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侧面重视程度在工作满意感测量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作论文,侧面论文,测量论文,重视论文,程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工作侧面重视程度对工作侧面满意感具有重要的调整作用,这一调整功能是通过隐含于觉察到的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即“目前工作所提供的数量”与员工“想要的数量”之差)中来实现的。工作侧面重视程度对工作侧面满意感与整体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不具备调整功能。觉察到的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是工作满意感的强效预测指标。
关键词 工作侧面重视程度 工作侧面满意感 总体工作满意感
1.前言
50年代以来,工作满意感(Job Sastisfaction )的研究成为工业和组织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工作满意感的测量又是工作满意感研究的重点。由于缺少一种公认的工作满意感概念,研究者往往从自己的工作满意感测量工具出发,认为“工作满意感就是工作满意感量表所测到的那个东西”(Locke,E.A.1976 )。 减法理论(SubstractingTheory)和乘法理论(Multipling theory )是两种主要的工作满意感测量理论。
减法理论和乘法理论主要的分歧点在于工作侧面重视程度FI在满意感测量中的作用问题。减法理论不承认工作侧面重视程度FI的作用,把工作满意感简单地看成是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即个体想要的侧面数量与目前工作所提供的侧面数量之差)。 乘法理论则强调 FI ( Facet Importance)的作用, 把工作满意感看成是由个体觉察到的目前工作所提供的某一侧面数量与该侧面在个体价值参照系统中的地位二者共同决定的。此外,与减法理论不同的是,乘法理论对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未作考虑。
1976年,Locke,E.A.提出了一个整合减法理论和乘法理论的满意感测量公式,即满意感是“个体想要的侧面数量”与“工作所提供的侧面数量”二者之差和个体对该侧面的重视程度二者之积:
FS=(VC-P)×VI
根据这个公式,工作满意感是由以下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一是个体觉察到的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PD (Perceived Have -WantDescrepancy),二是个体对不同工作侧面的主观重视程度FI。 对某个工作侧面的满意感是那个侧面的PD与FI的积函数。在理论上提出FI重要性的同时,Locke,E.A.又认为,在测量实际中,用FI来对PD 进行加权并无必要。因为每一满意感反应都必然同时包含了双重价值判断:差别(PD)判断和重要性判断(FI )判断。 满意感的精确估计同时反映了PD和FI。这样,FI已经隐含在PD和FS之中,PD不需要用FI来加权即可以表示FS(从这一点上来看,Locke,E.A.是在支持减法理论),FD 直接相加即可得到OS。
围绕上述满意感测量理论,西方学者对FI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论却并不一致。在肯定FI作用的研究方面,Youngberg , Hedberg&.Baxer 1962年发现,使用FI×FS 进行测量要比单独的满意感测量评价效果好,但这个研究未能够提供一个可信的外在效标。Froehlich &.Wolins运用因素分析手段,发现低满意度、高重视程度的工作侧面能够最好地描述总体工作满意感。Butler等人在1983年也发现,FS与PD之间的相关高FI的被试要比低FI的被试来得显著。Schaffer用FI对FS进行加权来获得OS,结果发现,FS与OS之间的相关随着FI的升高而升高。此类支持FI作用的研究还有Locke,E.A..Fitzpatrick & White(1983)、 Mastekassa(1984)等。在否定FI作用的研究方面,Decker(1955)发现用在5点量表上得到的FI 分数来进行加权并不能手提高加权后的满意度总分与直接的OS测量之间的相关。Robert B.Ewen(1967)用8 点量表测量工作侧面重视程度,并且与侧面满意度分数相乘积,得出一个“FI×FS”分数,结果发现其与OS相关并不比不加权的FS与OS之间的相关来得高。John P.Wanous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用FI来对FS进行加权并不比不加权的OS分数来得好,甚至更糟。此类研究还有Blood(1971 )、Mikes &.Hulin(1968)、Quim & Managione (1973 )、 McCormikIlgen(1985)、Muchinsky(1987)等。
