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性、异质性假设与企业性质_契约理论论文

同质性、异质性假设与企业性质_契约理论论文

企业同质性假设、异质性假设与企业性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质性论文,企业性质论文,异质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现代企业理论遵循了从同质性假设到异质性假设的研究演进过程。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和企业契约理论通过企业成长的外生性以及企业行为同质性的假定,对企业本质和企业特性做了深入的探讨。企业能力理论则从企业成长内生性和企业行为异质性假定出发,对企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企业同质性研究视角到异质性视角的转换,使企业理论研究进一步贴近现实,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完整的认识企业性质提供了分析思路。刘刚(2002)认为企业同质性假设在分析企业本质和行为过程中存在重大缺陷,应把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作为重新认识企业本质及其行为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我们认为,从企业同质性假设和异质性假设统一的角度即从企业、企业与市场,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异同统一的视角,不仅能够逻辑一致的解释企业本质,而且能够解释企业多样性和企业经营绩效差异性的客现实际,从而把企业契约理论与企业能力理论归于一个统一分析框架下完整理解企业的性质。

二、企业的同质性假设与企业的性质

新古典经济学通过个体主义分析方法以及完全竞争、充分信息、市场出清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把企业抽象为行为同质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专业化生产者,来论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有效性。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企业生产依附于市场交易,而市场交易服从于价格机制的权威。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对企业的抽象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企业性质的抽象,把企业看作是一个专业化的生产者;二是对企业行为的抽象,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完全同质的最优化生产。从第一个抽象来看,新古典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的生产特性。但对企业行为即企业生产特性的抽象是非现实的,为了论证价格机制调节的有效性而在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中把企业假设为完全同质的最优化行为者是不符合现实的。刘刚(2002)把新古典主义完全竞争模型中企业同质性假设概括为:所有企业都是相同的最优专业化生产者,所有企业都拥有完全的知识和预见,生产要素的完全竞争性和通过市场可获得性以及企业之间模仿的无成本性。

企业契约理论在坚持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分析范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修正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而建立起来。因此,企业契约理论大多被看作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的补充和修正。企业契约理论同样也沿袭了企业行为同质性的假定,主要表现在:(1)把交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并且把企业本质抽象为一种和市场相区别的交易活动的契约形式,即“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其中,企业和市场替代隐含的前提是:企业的专业化生产既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组织实现,而且每个交易单位及其资源是完全竞争性的,企业之间组织交易的契约活动是同质的。(2)企业行为是最优化的。企业契约理论把企业看作为一个交易单位,运用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使其“与能被准确表述的正规叙述相联系”(科斯,1994,2页),修正了“家庭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德阿莱西,1983a,66页)的新古典目标假定,把企业的行为抽象为在组织交易活动的过程中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完全同质的最优化交易。

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在其假设前提下,对企业本质和企业行为进行了抽象,把企业看作是同质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专业化生产者,并把“生产性”作为企业的本质特性。企业契约理论同样在同质性假定条件下,把企业看为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交易活动的契约形式,并把“规制性”作为企业的本质特性。新古典经济学和企业契约理论有关企业行为同质性的假定尽管在分析企业本质和行为过程中存在重大缺陷,对企业性质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和完善,但通过对企业行为同质性抽象方法的运用,从不同的假设前提以及不同的分析框架下,在不同的侧面和程度上认识到了企业所具有的不同特性。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企业同质性假设即对企业行为的抽象——在抽象掉所有企业之间的具体差异之后从企业所具有的共同性质的角度——更能透过企业现象的多样性,深刻地把握企业的本质。我们在此启发下,从企业以及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对企业的本质和特性作完整的理解。

