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V着AP”

关于“V着AP”

石兴慧[1]2003年在《关于“V着AP”》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着”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虚词,几十年来,很多学者都对“着”进行过研究,但对于“V着AP”这个格式研究却不多,因此我们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V着AP”这一特殊格式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讨论叁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从否定副词“不”与“V着AP”格式共现的情况探讨了“V着AP”格式的结构关系。我们把表动宾关系的“V着AP”格式叫做W1,把含有这类“V着AP”格式做谓语的句子称为S1,把表主谓关系的“V着AP”格式叫做W2,把含有这类“V着AP”格式作谓语的句子称为S2。这一章我们还考察了“V着AP”格式的结构特点及“V着AP”的句法功能,即其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再次,我们从语义的角度分析了进入“V着AP”格式的动词、形容词的语义特征,由于结构关系的不同,进入“V着AP”格式的动词、形容词语义特点也是有差别的。W1的形容词在语义上呈现出空间性的特点,而W2的形容词在语义上呈现程度性特点,表现为语义上的多指向性。最后我们考察了“V着AP”格式的语用功能,通过对所收集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V着AP”格式在语用上的特点是:“AP”总是新信息,是焦点,而它对句类的选择也是多样性的:可以选择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同时它对语式、语体的选择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主要在句法、语义、语用叁维研究总原则的指导下,从整个含有“V着AP”格式的句子的表达来考察进入此格式的动词,形容词的特点,进而考察“V着AP”的句法特点、语义特征、语用功能。

王媛[2]2010年在《“V着AP”结构的语义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V着AP"结构分为"条件—评述"和"状态—评述"两种语义类型,考察了能够出现在这类结构中的动词,以及其中形容词短语的不同的语义指向,指出这类结构的结构义是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评述。

石兴慧[3]2010年在《浅析“V着AP”格式中动词的语法特点》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对大量的语料事实的考察,简单分析了"V着AP"格式中的动词的句法特点,发现此格式中的动词根据句法结构选择的不同可以分为叁类,根据不同的句法框架每一类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小类。不同的动词类别在句法特征上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石兴慧, 王林, 董敏[4]2006年在《浅析“V着AP”格式中形容词的特点》文中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或看到这样的一些句子:(1)你怎么配有这种福气,旁人听着太玄,不禁怀疑。(王朔《空中小姐》)

张丽萍[5]2010年在《现代汉语“V着(zhe)X/XP”结构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动词后带助词“着”(zhe)的这种动词的情态形式是很特殊的一种形式,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也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种情态形式。随着语法学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个情态形式也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注意。早期的学者都注意到了“着”字的研究,但是本文涉及到的是助词“着(zhe)”字语法化的研究结果,从共时角度的层面综述助词“着(zhe)”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对于现代汉语“V着(zhe)X∕XP”这种结构的研究并结合助词“着(zhe)”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主要是对以下问题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对全面认识此结构及其研究状况提供帮助。1.助词“着(zhe)”进入这个结构具有怎样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我们从现有的众多成果中可以看到进入这个结构的助词“着(zhe)”可以归总为两种语法意义:表示动作持续意义(或进行意义)和表示状态持续意义。2.“V着(zhe)X∕XP”结构进入句子的类型主要有施动句、状态句和进入句子的一种特殊结构。3.“V着(zhe)X∕XP”结构进入句子的句法分析,首先梳理的是“V”的词性,主要有动词、形容词、介词、拟声词和一部分短语等等。其次是这个结构进入句子的叁种类型的句法分析。4.“V着(zhe)X∕XP”结构进入句子的语义分析,对于“V”的语义分析得比较多,但是大多是结合这种结构进入句式的“V”的语义特征。其次是施动句、状态句和一种特殊结构进入句子的句式的语义分析。5.“V着(zhe)X∕XP”结构进入句子的语用分析,主要是这叁种类型在句子中的语用分析,但是在语用分析研究中这部分研究得还是不够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个结构的研究正在进一步的深入,但是对于语用的研究尚且还不足。语用研究将来势必会成为研究这种结构的重点。

赖帆[6]2011年在《时间副词“正”、“在”、“正在”与“着”共现与替换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通过检索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归纳出“着”字结构谓语句的基本句式。我们将“着”字句分为自足“着”字句和不自足“着”字句两种,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出不自足“着”字句的完句成分。本文以“着”字句为单位,讨论时间副词“正”、“在”、“正在”与“着”的共现条件及原因,并对“正”、“在”、“正在”与“着”的共现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共现条件存在异同的原因。本文以“着”字句为单位,讨论时间副词“正”、“在”、“正在”与“着”的替换条件及原因,并对“正”、“在”、“正在”与“着”的替换条件进行比较,分析替换条件存在异同的原因。最后本文对时间副词“正”、“在”、“正在”与“着”的共现与替换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共现与替换条件存在异同的原因。

