着堵塞水池的泄漏,这样,纵然流入的水量不大,也能稳定地增加水池的蓄水量。“堵塞”既需要思想上真正建立拦洪坝,也要从体制机制上设立“高压线”,坚决杜绝“败家子”行为,无论是富有资源还是稀缺资源,都要自觉地从执政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去衡量取舍,努力降低执政资源的投入与耗费。节流还要求在对执政资源的配置使用上严格按规划办事,防止长官意志。应当说,执政资源系统内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转换的,某一方面执政资源的浪费,不仅使其本身存储减弱,也会带动其他执政资源耗费的提高。节流还需要用创新的手段尽量延长执政资源的使用期。这两年开展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等活动,运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增加民众的支持率,不失为一种延长历史资源使用期的好示范。再有,如何使潜在资源转为现实资源,也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即是说,囿于客观或者主观的原因,有些在一定条件下暂时不适合我们的东西,如果换一个思路,或者从长远的角度看,可能会成为我们有效的资源。从近年我们以政党关系的改善推进海峡两岸关系的接触中应当获得一些有益启示。
节流只是解决延续使用资源之标,开源才能解决永久使用资源之本。执政资源的开源既要解决源头不枯竭,也要解决源水保活力的问题。保证源头活水,就要跳出原有使用执政资源的思维框架,拓宽视野,开辟资源凭借的崭新领域。譬如,中国共产党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下执政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是党执政的强大资源,它在党执政资源构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始终注重开发群众基础资源。党在充分肯定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党的群众主体资源的同时,指出必须把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始终团结在党的周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这不失为一个应时而进开发群众资源的实例。总之,要尽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利为有益,扩大党的执政资源。保证执政资源的源水活力,需要在全党创造一种氛围,搭建一种平台,使生长还不成熟的资源有尝试和伸展的空间。对于没有把握的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试行,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就应全力扶持,促其健康成长。
(二)要把立足自我和借鉴他人结合起来
积累、开发执政资源才能保持其源远流长,但无论是积累还是开发,首先要立足自我。与国外许多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点。立足于自我可以使我们树立充分的信心,中国共产党传承了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之发扬光大,进一步书写出中国共产党崭新的历史篇章。同时立足自我可以奠定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基础框架。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党的执政资源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性质,与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和党的执政使命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其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党的执政资源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因此要围绕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积累开发扩大执政资源,最终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奠定基础。其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性质和宗旨决定党的执政资源最根本植根于人民之中,以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使用标准,也是积聚发展党的执政资源的标准。其三,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是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紧密相关。党的执政资源的范围有宪法和法律的限制,执政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共产党执政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任意扩大党手中的权力。其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与加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紧密相关。执政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对执政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和适时更新的能力。因此,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资源的显著特点和活力所在。其五,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与党肩负的执政使命紧密相关。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最根本的是以完成执政使命来使用和积累执政资源。
党立足于自我积累,扩展执政的资源,同时需要积极吸收其他政党的经验。借鉴其他政党的经验,是因为政党有其共性的一面,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政党之间不可能孤立发展,而是相互影响的。政党活动经验的相互借鉴,正像社会运作机制的相互借鉴一样,是政党本身发展的一种趋势。何况长久以来我们党走的是一条其他一些政党没有走过的道路。其他一些政党是在相对成熟的民主政治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产生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运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使用执政资源的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这其中当然不乏有其特定的阶级内容和目的,但有些东西反映的是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多种文化的交叉和碰撞,更易激发活力。科学地吸收其他政党的有益做法无疑是我们党积累开发执政资源的一个广阔的视角,可以使我们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由封闭走向开放。当然,开放不是搞简单嫁接,开放也不是易地栽培,开放更不是完全否定自我。开放是为了开阔视野,补充自身的资源,最终使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既要学习、借鉴,又不能照抄照搬。立足于自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应当始终是我们党推进执政资源建设工程的方向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