我们首先单独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本质。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企业是一系列市场性契约的纽结,其本质只是一种法律虚构(legal fictions)(詹森和麦克林,1976)(注:法马(1980)也认为企业所有权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概念,应扔掉企业是由股东拥有的观念。)。在市场中各个独立的产权主体通过博弈、自由的达成有关要素使用也即产权交易的契约(注:产权交易的契约既可以由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相互签订,也可以由一个共同的中心签约人(主要是企业家)作为一方,与其余各方签订各种双边契约。),这些契约只不过是规定投入品的联合方式以创造产出以及从产出中获得的收入在投入品所有者之间如何进行分配(法马,1980),这一契约的主要内容具体反映在企业的生产制度结构和分配制度结构的安排上(注:连建辉(2004)从契约内容的角度把企业契约看作是关于合作剩余的创造与分配的契约。)。其中前一个过程近似对等于剩余控制权的行使过程,也即詹森意义上的决策控制权如何安排的过程,而后一个过程近似对等于剩余索取权行使的过程也即合作剩余如何分配的过程。因此,企业组织形式作为法律虚构的企业契约的实际体现,在事实上表现为契约订立者的具体联结,成为企业契约安排的实际载体。因此,单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说,企业契约本质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企业的本质。

但单独从企业的角度并不能让我们从完整意义上认识企业的本质,有时还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主流经济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关于企业本质认识更重要的问题是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科斯主义者开创性的工作为我们完整的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基础(注:更完整的分析应从家庭、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视角来进行。)。

企业与市场作为生产和交易的不同制度结构,从本质上来说二者都是一种契约。从契约的内容角度来说,契约可以分为企业契约和市场契约(如果可以划分的话)(注:契约从交易性角度可以划分为市场性契约和非市场性契约。非市场性契约指市场主体之间订立的非交易性契约(如企业的捐赠行为等)。白永秀(2004)曾指出“非概念”(诸如“非公有制”、“非生产性劳动”)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但我们为了行文方便,仍然沿用这一概念。)。市场契约主要体现为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中通过遵守一系列交易规范(包括以显性或隐性方式存在的一系列约定俗成或作为公共物品性质的行规、法律和制度)达成要素、产品或产权交易的契约,市场契约主要规定了要素、产品或产权交易有关的标的、交割期限等事项以及相应的契约安排。而企业契约体现为各个独立的产权主体在市场上通过博弈、自由的达成有关要素使用的契约,这些契约主要规定了有关要素权利或权力的转让、企业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遵守的一系列游戏规则以及与此相应的企业制度安排。