考虑到FI 研究的上述现状, 作者拟综合减法理论、 乘法理论及Locke,E.A.的综合论,对FI的作用进行一番系统的考察。 依照减法理论,工作侧面满意程度FS决定于一种心理比较过程,即员工觉察到的工作环境所提供的侧面数量与他(她)想要的数量之差(PD)。觉察到的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PD是这一心理比较过程的直接结果,应该是FS最强有力的预测指标。据此,我们提出假设一:
觉察到的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PD是工作侧面满意感FS的强效预测指数。
根据乘法理论,FI对FS与OS之间的关系具有调整功能,经过FI加权后的FS分数将能够更好地预测OS。据此,我们提出假设二:
FS与OS之间的关系将因FI而异。
根据Locke,E.A.的观点,FI确实对PD起着调整作用, 但在测量实际中由于每一PD判断必然同时包含了FI判断,因此,用FI对PD进行加权以求得FS就成为不必要。据此,我们提出假设三:
就某一给定的PD而言,对某一侧面重视程度(FI)高的被试将比重视程度低的被试呈现更加强烈的情感反应(更加满意或者更加不满意)。
2.方法
2.1 被试
熊猫集团(98人)、南京第二机床厂(52人)、电子工业部898 厂(23人)的175名在岗职工参加了本次研究。 这三家企业都是部委属的全民所有制国家大型生产企业,在我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取样上考虑了年龄、性别及不同工作岗位等方面的差别(平均年龄37岁,标准差为8岁;平均工龄17年,标准差为8年;平均月工资531.6元, 标准差为142.3元;其中男性89人女性84人)。
2.2 工具
运用纸笔测验、团体作业的方法,在取得厂方同意后在工作时间里对全体被试进行以下四套量表的测验,时间为30分钟。
2.2.1 总体工作满意感量表(OS量表)
该量表的9个项目全部选自台湾黄天中(黄天中,1976 年)编制的OS量表。此量表是一个LIKET五点式问卷, 已在华人社区中运用过并且获得了较高的信度、效度。本研究选取该量表全部18个项目中分值最高的9个项目,其中5个项目为正向题,4个项目为反向题。 每一个题目都是有关工作的一些陈述,要求被试对照自己的实际感受在一个从“极同意”、“同意”、“无意见”到“不同意”、“极不同意”的五点量表上表明自己对工作的态度。试测表明,本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88)与效标关联效度(.86)(本量表第5题为效标题, 即“总的来说,我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
2.2.2 工作侧面满意感量表(FS量表)
本研究根据Locke,E.A.对工作维度的划分,参照Minnesota工作满意感量表,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了15个工作侧面。就每一个工作侧面,要求被试在从“非常满意”、“满意”、“不能确定”到“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的五点量表上作出反应。 通过对熊猫集团90人的试测工作,运用因素分析技术选取在同一因素上负荷最大的侧面,剔除其他侧面得出8个工作侧面,即领导的能力、 上下班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工作量、交朋友的机会、工作在社会上的声誉、工作中的自主权、工资水平、生产安全。
E.J.McCormick和Daniel R.Ilgen(1985)认为,很少有必要利用多于10个维度来评估满意感程度。本研究分析的结果得出8 个相互独立的工作侧面,与E.J.McCormick和Daniel R.Ilgen的结论相一致。以上工作侧面符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一般的理论框架(Locke, E.A.1976)。间隔1个月,8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从.78到.92。
2.2.3 工作侧面重视程度量表(FI量表)
就以上8个工作侧面, 请被试分别评定它们对自己个人的重要性程度,并在从“极其重要”、“重要”、“不能确定”到“不重要”、“极不重要”五点量表上作出反应。通过试测,运用同样的因素分析技术得出的结论与FS量表的分析结果相一致,支持8 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侧面的存在。间隔1个月,8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从.88到.95。
2.2.4 觉察到的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量表(PD量表)
对每一个工作侧面,请被试比较“目前工作所提供的数量”与“我想要的数量”,并在从“多得多”、“多一点”、“相一致”到“少一点”、“少得多”五点量表上做出选择。
通过试测,运用同样的因素分析技术得出的结论与FS量表和FI量表的分析结果相一致,支持8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侧面的存在。间隔1个月,8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从.88到.95。为了数据处理的方便, 在统计时对PD量表分进行了线性转换。