王春红[7]2011年在《汉语中动句的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语法把语态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但是随着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有一些句子既有主动语态的特征,又有被动语态的特征,从形式上看是主动的,从意义上看又是被动的,学者们把这类句子的语态称为中动语态,而用中动语态表达的句子就叫做中动句或中动结构。中动句在国外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而汉语中动句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也不够充分。汉语学界一般把“NP+V起来/V上去/V着+AP”这种句式称为中动句。多数学者是从形式入手分析中动句的结构,或从生成语法的角度解释中动句生成的动因,而中动句的意义研究则很少有人涉足。我们认为中动句主要由NP、VP(V起来/V上去/V着)、AP叁部分构成,NP是主语,VP和AP是谓语,VP和AP之间是状中关系。能够进入NP+V起来+AP格式的动词主要是二价自主动词,能体现主体感受性的动词更容易进入这种格式。NP+V上去+AP格式中的动词是具有[+附着]语义特征的动词或者感官动词。我们认为NP+V着+AP是NP+V起来+AP的一种替换形式。一般能进入NP+V着+AP格式的动词都可以进入NP+V起来+AP格式。但是NP+V起来+AP格式中的双音节动词不能进入NP+V着+AP格式。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受韵律的影响。中动句中的AP语义指向主要有叁种,一是指向NP,二是指向隐含施事,叁是指向句中动词。当中动句的AP语义指向NP时,VP一般可以删除。当AP语义指向句中隐含施事或动词时,VP一般不可以删除。这是由于当中动句的AP语义指向NP时,AP和NP联系紧密,没有VP的中介也可以表达清楚。而当AP语义指向句中隐含施事时,AP和隐含的施事联系紧密,而隐含的施事要通过VP才能推导出来,因此,VP不可删除。据此,我们把中动句分成两类——可删除型中动句和不可删除型中动句。中动句动词的后附成分有叁个:“—起来”、“—上去”和“—着”。它们的共同意义是“持续义”。“—起来”突出强调“持续义”。但是某些情况下具有“起始义”。而“—上去”具有“趋向并处于某物之上”的含义。“—着”突出强调“持续义”。由于“—上去”的意义比较实在,它一般要求NP为处所性论元。一般也不能和“—起来”、“—着”互换。由于“—起来”和“—着”都突出强调持续义,因此,“—着”和“—起来”经常能互相替换。但是当“—起来”强调“起始义”或起来前面的动词为双音节动词时,一般不能替换成“—着”。

