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在特殊教育中的适用策略——从学校视角切入论文_熊铁俊

家校合作在特殊教育中的适用策略——从学校视角切入论文_熊铁俊

(成都龙泉特殊教育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我国当前特殊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应用上还有待优化与细化。从学校角度来说,从源头养成家校合作意识,为家长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才有助于家庭、学校教育合力的形成。

关键词:家校合作;特殊教育;学校角度;合作意识;参与教育

“家校合作”,是我国对西方国家“学校、家庭和社区形成伙伴关系(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教育理念的本土化表达。“伙伴关系”强调的是“共同目标、共同责任和共同行动”。[1]因此,“家校合作”中“合作”的涵义并非仅指家庭与学校为学生教育进行简单分工,而后各司其职独立行动的简单合作模式,其实质追求应是以关爱学生为核心,家长参与与学生有关的教育活动,与学校协作共同担负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构建起学生成长的交叠影响框架[2]。

家校合作是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殊教育中,由于被教育对象的身理或心理特殊性,家校合作更是尤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4年发布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就指出:“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是家长和专业教育人员的共同任务。学校和家庭在儿童的教育中是相互依存的关系。”[3]

西方发达国家与地区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且科学的合作理论模型与稳定专业的合作模式,我国部分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也开始将家长作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资源,以积极促进教育合作的开放态度邀请家长参与特教工作。本文拟结合特殊教育学校落实实践家校合作的现状,从学校角度对家校合作在特教中的应用策略提出建议,以期推动家校共育模式的优化,为特殊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特殊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实意义及现状

(一)现实意义

特殊教育模式从早期的以专家专业教育为主,到家长与学校通过分工各担其责,再到如今的家庭与学校形成共享合作、交叉协同的关系,这样的模式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在特殊教育中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有如下积极意义:

一方面,特殊学生家长通过与学校互动交流,在学校专业化的引导下,能树立积极心态,获得信心,进而利于为特殊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同时,学校普及的专业知识也能帮助家长把握特殊学生情绪,掌握简单训练方法,使家长在家也能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操作。

另一方面,学校以开放心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也利于教育反馈机制的形成,学校在家庭的配合下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改进对特殊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同时,也有助于学校与家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定位上的统一,避免形成学生“在家一个样在学校一个样”的矛盾境地。

综上,家校合作能保障特殊学生顺利成长,缓解学生家庭压力,提高学校教育效率与成效,是一种实现多赢的教育模式。

(二)应用现状分析

家长对待孩子接受教育的态度以及家长对学校职能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开展与效果[4]。具笔者观察,特殊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大致分为三种:

其一,放弃型。即家长因孩子的身理心理缺陷而产生消极情绪,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或索性将孩子扔给年迈老人外出务工多年不归。这种情况下,家长将提供各类福利的学校视为缓解家庭压力的公益组织,本着只管温饱不论教育的态度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将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其二,溺爱型。即家长出于补偿及同情心理对特殊孩子给予过度溺爱,顺从孩子一切要求,放纵孩子那些本可以在学校得到规范的错误习惯。此类家长固执己见,不配合也不接受学校的教育方式。

其三,重视型。此类家长往往不仅注意孩子的生活问题,还尤为关注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希望能通过积极参与学校更专业化的训练教学,尽可能促进孩子心理或身理的康复。

上述前两类过度极端的家长因缺乏对孩子的期待值,往往只配合学校行政相关工作,在教育方面与学校配合度很低;而第三类家长虽具有热情与积极性,又常常因缺乏专业知识或参与渠道,导致家校合作实效也并不理想。基于以上,有必要对特殊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的应用策略做进一步可操作性优化与细化,实现全方位保障特殊孩子顺利健康成长的根本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关于家校合作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思考

