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村遇到的新问题——对全国固定观察点武家庄村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村论文,新问题论文,家庄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已逐步向小康和富裕迈进。但是在实现小康和走向富裕的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经受着市场和自然的两大风险,粮食产量徘徊不稳,收入增长幅度迟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农民消费水平降低。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笔者对全国固定观察点太谷县武家庄村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存在的问题
武家庄村是1994年被晋中地区命名的小康村,现有78户,268 个农业人口,171个劳动力,609亩耕地,农民主要依靠种地为生,属中西部地区典型的纯农业村。面对近年来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引深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新形势,该村农民竭尽全力,紧跟步伐,生产、生活水平虽有很大提高,但受自然和市场的影响,往往顾此失彼,显得无所适从,特别是1998年自然灾害不断,农副产品价格下跌,粮食减产,农民经济收入下滑,可以说是当头一棒,使农民更感到晕头转向。具体表现在:
(一)农民收入大幅下降
199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27元,比1997年的2852元下降35.9%,下降幅度超过了从1984年调查以来任何一年的增长幅度。从家庭全年纯收入构成情况来分析(见表1):
表1 武家庄村平均每户家庭全年纯收入构成表 单位:元
年
调查
家庭 其中
份
样本
全年从集体或 占从种植 占从养殖
占
户 纯 集体企业 % 业得到 % 业得到
%
收入得到的收的收入的收入
入
1997 789945 51 0.55728
57.6 114911.6
1998 786582 50 0.72083
31.6 423 6.4
年
调查
家庭 其中
份
样本
全年运输业占
从经商
占 外出劳
占
户 纯 收入 %得到的
%
务所得
%
收入收入 收入
1997 789945 8418.5241 2.4
1108
11.1
1998 786582 3976 77 1.2
1617
24.6
年
调查
家庭其中
份
样本
全年 其它占
户 纯 收入%
收入
1997 789945 827 8.3
1998 786582 193529.4
从表1可以看出,1998年家庭全年纯收入比1997年下降了3363元, 下降33.8%,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种养两业,分别下降了64%和63%。从构成比重情况来看,占收入主导作用的种、养两业收入比重变化虽不大,但与1997年相比都相对下降,分别降低26和5.2个百分点; 运输业收入和经商收入分别下降了2.5和1.2个百分点;外出劳务和其它收入虽比1997年有所上升,但并未占主导作用。
(二)农产品产量降低
武家庄农业生产条件在全县属中上等水平,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农民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尽管如此,1998年全村农产品产量依然出现了下降趋势。
表2 主要农作物产量情况表单位:亩、公斤
项 粮食
其中
目
97年 98年 小麦 玉米 高梁
97年
98年
97年
98年 97年
98年
种植面积 452
459211208119159
30 40
产量179000 106838 92000 74570 62000 6685 14000 13000
亩产 396
233 436
359 52142
467 325
项蔬菜 经济作物
目97年98年 97年98年
种植面积
257 239
108 94
产量 833000 75930078000
45026
亩产
32413177 722 479
从表2可以看出,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97年、1998 年基本保持稳定,但无论是总产还是单产都普遍下降,粮食作物减产幅度最大,减产40%。其中,小麦减产19%,玉米减产89%,高粱减产7%,蔬菜和经济作物减幅也在8.8%和42%。
(三)农民消费水平降低
吃、穿、用、住等日常生活消费,与1997年相比都有所下降。
首先从吃的方面看。食物消费主要反映“吃”的方面的消费水平,从武家庄村的调查分析,用于食品的消费金额,1997年为人均823元, 1998年下降为736元,下降10.6%。主要食物消费量见表3。
表3 武家庄村农户主要食物人均消费情况表 单位:公斤
年份 粮食 蔬菜
植物油 猪肉 牛羊肉 蛋类 水果食糖
97年 220
36.8
13.07.21.16.1
26.11.2
98年 222
37.7
10.15.10.85.5
24.71.0
年份
烟酒(元)营养品(元)
97年
98.3
7.0
98年
83.3
5.8
由表3分析可知,武家庄村农民1997年、1998年的食物消费中, 粮食人均消费与属于低档食物类的蔬菜、食糖等基本持平,而高档食用植物油下降22.3%,猪肉减少29.2%,牛羊肉减少27.3%,蛋类减少9.8%。属于享受型消费的水果、烟酒、营养品等也分别比1997年下降了5.4、15.3和17.1个百分点。
其次,从穿的方面看。根据调查,1998年人均用于“穿”的消费支出126.5元,比1997年的141元降低10.3%。本年购买200 元以上服装的件数比1997年下降16件,仅达18件。
第三,从用的方面看,全村1998年50元以上耐用品购买68件,支出21823元,分别比1997年少购12件,少支8213元。
(四)生产性投入下降
1998年全村农业生产性支出25万元,比1997年的27.5万元下降9.1%。其中,种植业投入16万元,下降17%;养殖业投入9万元,下降2.4%。1998年农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1.6万元,仅占总支出的4.3%,比1997年降低了3个百分点,科技投入下降了12%。
二、原因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分析,导致上述问题的存在特别是农民收入降低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疲软,自然灾害严重
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疲软的影响,从1997年以来, 特别是1998年,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出现了卖难。以生猪年均市场收购价格为例,1996年市场价7.4元/公斤,1997年6.8元/公斤,1998年5.6元/公斤,生猪价格的降低,严重挫伤了该村养猪户的积极性。1998年,该村养猪户每出栏1头生猪,纯利润仅30—40元,价格波动大时, 每出栏1头亏本达150元左右。该村主要蔬菜作物苷兰种植面积120亩, 1997年获得大丰收,亩均效益达2000余元,1998年同样出现了卖难,每公斤仅0.1元,且大量积压未能出售,亩均效益不足300元。
自然灾害严重也是导致该村农户减产减收的重要原因之一。1997年太谷县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1998年更甚于1997年,且病虫害发病率极高,该村玉米矮黄叶病发病率达100%,致使全村159亩玉米亩产仅有42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0万余元。全村小麦减产19%,蔬菜减产8.8%。仅农药开支一项,亩均支出比常年净增3.8元。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武家庄村虽在大农业结构上作出了一定的调整,但结构并未优化,过分依赖种植业,一遇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农民就无法抵御,全村经济即处于崩溃的边缘。从其经济结构分析, 199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7万元,其主导产业种植业占40%,畜牧业占15%,运输业占14%,工业占7%,其它业占24%。1998 年除二产工业收入有所增加外,其它各项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了50%、7%、33%和6%。从种植业内部结构来看,粮食收入占46%,比1997年下降4.3%;蔬菜收入占46%,下降3%;经济作物收入占9.9%,下降7.1%。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粮、蔬菜收入对整个经济收入影响最大,影响人均纯收入降低320元。从畜牧业内部结构看, 主要包括养猪业和养羊业,养猪业收入比1997年减少30%,养羊业收入减少15%,1998年行情一路看好的养鸡业该村并未发展。从运输业内部结构来看,到1998年底,该村运输总动力已达300马力,包括手扶拖拉机24辆、 农用三轮车12辆,常年营运车辆5辆,仅占总数的14%,运输收入12万元,比1997年下降34个百分点。