从契约的过程角度来看,企业契约是市场契约的一个阶段和延续,也就是说企业契约包含在市场契约范围之内,是市场契约的一部分,或者说企业契约就是一个市场性契约(连建辉,2004)。谢德仁(2002)在法马(1980)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企业过程性的理解。企业的本质是市场中由要素所有者签订的一组不完备的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之履行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要素投入、要素使用权的行使以及要素增值的分配,以及企业组织资本的创造和使用等。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家是企业契约以及企业产生的逻辑起点,企业家由于其人力资本的特殊性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完全的实现其人力资本,从而在市场中通过和其它要素所有者签订有关要素使用的契约然后通过资源整合而创立企业,通过企业这种特殊组织形式实现其所发现的市场机会和独特创意。从市场契约的角度来看,市场契约只是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的订立过程。其所指的市场上签订的要素使用权交易的履行过程,从契约内容角度来看即有关企业生产和分配规则的实施和履行,而要素使用权交易的订立过程也即要素所有者在市场上遵守有关市场交易规则和规范进行交易活动的过程,主要规定了要素、产品或产权交易有关的标的、交割期限等事项以及相应的契约安排。所以,从契约的内容角度把契约划分为企业契约和市场契约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区别,企业契约主要是关于企业生产和分配活动规则的契约,而市场契约主要是关于市场交易活动的有关契约。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区别于市场的根本之处在于企业契约与市场契约二者内容的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特性和市场特性之间的区别。企业契约作为一种法律虚构,其客观实体反映在具体的企业组织和制度结构上,契约的市场形式体现为市场组织或市场机制,确切的说应该是构成市场机制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注:对企业与企业组织的讨论见林金忠:《企业组织的经济学分析》,商务印书馆,2004。)。作为契约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企业组织和市场组织(机制)本质上都是一种契约。企业组织作为市场上各个独立的产权主体在市场上通过博弈、自由的达成有关要素使用的契约的体现,其根本目的和功能在于对投入品进行联合以创造产出,以及从产出中获得的收入在投入品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而市场组织或市场机制其根本目的和功能在于实现要素、产品和产权的市场交易。所以,企业或企业组织区别于市场或市场组织(机制)主要在于其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性即生产特性和分配特性上,而且是二者的统一体。企业的本质特性在于生产(创造)和分配合作剩余,市场的特性在于要素所有者之间、产品所有者之间和产权所有者之间以及要素所有者、产品所有者和产权所有者之间的交易和消费(注: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在家庭内部进行消费。)。Zingales(2000)认识到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关系专用性投资而产生某种准租金或组织盈余,并且作为某种增长机会继而存在和发展。因此,从企业契约内容的角度来看,企业只是要素所有者为了生产(创造)和分配合作剩余,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分配合作剩余而缔结的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的不完全契约,而市场是为了实现合作剩余的生产而衍生出来的进行要素交易、产品交易和产权交易所形成的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其中企业的生产活动延伸出企业的交易活动,交易可以看作是生产的延伸或延续。所以把企业看作是生产性和交易性组织的认识(连建辉等,2004)(注:有学者也把“生产性”和“契约性”看作是企业的根本属性,如Foss(1998),杨瑞龙、刘刚(2002)等,它们都混淆了企业的契约性与交易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把握住企业与市场的区别和差异。

企业契约理论把“规制性”看作是企业的特性,我们认为“规制性”更多的是从交易角度出发分析企业所有权安排,强调不完全契约导致的企业所有权配置的重要性即企业剩余索取权和企业剩余控制权的对应安排的重要性。而实质上,企业所有权安排归根结底是通过剩余控制权的安排来保证剩余索取权的实现,剩余索取权的实现或剩余分配的获得才是企业契约的根本目的(注:姚慧琴、岳永(2004)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当产权界定与合作剩余分配的相关程度并不高时,对合作剩余进行界定的重要性要大于对产权的界定。他们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企业契约安排的目的。),剩余控制权的安排只是实现剩余分配的手段而已。从而企业契约主要表现为规制有关要素使用和组织的权力以及合作剩余在要素所有者之间如何分配。所以,“规制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概括企业的特性。

总之,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该集合体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既是加入契约的各经济主体经济行为不断拓展和持续进行的一个组织,也是各生产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的履行过程,这一过程融分配功能与生产功能于一体。作为一个生产组织,企业的契约内在地包含了分配和生产这两个属性,二者都是内生于企业契约本身的,这是由人类经济活动的全部真实内容所决定的。

三、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与企业的性质

通过企业的同质性假设,标准的主流经济理论把企业看作是既定技术条件下的最优化生产者和交易者,其成长和发展是外生的,企业行为也是同质的。然而,这无法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尤其是无法解释现实中企业之间广泛存在的长期利润差距。如果我们摆脱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传统,注重于企业契约内部的“生产性”会发现,现实中企业的成长不是外生的而是内生的,企业行为不是同质的而是异质的。因此,企业同质性假设的意义在于其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和研究方法,而非现实中具体的企业。

新近发展起来的企业能力理论正是从企业成长内生性和竞争行为的异质性即企业“生产”属性角度来探讨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关系并且把企业看作是具有不同资源、能力基础的异质性行为特征的组织,以解释企业之间的差异及企业之间广泛存在的利润差距。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组织之间的差异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差异。杨瑞龙、刘刚(2002)把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主要概括为:(1)企业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内生成长和演化的有机体,企业在成长中所积累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是独特的和有价值的;(2)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作为企业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是非竞争性的和难以模仿与替代的。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基础上,企业通过核心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及其相应的竞争行为或战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或超额利润,企业的利润或竞争优势是内生的。