2.3 数据统计
运用FOXBASE+/2.1、LOTUS1—2—3/2.0、SPSS/PC+/3.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检验三个假设, 我们将采用Arnold &. Evans(1979)和Cohens(1983)、Zedeok(1971)等人提出的方法,对8 个工作侧面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3.结果
3.1 量表质量分析
正式施测的结果分析表明,OS量表的克侬巴赫信度系数为.87, 这表明在所有分数变异中,真分数变异占87%,项目具有高度同质性。分半信度为.88,间隔25天,重测信度.94。以第五项(一般满意度项目)为效标,得效标关联效度为.80。通过对量表项目间相关矩阵的考验, OS量表的项目相关系数绝大多数在.40到.67之间,量表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相关分析发现FS、FI、PD三量表内部各项目的相关系数很小,所有84个相关系数中,只有1个超过.40。这表明各量表内部项目间不存在同质性问题。对FS、FI、PD分别进行因素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 为进入标准,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作方差极大正交旋转。结果均未发现任何一个可以包含2个以上侧面的因素结构。可见,8个工作侧面具有较高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别作为8个不同的独立量表参与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FS、FI、PD量表的描述统计量(平均数M、标准差SD):
表1 FS、FI、PD量表的描述统计量表
FS
FIPD
工作侧面
M
SD
M SD
M SD
领导能力 3.46 .854.25 .62.66.65
路途时间 2.831.333.62 .94.89.60
工作量3.29 .843.64 .79.45.59
交友机会 2.93 .933.83 .81
1.02.51
工作声誉 3.07 .973.72 .95.90.61
自主权3.11 .873.97 .73.87.62
工资水平 2.311.004.29 .66
1.23.57
生产安全 3.73 .804.34 .60.79.63
N=175
3.2.2 回归分析结果
表2 FS=PD+FI+PD×FI回归多元测定系数增加量△R[2]表
N=175 * a<.05 * * a<.01
假设1表明,PD是FS的强效预测指数。回归分析的结果支持假设1,全部8个工作侧面中的7个在PD上多元测定系数增加量△R[2]显著(非线性检验结果显示,当用PD来预测FS时,工作量、工作声誉、自主权、工资四个侧面的数据显示出非线性。对这四个侧面, 回归方程变为FS =PD+PD[2]+FI+FD×FI+PD[2]×FI)。假设3表明,FI将对PD与FS 之间的关系作出调整,高FI的被试将比低FI的被试呈现更加强烈的情感反应。回归分析的结构支持假设3,全部8个工作侧面中的6个在PD 上多元测定系数增加量△R[2]显著。(非线性检验结果显示,当用FS来预测OS时,领导的能力、生产安全、路途时间三个侧面的数据显示出非线性。对这三个侧面,回归方程变为OS=FS+FS[2]+FI+FS×FI+FS[2]×FI)
对PD×FI显著的6个工作侧面而言,PD和FI 交互作用显著意味着回归线的陡峭程度将因FI值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示这种交互的影响,以PD为横轴,以FS为纵轴,分别画出高重视程度组(FI量表值在平均数以上一个标准差)和低重视程度组(FI量表值在平均数以下一个标准差)被试FS对PD的回归线。限于篇幅,这里仅以“工作安全”侧面的回归图举例。
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 PD
图1 “工作安全”侧面的回归图
上图表明,对“工作安全”重视程度高的被试其回归直线的斜率比重视程度低的被试要来得大,高低FI组的两条回归其陡峭程度不同。其他五个侧面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表3 OS=FS+FI+FS×FI回归多元测定系数增加量△R[2]表
N=175 * a<.05 * * a<.01
假设2表明,FS与OS之间的关系将受到FI的调整, 但是回归分析的结果未能支持这一假设,所有侧面的FS×FI交互作用多元测定系数增加量△R[2]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非线性检验结果显示, 当用FS 来预测OS时,领导的能力、生产安全、路途时间三个侧面的数据显示出非线性。对这三个侧面,回归方程变为OS=FS+FS[2]+FI+FS×FI+FS[2]×FI)。FS与GS之间的相关不论FI高低都一样的显著。