张德岁[8]2011年在《“VP+AP”结构与中动句关系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VP+AP"结构并不是"NP+VP+AP"结构的省略形式,它和中动句同中有异。根据"AP"的语义指向以及"VP语义虚化的程度,可将"VP+Ap"结构细分为叁个小类:"VP+Ap"式典型中动句、"VP+AP"式非典型中动句以及"VP+Ap"式非中动句。"VP+AP"式中动句与"VP+AP"式非中动句的构式义以及句法结构特点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张妍妍[9]2014年在《概念整合理论下的英汉中动构式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动构式是一种非常复杂而又常见的语言现象。传统语法把它解读为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中动构式作为一个独立的语法范畴,对于它的研究从最初集中在印欧语言,逐渐发展到汉语,一直都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已经有很多语言学家界定了中动构式的形成,特点及组成部分,但是大多都是从传统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没有触及中动构式形成的本质。本文力求跳出传统语法的束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构式语法理论和概念整合的理论对英语和汉语中动构式进行新的解读。本文首先回顾英语中动构式和汉语中动构式的研究现状。英语中动构式的研究历史悠久,语言学家们对英语中动构式的界定,形成,特点及动词限制都有所研究,但是唯一能够统一观点的只在特点方面,即英语中动构式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有:非事件性,施事任意性解读,受事责任性,情态性和类指性。而对于其他问题还是处于各执一词阶段。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的理论,利用概念整合理论从英语中动构式的地位,形成机制,特点和动词限制方面入手,对英语中动构式的一些特点重新定义。本文指出英语中动构式是符合NP+VP+AP的句子。它的形成机制从概念整合的角度来看是主动构式与被动构式的整合,而非语法生成或词汇生成。中动构式的动词词性是及物性与不及物性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及物动词进入构式后主要体现自身不包含的及物特性。对于汉语中动构式的研究大多来源于对英语中动构式研究的经验,所以未免存在同样的争议。本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出发对汉语中动构式的地位,形成机制,特点和动词限制进行阐释,重新界定了汉语中动构式的一些特点。本文认为符合NP+V起来+AP的句子才属于汉语中动构式的范畴。而且汉语中动构式的形成机制和英语是一样的,都是主动构式与被动构式的整合。这一点就排除了NP+V上去/V起来+AP是汉语中动构式标志的可能,因为V-shangqu和V-zhe不是真正的谓语动词,而是插入语。他们放在句子的前面甚至可被删除,句子仍然成立,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看,他们是插入语与主系表构式的整合。而这一点完全违背了中动构式的整合机制。此外,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分析,汉语中动构式的中动词词性也是及物性与不及物性的整合,但是,汉语中动构式的独特之处是动词后面的‘起来’。本文也对其进行了解释。‘起来’是中动语素,是中动构式的标志,中动语素赋予了整个中动构式以非事件性和情态性等特征。由于汉语本身的独特性质,在新生结构中,必有‘起来’一席之地。但并不是所有语言的中动构式都有显性的中动语素。而且,具有显性中动语素的中动构式的能产性强。这也是汉语中动构式比英语中动构式形式丰富的原因之一。最后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和英语的原型和非典型成员进行了界定。原型是最能体现其所在范畴特点的典型成员。本文通过分别整合汉语和英语中主动构式与被动构式的原型,进而得出汉语和英语的中动构式的原型。非典型成员是在改变原型中某个成分而失去或增加某个特点而得名。本文在确定原型的基础之上也对汉语和英语的非典型成员进行了描述和对比。中动构式因其具有经济性和口语性强的特点而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其解读,用概念整合的理论对其分析研究并对汉语和英语中动构式进行对比,这一尝试无疑从教学角度还是理论研究角度都是具有创新性和启示性的。

方洁[10]2009年在《现代汉语“V着A”格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现代汉语“V着A”格式为研究对象,以结构主义研究方法为主,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对格式进行详尽分析。文章包括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V着A”格式的研究述评,本文的研究理论、方法及其他相关问题。绪论部分的导入有利于对格式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解释。第二章分析了“V着A”格式的结构特征和语义类型。指出“V着A”这种语法形式,V和A之间只有一种结构关系,格式的语义重心在A,并根据其中形容词语义指向的不同将其分为叁种类型。第叁章主要考察了“V着A”格式中动词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特征。第一部分从语义和配价两个角度考察进入格式的动词,得出动词的准入条件。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格式中形容词的句法特征,然后分别从叁个语义类型入手,考察格式对形容词的选择限制。第四章基于上一章节有关动词的讨论,对“V着A”格式中的虚词“着”的意义和功能作了说明。本文倾向于认为现代汉语中“着”只有一个,表示“持续”义。“着”使“V着A”格式合法化,“V”加“着”构成“V着”,动词的句法属性发生了转变。第五章首先分析了“V着A”格式的语用特点,认为“V着A”格式具有述评性。评述性表现在描述和评价这两个方面,分析了格式具有评述性的可能原因,包括语境、说写者态度、“V着”的传信功能等等。另外,这一部分对格式的生成作了探讨,V和A这两个谓词性成分在语义上经过了关系化操作,整合成为具有某种特定语法意义的语法结构。第六章结语部分将论文探讨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说明论文的研究价值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希望我们的研究能给其他相关论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关于“V着AP”[D]. 石兴慧. 延边大学. 2003

[2]. “V着AP”结构的语义分析[J]. 王媛.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

[3]. 浅析“V着AP”格式中动词的语法特点[J]. 石兴慧.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浅析“V着AP”格式中形容词的特点[J]. 石兴慧, 王林, 董敏. 现代语文. 2006

[5]. 现代汉语“V着(zhe)X/XP”结构研究综述[D]. 张丽萍.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6]. 时间副词“正”、“在”、“正在”与“着”共现与替换条件研究[D]. 赖帆.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7]. 汉语中动句的意义研究[D]. 王春红. 吉林大学. 2011

[8]. “VP+AP”结构与中动句关系考察[J]. 张德岁. 汉语学习. 2011

[9].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英汉中动构式认知研究[D]. 张妍妍.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10]. 现代汉语“V着A”格式研究[D]. 方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标签:;  ;  ;  

关于“V着AP”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