(一)加强家校合作意识

参照积极倡导落实“伙伴关系”的美国特殊教育,其“合作、开放、积极争取”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为特殊学生家长参与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良性环境。而很多中国家长尤其是特殊学生的家长却有这样一个原生观念: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即认为孩子的教育应是学校担负的责任。这一思想直接导致了家校之间的沟通具有单向性与被动性。因此,学校应该加深家长对特殊教育意义的认识,使家长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同时加大对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倡导,让家长看到合作必要性,产生合作意识,从而更好地协助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

(二)邀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

邀请家长参与教育活动是家庭与学校互动的过程,也是家校合作的核心内容,其形式多样,利于增加家长教育参与度。

(1)参加IEP[5]的制定与执行

由于特殊学生相比普通学生个体差异性更大,特殊教育更注重个别化教学,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家长作为对学生基本情况最为了解的人,理应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包括参与评估鉴定,参加IEP的制定和修改,以及辅助执行IEP。

(2)实行部分家长陪读制度

对部分低年段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实行家长陪读制度,家长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环境的前提下可以全程参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个训课,家长在配合老师协助学生完成康复动作的同时也能学会简单的康复训练操作,同时也能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辛苦,有助于家长与老师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3)参加其他活动

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办的文娱活动,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例如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学习开展的运动会、艺术节等,为家校互动和亲子沟通创设活动氛围和平台,[6]调动家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学校还应该建立评课反馈机制,给家长提供更多实质参与教学的途径。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与相关专业的机构或者公益组织合作开展活动,在家校合作中引入社区的介入,形成更全面的“家庭、学校、社区伙伴关系”,更利于特殊学生的社会融入。

(三)加强交流沟通

学校与家长沟通交流主要目的在于两方面,一是通过反馈学生情况给予家长信心,争取家长支持;二是通过与家长交换学生情况与教育理念,共同制定最有利于学生教育的方案。笔者提出以下交流方式以供参考:

(1)家访送教活动

学校应定期安排老师开展家访活动,及时告知家长孩子阶段性评估现状,并和家长交换意见。家访老师在对家长表示充分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通过耐心解释与鼓励引导,给予家长信心。相比普通孩子,老师到家访问会让很多特殊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被关爱,也能让家长感受到支持的力量,进而能更好配合学校做好教育。曾经有一个学生的妈妈因孩子有自闭症一直心理负担很重,对老师的态度也很冷漠。但在我们长期主动与家长互动沟通下,该学生的妈妈变得很热情,愿意融入到老师与其他家长之间,也积极主动参加学校活动。

(2)家长培训

特教学校的学生因年龄跨度大,对家长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为让家长能更好配合学校教育,应区分参与对象对家长进行简单地专业培训,向家长提供如何在家帮助学生的理论及方法。首先,可以全校集中对所有家长开展通识知识培训,必要时可以邀请专家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科学护理等做专业性的理论讲解,引导家长摆正心态,合理预期。其次,在班级开展分学段的培训。例如对低学段的特殊学生家长的培训重点应在指导家长培养学生习惯养成和康复训练上;对中高年段能力较好的特殊学生的家长则侧重于指导他们培训学生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最后,学校还可以积极为家长提供一些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信息。

参考文献

[1]吴重涵.从国际视野重新审视家校合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行动手册》中文版序[J].教育学术月刊.2013(01).

[2]来自爱普斯坦(Joyce L.Epstein)的“交叠影响域理论”。

[3]《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1994年西班牙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

[4]李晓英.浅谈培智学校的家校合作[J].现代特殊教育.2015.2.

IEP(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个别化教育计划.

[5]王开琳.特殊教育中家校互动的作用与策略.教育探索.2013(1)

[6]顾泳芬,贺荟中.美国特殊儿童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研究及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8年(4).

[7]程硕,安文军,王和平.特殊儿童家长在特殊教育中的角色困境及对策研究.现代特殊教育.2017(9).

作者简介:熊铁俊(1970.09-),女,四川省成都人,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论文作者:熊铁俊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  ;  ;  ;  ;  ;  ;  ;  

家校合作在特殊教育中的适用策略——从学校视角切入论文_熊铁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