5.分析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简单地认为FI在工作满意度测量中起作用或者不起作用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在这一点上,减法理论与乘法理论都有所偏颇。获得本研究支持的假设三表明,在FS测量中, 绝大多数侧面(8个侧面中的6个)PD×FI的交互作用显著,FI对FS 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假设二没有获得本研究的支持,在FS与GS的关系中,FI没有调整功能。这一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5.1 FI对FS具有调整作用
FI影响给定PD 可能产生的满意感或不满意感的相对幅度。 在一个PD随机分布中,高FI的被试将比低FI组的被试产生更加广阔的满意感变化。对高FI的被试而言,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PD与侧面满意感FS的关系可以预计是很高的,满意度分数将覆盖从“满意”到“不满意”的所有维度。也就是说,高FI的工人的工作满意感可以是“极满意”、“满意”、“不能确定”、“不满意”、“极不满意”中的任何一个。而对低FI的员工来说,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PD与侧面满意感FI之间的相关将较弱,不管他们感受到的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如何,他们将只在一个有限的情感领域内作出反应。满意感在“极不满意”到“极满意”的中间点(“不能确定”)附近,这就是所谓的情感中性反应。根据Locke, E.A.的观点, 工人们不可能对一个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工作侧面作出过分强烈(极端满意或者极端不满意)的情感反应。因此,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PD与侧面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在该组被试中将是弱的。这从我们画出的回归图中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出来。以前的一些肯定FI作用的研究发现FS 与OS 之间的相关随着FI 的升高而升高(如 Butter,1983 Fitzp-atrick & White,1983 Mastekassa,1984 Blood,1971), 正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5.2 FI对FS起着调整作用的原因
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知情、统一体,没有单纯的认知过程,也没有单纯的情感过程。FI对FS具有调整作用在于它影响PD这一认知比较过程,并隐含在这一认知比较过程之中。Locke.E.A.认为,“目前工作提供的数量”与“想要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以需要为基础的价值实现程度的判断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知过程,即在“目前工作提供的数量”与“想要的数量”之间作出理性的认知比较;二是情感过程,根据个人现有的价值参照系统,对被比较的特定工作侧面(其背后是个人的需要)赋以一定的重要性程度,使前一相对较为客观的认知比较过程载上情感负荷。实际上,这两个过程是同一心理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同时发生,相互渗透。员工在进行PD比较的同时也对FI作了判断;或者反过来说,员工在对某一侧面作出FI判断的同时也对PD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是较大的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PD必然反应了员工对该侧面具有相对较高的重视程度,也只有受高度重视的工作侧面才会引发较大的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PD。认知过程反应了情感过程,情感过程影响着认知过程。
5.3 FI对GS与FS之间的关系不具备调整作用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当用FS来预测GS时,全部8 个工作侧面的FS×FI交互作用皆不显著,FS与GS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因FI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同以往否定FI作用的研究相一致。在否定FI作用的这一类研究中,整体工作满意度OS,或者与OS有关的有关变量如辞职等,是用FI与FS变量的某种结合来预测的(Blood,1971 Mikes & Hulin , 1968 Quim & Managione,1973 Mccormik Ilgen,1985 Muchigks , 1987 Quimn and Margione,1973)。FI的作用一般是通过对FS 的加权来实现,把每一个被试的FI与FS分相乘(即乘法理论的做法),得到调节后的FS分。结果显示,这种加权后的分数对整体工作满意感的预测作用并不比未加权的高。
5.4 FI对GS与FS之间的关系不具备调整作用的原因