(三)人口素质低,难以适应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压力
人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比资源还重要。人口素质的构成,决定了农民对市场和自然的适应能力。由武家庄村的情况来看,在分散的个体农户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8%,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2.5%,文盲占7%,人均受教育年限仅有8年。这种构成,促使一些新思想、 新技术难以渗透到农业生产中,农户个体主动引进和接受、推广新技术,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靠天吃饭,与自然搏击的素质还很差。这不仅适应不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而且也适应不了市场的千变万化。如该村蔬菜种植中,大多农户因循守旧,每年一味大面积种植苷兰,而苷兰作为春、秋大路菜,由于反季节日光温室蔬菜的冲击,城乡市民已不再大量储存,食用季节缩短,致使1998年全村苷兰滞销,销售收入锐减。又如全县规模养殖中一路看好的养鸡业,该村在这方面至今还未迈开步。此外,村干部素质低,任职年限长,思想守旧,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按照生产规模积极地引导和组织农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这也是导致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集体经济实力弱,服务功能弱化
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武家庄村集体经济受到了严重削弱,一方面集体收入仅仅依靠“三提五统”中村提留部分,其它无任何来源,年可支配收入仅有2万元,且不能满足集体正常支出的需要; 另一方面,自身底子薄,发展潜力有限,再加上村干部年龄大、素质低,思想上产生了“惰性”,也给集体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从1992年以来,该村集体组织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仅铺设防渗管道1100米,打了2 眼机井。目前,村集体处于“维持型”状态,村干部平时仅承担一些上传下达的任务,如传达上级一些命令,搞一搞计划生育,催收公粮等,缺乏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民搏击市场风浪的能力。在开展科技服务方面,其功能形同虚设,全村所有农技活动全部由农民自己承担,如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的购买、新技术的引进、良种的推广等等。1998年该村玉米几乎绝收,对损失村集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未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的情况下,组织出售了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淘汰的玉米品种农大60,尽管由于大旱、病虫害发生严重,但其品种陈旧、抗病力弱是造成全村玉米几乎绝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对策建议
小康村武家庄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我县、我区甚至我省象这样的村还有不少,如何研究解决好这些问题,进一步促进小康村向富裕村过渡,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通过科技兴农,加快优质、高产、高效农田建设
为了从总体上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增强抗御自然风险能力,要按市场需求科学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两高一优”农田。一要大力加强“两高一优”农田建设,如发展“双千田”、“吨粮田”等,要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技术培训,推广各种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特别是立体种植技术,通过科技兴农,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二要以“两高一优”农田建设为龙头,发展“名、特、优、新、稀”品种的生产,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充分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双提高。
(二)适应市场机制,搞活农产品的加工流通,促进产业结构向深层次方向发展
目前,绝大部分农民是以分散的、不定的形式,出售自产多余的农产品,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容量小、信息窄,如武家庄村养殖户出售的生猪,局限在邻近几个村之内,有的坐地待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深化。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建立起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形式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加工、流通体系,这是农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一是建立农民自己的流通组织,由农民自己去为自己的商品千方百计地寻找市场,又以市场走势指导生产,使农民真正以平等身份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去进行结构大调整。二是通过联系或建立各种形式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单位,以销促产,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努力适应市场的积极性。
(三)提高农民素质,诱导和刺激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广泛需求,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尽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最终载体,农业科技只有被农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实施科技兴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一方面通过对农民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增强他们掌握技术、使用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使农民把追求科技进步作为实现农业经营目标的根本手段、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武家庄村级组织之所以在群众中缺乏威信,其主要原因是对农民要得多、给得少,村级组织没有给农民带来生产、生活上的实惠和利益,这就使农民对基层组织产生了离心力,感到基层组织可有可无,其根子就在这里。而解决对农民取多给少的问题,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的关键,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即以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当地特点,从最易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项目起步,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养则养,宜林则林,……,依靠科技,群策群力,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全方位开拓创收,增加集体收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国家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农民自身服务为补充,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型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