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性格的同一性_同一性论文

语言与性格的同一性_同一性论文

语言和文字的同一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问题论文,语言论文,文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和文字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是语言文字研究工作者长时期以来主要的课题之一。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在其长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得到发展的。语言始终是先于文字而发展的。文字的出现,较之于语言要晚得很多。至今仍有很多民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人类是通过语言和文字交流信息和积累经验的,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将个人的智慧和经验积累起来,成为社会的智慧和经验。如果没有语言和文字,则将永远停留在动物阶段,而不可能有现代人的文明。语言和文字都是“约定俗成”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交流的工具,它首先必须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任何人都不允许各行其事,否则的话,语言和文字均将失去其通用的功能。这就是语言和文字本身的同一性原则。同一性原则表现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地区和范围内,大家必须使用同一的语言和同一的文字。只有使用同一的语言和文字,大家才有可能利用这种语言和文字来相互交流,彼此之间才有可能相互理解。

然而,任何客观事物之间的绝对同一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文字也不可能例外。语言和文字的同一性仅仅是一个原则。实际上,任何一种语言文字,在同一性原则的基础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时代性的差异,也表现为地区性的差异。就汉语和汉字而言,由于其时代的非常长远,以及其使用地区的非常辽阔,其时代性的差异和地区性的差异就显得特别突出。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种差异性的存在,而否定其作为基础的同一性原则。

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商代文字和以青铜器铭文为代表的西周文字,即使在相同的时段内也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文字更形成了地区间的差异。异体字的大量存在,既是文字不够成熟的体现,也是文字不够规范性的体现。即使在秦汉时期,在大力进行书同文的努力之后,根据出土的秦汉简牍看来,异体字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即使是在今天,文字形体不规范现象,仍然未完全消除。文字的规范化问题,是一个长时期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尽管如此,文字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差异性的存在,并不能影响其同一性的主流。汉字自商代以来,一直起到记录语言使人们得以充分交流信息的功能和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语言文字也将不断地发展变化。旧的差异现象消失了,新的差异现象还会不断滋生。只要我们能把握住同一性这一大的方向,语言文字的发展,就会越来越趋于规范化,使其整个体系不断完善。

语言和文字除了其自身各具有其同一性之外,语言和文字之间,也存在同一性的问题。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能够通过文字这一载体,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传之久远的。文字是语言的再现,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语言的发展,必然先于文字的发展,从发展这一角度来说,二者是不能完全同步的。但是,从文字用以记录语言这一功能的角度来说,当利用文字以记录语言的时候,文字又须是与语言完全同步的。也就是说,既可以使语言转换成相应文字,同时又能使文字转换成相应的语言,二者之间必须是完全同一的,不能有任何的差异。早期的表意文字尚做不到这一点,因此,表意文字尚不能完善地记录语言,不能称之为成熟的文字,我们称之为非严格意义的文字。文字只有发展到表音阶段,才趋于成熟,才能做到在记录语言的时候与语言完全同步,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的文字。

由于文字是语言的载体,使语言得以再现,因此,我们就有了可能通过古代留存下来的文字记载以了解当时的语言。语言包括语音、词素、语法诸种要素。由于汉字形体的构成只能表音节而不能表音素,加之汉语语音在时代上和地域上的差异,就使得我们在通过有关的文字以了解其所代表的语言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隋唐以来,由于资料比较完备,条件比较充分,研究中古的汉语语音,尚不存在太大的困难。问题在于研究秦汉及其以前的上古汉语语音问题。当时尚无反切,加之资料不够完备,研究起来,困难重重。学者们为了探索上古汉语语音体系,首先需要确定一些原则。其主要的原则之一就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同一性原则。同一文字形体必然代表同一语音,这是不可否定的原则。否定了这个基本原则,整个文字体系将趋于崩溃。文字所代表的语音必须是相对固定的。当然,时代的变迁可以使这些文字所代表的语音发生变化,加上“音随义转”,也会造成字音上的差异。然而这些变化和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在同一性原则下的变化和差异,是属于“万变不离其宗”的性质。根据语言文字的同一性原则,学者们一致认为,汉语的韵部体系必然是同谐声必同部,同协音必同部,相通假必同部。声类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论证前题。只有依照这个前题,才有可能分析、归纳和论证那些纷纭零散的资料,形在一个完整的体系。迄今为止,学者所整理出来的上古汉语语音体系,由于仅仅局限于春秋战国秦汉之间的有关资料,其上限不超过春秋战国,因此,所谓“上古”的概念,是有局限的,并不包括商周在内。有的学者提出了同字异读的问题,这就在实际上否定了语言和文字的同一性原则。这些学者认为,商周古文字中存在着同字异读的现象,其依据是,这些同一的文字形体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读音。其主要的根据是这些商周的同一古文字形体,由于其所表示的概念不同,后来在形体上亦有所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文字形体,在已知的上古音素中是不能相通的。

这种论断似乎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同形异读或一字两读在实质上否定了所谓上古汉语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否定了古代汉字是同形必同音这一基本的同一性原则,那么,上古汉语音系就根本无法成立。古代汉字通常是一字多义的。随着汉语语言的不断丰富的发展,为了区分词义,汉字在形体上也随之产生分化,这是出于汉字本身发展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即是读音上的差异。这种区分和差异显然是较为后起的事情。然则,用已被自我否定的前提作为立论的主要依据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其次,语言文字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今音有别于中古音,中古音有别于战国秦汉音。由此不能否认,战国秦汉的上古音,亦当有别于商周古音。虽然商周古音我们现在还知之甚少,但根据现有的资料,这种差异现象是存在的。在我们尚未掌握商周古音音系的情况,根据战国秦汉古音音系来判断商周古音的是非,是不适宜的。何况在商周时代是同形的字在后来已不是同形,而是异形了。如“月”和“夕”,“立”和“位”等等。用后世已经变化的形体和变异的读音,来推断其本初必然是同形异读。我们认为,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根据文字的同源分化现象,可以以此为线索,探求我们所未能掌握的商周古音音系。最低限度,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某种变化和差异。过早地得出商周古音必然等同于战国秦汉古音的结论,似乎有欠斟酌。

上文已经指出,文字的异读现象是存在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任何声、韵、调方面的变化,都可以称之为异读。但是就每一固定的文字形体而言,不管其读音发生什么变化,始终都与原有的读音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语言文字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汉语语言文字系统尤其是如此。汉语语言存在着众多的地区方音体系,汉字也存在着差异很大的各种书体。但是,不管这些方言和书体之间的差异如何巨大,彼此之间的联系仍然是十分密切的,其整体的同一性是始终维持不变的。同一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一和差异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没有差异,也就没有同一。语言是通过语音间的差异而形成体系的,文字是通过不同的形体结构而形成体系的,语言文字又必须是建立在大家形成共识的基础之上的,是大家都能掌握和理解的,各自自行其是是绝对不能容许的。与此同时,语言和文字也都是在不断变化和统一的循环过程中演进的,我们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同一性,其原因就在于通过语言和文字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异现象,寻绎其共同点,从而认识和了解古代的语言和文字。就大多数的情况而言,经过演化了的汉语语言文字,与其原有的状态之间,终能保持一定的联系,其演化的轨迹是能够加以掌握的。我们在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指导语言文字的今后发展方向,使我们的语言和文字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就是我们所以要特别强调语言和文字同一性的目的。

标签:;  ;  ;  

语言与性格的同一性_同一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