FI 确实是决定满意感的一个因素, 但是它的作用已经隐含在各个FS之中,也就是说,各个FS已经是经过FI隐含加权过的分数。在用FS预测OS时,再用FI对FS进行加权就犯了两次加权的错误,从而成为不必要。这就是为什么假设二得不到支持,FI对OS没有调整作用的原因。
5.4 PD是FS的强效预测指数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全部8个工作侧面中的7个在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PD上具有显著的多元测定系数增加量,PD可以直接用作测量FS的手段。这似乎是支持了减法理论,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巧合,或者说只是一种数学公式上的支持。减法理论虽然就其数学形式来说在测量实践中具有应用价值(并已得到本研究支持),但其缺乏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对工作侧面重视程度FI的重视不够。减法理论只把工作满意感看成是需要实现程度的指标,把人看成是象动物一样单纯追求需要满足的生物体,没有能够在理论上对工作侧面重视程度这一价值层面对需要实现程度的影响作出解释,从而也就失去了必备的逻辑效度。但减法理论发展起来的工作满意感测量公式(工作侧面满意感FS=VC -P,总体工作满意感OS=Σ(VC-P))与一般理论结构相吻合, 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5.5 乘法理论和减法理论的偏颇
本研究从逻辑上对乘法理论作出支持, 即发现工作侧面重视程度FI确实对工作侧面满意感FS具有重要的调整功能。但是逻辑上的证明不等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本研究同时证实了减法理论的PD公式是FS的强效预测指标,FI对FS与OS之间的关系不起调整作用。这实际上又从数学形式上否定了以弗洛姆的“效价”公式为代表的乘法理论。可见,有必要构建一种完整的工作满意感测量理论,将减法理论的数学形式与乘法理论的逻辑形式结合起来,在肯定FI作用的同时,采用简单的PD公式来测量FS,GS是FS在数学形式上的简单相加。本研究的结果实质上也表明,减法理论与乘法理论具有实质上的相融性,二者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Locke,E.A.提出的理论实际上就是这种结合的一种尝试, 但是他并没有对自己提出的模型进行过系统的论述和系统的实证研究。
5.6 本研究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来说,本研究提示了FI在工作满意感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及它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有利于澄清目前工作满意感测量理论中对FI作用认识的混乱状况。即工作侧面重视程度影响员工的工作侧面满意程度,但这种影响是隐含在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和侧面满意感之中的。当员工表明自己对某一工作侧面有多满意(不满意)时,他也同时表达了自己对该侧面的重视程度。工作侧面重视程度对总体工作满意感的影响是通过隐含于工作侧面满意感之中来实现的。因此,从测量实践上来看,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PD(“目前有多少”和“想要多少”之间的差)可以直接用来测量工作侧面满意感FS,各个工作侧面满意感FS的简单相加ΣPD是测量总体工作满意感OS的有效工具。任何对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PD或工作侧面满意感FS进行加权来测量工作侧面满意感FS或整体工作满意感OS的做法都是多余的、不必要的。
5.6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由取样导致的结论可推广性问题。本研究的被试样本全部选自国有大型企业。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在组织结构、经营理念等方面的特殊性,本研究的结论是否可以推广到目前正在蓬勃兴起的非全民所有制的三资、民营企业,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其次是个别工作侧面不符合理论预期。 “交友机会”和“工作中的自主权”二工作侧面的PD ×FI交互作用不显著,与作者的理论假设明显相反。但是作者又找不出一个可以说明这种背逆的理论。其他侧面是否也会存在类似问题?这些都有待作深入的研究。
6.结论
本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工作侧面重视程度对工作侧面满意感具有调整作用,工作侧面重视程度对工作侧面满意感与总体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不具备调整功能。工作侧面实现程度差是工作侧面满意感的强效预测指标,其代数和就是总体工作满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