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鸭主要疫病的防治对策_传染病论文

春季鸭主要疫病的防治对策_传染病论文

春季鸭主要疫病的防控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疫病论文,防控论文,春季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禽流感

水禽曾被认为只是禽流感病毒的贮存宿主,可以感染、排毒,不会发病。但随着禽流感病毒的不断变异,其致病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本对禽流感病毒具有较强抵抗力的鸭也已经能够感染发病。

总体而言,无论蛋鸭还是肉鸭均可发病;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育雏育成期鸭感染禽流感病毒后,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排绿色或白色稀粪,多数情况有曲颈歪头、站立不稳、左右摇摆等神经症状。有的病鸭有呼吸道症状,眼睛潮红、流泪,鼻孔有分泌物。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日龄较大者死亡率一般在10%~60%。产蛋期种鸭或蛋鸭,由于其本身对禽流感病毒有一定抵抗力,再加上目前较为普遍的疫苗免疫,即使发病,死亡率也较低,一般在10%以下,但更多的情况是造成产蛋率下降,感染后数天内产蛋率最多可由90%以上迅速下降至10%以内,一般下降30%~60%。鸭群表现一定程度的采食下降,部分鸭排绿色或白色稀粪。

通过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发现,目前鸭源禽流感病毒变异程度远低于鸡源病毒,病毒的基因型与目前广泛使用的疫苗株RE-6较为接近,因此使用该疫苗免疫鸭群可以产生较好的保护效果(但也需密切注意鸡源流感病毒感染鸭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疫苗的免疫只能刺激机体产生被动保护,并不能完全阻止病毒感染(尤其在抗体水平降低的情况下),因此对于鸭场禽流感的防控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好人员、车辆、饮水、饲料等的控制,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尽一切手段将病毒阻止在养殖场以外。

2.坦布苏病毒感染

该病的病原——坦布苏病毒最早分离自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蚊虫体内,但没有人畜的发病报道。2010年4月开始,我国养鸭地区先后出现了种鸭或蛋鸭产蛋率迅速大幅下降的疫情,波及范围较大,当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后经科研人员诊断确定病原为坦布苏病毒。

该病毒在种鸭和蛋鸭上主要造成产蛋下降,首先表现采食量减少20%~50%,病鸭排墨绿色稀粪,体温升高,随后产蛋率迅速下降,在一周时间内可由90%以上下降至10%~20%,甚至绝产,产蛋率大约需要1~2个月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如饲养管理水平较好,没有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蛋鸭和种鸭发病后一般死亡率较低。育雏育成期鸭也可感染该病毒,发病日龄集中在1月龄左右,发病初期也表现采食下降,排绿色粪便,后期会出现瘫痪、翻个等神经症状,死淘率一般在10%~30%,严重者可达50%以上。

目前,该病在山东地区多发于10月份至来年3月份。这段时间经常出现大风、大雾及寒流降温等天气情况,剧烈的天气变化容易使鸭群遭受应激而发病。因此在这个季节,应加强鸭群的防寒保暖工作,养殖管理者要多关注天气预报,在天气变化之前及时采取措施。该病毒可通过蚊虫传播,因此,在蚊虫较多的夏秋季节,应注意鸭场的防蚊灭蚊工作,清理场内的污水杂草区域以防蚊虫滋生。

迄今,针对该病尚无特异性防治方法,一旦发病,除加强饲养管理以外,可适当使用抗生素和营养药物,以防止继发感染,提高机体抵抗力。

3.鸭病毒性肠炎(鸭瘟)

本病是由鸭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自然情况下通过消化道传播。病鸭表现精神委顿,食欲减少,腹泻,排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呼吸困难且叫声粗粝,眼睛和鼻孔周围有浆液样分泌物,部分病鸭表现头颈部肿大。该病病程一般较短,平均2~5天,快的发病1~2天即行死亡,慢的能拖延到一周左右。在免疫不够确实的鸭场,发病后死亡率可达50%以上。剖检的典型变化是食道粘膜出现条索状溃疡斑,有的被灰黄色假膜覆盖,整个肠道表现急性卡他性炎症。

本病是养鸭业的传统疫病,流行特征表现为高度散发。但近两年来成年鸭和雏鸭发病均有增多趋势,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连续多年疫情发生较少,养殖者忽视了对本病的防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某些生物制品公司对疫苗质量控制不够严格,致使疫苗的免疫效力下降。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鸭瘟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产品出现,合理使用这两种疫苗,应该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防疫效果。

4.鸭病毒性肝炎

该病发生于1月龄以内的雏鸭,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在商品肉鸭养殖中尤为常见。

雏鸭发病时表现精神委顿,不愿走动。随后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且两脚痉挛,呈角弓反张姿态,通常病鸭会在出现神经症状后数小时内死亡。鸭群会在感染后2~4天内出现大批死亡,1周龄以内雏鸭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2~4周龄雏鸭死亡率也能达到50%左右。

本病病原为鸭甲肝病毒(过去曾被称为Ⅰ型鸭肝炎病毒),该病毒按血清型(或基因型)又可分为经典型、韩国型和台湾型三种。目前在生产中造成危害的主要是经典型和韩国型病毒,根据病毒分离鉴定情况来看,经典型毒株约占20%~30%,韩国型毒株约占70%~80%。此前有星状病毒造成鸭肝炎的报道,但现在看来缺乏直接证据,但生产中确实存在很多鸭甲肝病毒和星状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

生产中一般用精制卵黄抗体对该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但经常出现效果不佳,多次使用多次发病的情况。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养殖环境差,病毒普遍存在污染严重;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生物制品企业的产品不能兼顾对经典型毒株和韩国型毒株的保护,质量控制不够严格。

现在已有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问世,但仅针对经典毒株,对韩国型毒株保护力可能不够。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养殖者仍旧主要依靠卵黄抗体对本病进行防治,使用前请选择正规公司的产品,以尽可能保证防治效果。

5.细菌性疾病

由于我国整体养殖环境较差,养殖者管理水平不足,细菌性疾病仍然是养鸭业面临的重要难题。虽然细菌性疾病可以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但由于药物的大量盲目使用,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由此造成的药物残留和细菌污染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危害。

目前威胁养鸭业的主要细菌性疾病包括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鸭霍乱和葡萄球菌病等。造成细菌性疾病多发的共同原因是鸭舍内卫生状况较差,粪便、污物等得不到及时清理,空气、饮水、饲料中细菌含量长期超标,鸭群在这种条件下生活极易被致病菌感染导致发病。

大多数致病菌都是机会性病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导致机体发病,如大肠杆菌一般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引起发病,葡萄球菌大多通过皮肤伤口侵入机体。如果养殖者能够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方面多下工夫,着力改善养殖环境,则能够大幅降低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几率。

由于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非常常见,一旦发病后,养殖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科学选择药物,最好能通过药物敏感试验使用针对性强的药物,避免盲目用药造成事倍功半。

对于以上鸭病的防控,不可将疫苗免疫和药物使用作为主要手段。最根本的还是要严格执行和完善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首先要做好平时的卫生防疫工作,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其次合理进行鸭群的预防接种;第三要注意人员物流管理,杜绝病原进入鸭群,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定期对抗体和病原进行监测。一旦发生严重疫情,要认真执行隔离、封锁和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联系电话:0531-82595310

标签:;  ;  

春季鸭主要疫病的防治对策_传染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