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论文_刘婷婷,巩燕子

阜南县人民医院 236300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肢体康复训练的8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肌力测试等级。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满意度结果分别为69.77%和95.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后肌肉测试指标为Ⅲ级、Ⅳ级及V级,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偏瘫经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后,康复效果显着,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肌肉力量,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效果

脑梗塞又称脑梗死和缺血性中风,是指由脑供血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可分为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和脑血栓,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突发性脑病。本病突发性疾病,致残率高,虽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一般患者通过及时抢救,生存率可以大大提高,但抢救后患者容易出现语言障碍、肢体瘫痪、歪口腔等症状,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恐惧、抑郁和焦虑。因此,恢复瘫痪肢体的肌肉力量非常重要的,笔者收集了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6例脑梗死并有肢体偏瘫患者,给予肢体康复训练,效果显着。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收治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86例实行肢体康复训练的脑梗塞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最小年龄为55岁、最大年龄为73岁,中位数年龄(57.1±3.3)岁,中位数发病至住院时间(3.6±1.8)日;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最小年龄为55岁、最大年龄为72岁,中位数年龄(56.5±3.8)岁,中位数发病至住院时间(3.9±1.7)日。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此次实验内容,并签署实验同意书。

以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肢体康复训练的8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它们分为两组,每组43例。 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73岁,中位年龄57.1±3.3岁,发病至住院时间中位数为3.6±1.8天。在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72岁,中位年龄(56.5±3.8)岁,从发病到住院的中位时间为(3.9±1.7)天。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被诊断为脑梗塞,并在抢救后出现偏瘫。

排除标准:两组患者均无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即:

1.2.1经常翻身体位 

翻身时,最好选择侧卧位翻身,每隔1h翻身一次,按时翻身,不要暴力拉扯瘫痪上肢,避免四肢压迫。在每个翻身时,注意保护患侧关节功能的位置,即肩关节外展50°,内旋50°,屈弯50°。

1.2.2被动运动 

对于无意识障碍患者,可以实施被动运动护理。按摩患者头部,拇指揉捏患者上肢5次,再用手指在患者腱部位弹指法2次,然后活动患者各个关节,按摩力度和时间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而定,每次按摩最好控制在30分钟内,刚开始每天按摩1次,然后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到每天3次。由责任护士评估按摩护理效果,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护理,通过分发宣传册、示范引导等方法让患者家属也参与在护理之中。

1.2.3患肢训练 

在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责任护士可以指导患者从卧、坐、直、站、走分阶段进行训练。逐步进行,而不是匆忙,并视患者康复的实际,制定下一步康复训练计划。

1.2.4患者主动运动 

为了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从入院的第三天开始,指导患者对瘫痪的肢体进行“假想运动”,然后进行助力运动。可以从手指开始,慢慢逐渐增加肌肉力,当水平达到Ⅱ时,引导患者做健肢协助患肢的运动,如翻身或移动身体。 当力量等级Ⅲ时,指导协助患者离开病床,下床运动。先从站立开始,从几秒钟逐渐增加时间,同时进行手握健身球运动,恢复手指功能。

1.2.5坐位训练 

当患者肌力达到Ⅱ级时,通过健肢协助患者进行坐位训练,步骤如下:初次护士先抬起床头,帮助病人从床上坐起来,然后逐渐改为下床坐在轮椅上。训练时间从5 min为始点,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逐渐增加到每天30-600min。

1.2.6站立训练 

患者肌力测验达到Ⅲ级时,可进行站立训练。首先,患者应在旁人的搀扶下进行站立训练,以防跌倒,站立时间以患者耐受情况而定,先从1min开始逐渐增加时间,直至15min左右,搀扶者应逐渐减少其支撑力。同时鼓励患者自己从轮椅中借助支撑物站立,直至最后可以徒手站立。

1.2.7步行训练 

当患者肌肉测验达到Ⅲ时,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步行训练关键为要让护士搀扶病人的患侧。在行走时,护士内侧腿协助拖带患者患侧下肢向前行进。特别应注意是,患者的中心应向健侧偏移,时刻注意防止患者跌倒。

1.3判定标准

对于两组患者,我们自己制作护理问卷征寻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肌力评分作为参考,评价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提高肌力状况,不能感觉到肌肉收缩为O级,没明显运动可触及肌肉收缩为Ⅰ级,不能克服肢体重量运动并平面上空载运动为Ⅱ,克服肢体自身重量运动为Ⅲ级,受到一定阻力与健侧肢体相近且自行运动为V级。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从护理满意度指标来看, 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69.77%及95.35%,两者相比差异明显,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肌力测验等级对比

从肌力测验指标来看,对照组护理干预后Ⅲ级、Ⅳ级及Ⅴ级指标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明显,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经过临床实践表明,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与疗效。然而,大多数患者注重常规药物治疗而忽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这使得护理人员进行康复训练时患者依从性差。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前,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介绍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其对康复的影响。此外,应合理安排时间,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康复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如果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如面色苍白、身体出汗过多,应立即停止,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脉搏和血压变化,以防止患者跌倒。本研究显示,实施肢体康复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5.35%)明显高于观察组(69.77%),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 <0.05)。从力量测试指标来看,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后Ⅲ、Ⅳ和V水平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的康复训练,有显着疗效。它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肌肉力量,而且能促进了患者的提前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会鸽. 探讨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措施[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09):151+153.

[2]张晓娟.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及效果探究[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6):242.

[3]胡海霞.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护理及实施意义研究[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3):151-152.

[4]孙梅. 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探讨[J]. 当代医学,2017,23(04):146-147.

论文作者:刘婷婷,巩燕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  ;  ;  ;  ;  ;  ;  ;  

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论文_刘婷婷,巩燕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