企业能力理论从现实企业形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出发,在企业成长内生性和企业行为异质性的现实假设基础上考察企业的“生产性”,不仅令人信服的对企业进行了理论解释,而且其研究方法也给我们以极大启发:从企业现实多样性的角度探讨企业之间的具体差异,可以使我们对企业具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在此启发下,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角度来对企业的性质,特别是企业契约的“生产性”做进一步的说明。

根据企业资源、能力理论的观点,企业之间多样性或差异性首先体现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上。如果企业资源具有异质性、不完全移动性和事前阻绝竞争性特点的话,企业就可以凭借其所拥有的资源形成自身竞争优势。因为资源的异质性可以产生独占租金或李嘉图租金,资源不完全移动特性使资源所产生的租金能留在企业内而资源的事后阻绝竞争特性可以使租金具有持续性(Pereraf,1993)。特别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企业战略性资源或关键资源,由于企业战略性资源或关键性资源的稀缺性或不易获得性,使得某些企业不具有或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类别或不同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从而成为企业之间经营绩效差异性和形式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或前提基础(collis,1991)。

在既定条件下,企业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或关键资源只是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了潜在可能性。而资源的整合、配置和组合效率也即企业能力的大小决定着这种由既定资源禀赋所具有的潜在企业竞争优势转变为现实竞争优势的可能性或转变效率的高低。而企业能力的大小从制度的角度来看,体现为企业生产制度结构安排的效率,具体体现在企业分工的合理性、企业生产组织的安排以及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等方面。企业在资源组合过程中通过内部积累形成的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因为知识创造的专业性、知识表达的隐含性等特点导致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具有异质性、不能完全模仿性以及不可交易性,这样使得某些企业不具有或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类别和不同优势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通过不断积累完善、系统化为企业组织中的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进而上升为企业的一种资本即企业的组织资本。这种组织资本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过程中,企业组织成员把各自拥有的、以分散方式存在的属于私人信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通过一定的途径转化为企业组织或团体共同拥有的以默示或隐性方式存在的知识(赵顺龙,2003)。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组织资本同样从制度的角度来看,体现为决定企业差异和识别不同企业的生产制度结构中的核心制度安排。

此外,企业生产制度结构中包括的企业所控制的、有利于企业实现其目标和实现目标活动的嵌入于企业网络结构中,以显在和潜在方式存在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等资源集合方式,即企业社会资本也成为决定企业经营绩效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多样性和经营绩效差异的影响体现在企业与其他行动者的联系过程中,获取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成员间合作团结的促进、企业内在社会网络和组织内部行动者的规范和融合,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提供了便利,从而成为企业之间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差异的一个原因(周小虎、陈传明,2004)。

综上所述,企业能力也即企业的生产制度结构是在可通过公开市场获取的竞争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基础上经过嬗变而成的一种企业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结合物(埃里克森和米克尔森,1995)。所以,企业的差异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异同,而竞争力又取决于企业竞争优势和这种优势的持续性,其中,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拥有的战略性资源(或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互动,而持续竞争优势则来源于企业动态能力的大小。正如Barney(1991)所说,企业因所拥有的资源和内部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了企业间的异质性,这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占优的或特异的资源或内部能力如果与环境机会恰当地匹配的话,它们将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Aaker(1989)也指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与绩效的竞争基础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资产”与“能力”。

因此,企业能力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在企业契约本质分析框架下,从企业之间的差异及企业之间广泛存在的利润差距角度对企业契约的“生产性”做出了说明。

四、结语

现代企业理论遵循企业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假设方法,从企业契约的规制或分配角度与企业契约生产角度在不同的侧面解释了企业的性质。企业契约理论运用企业同质性的研究方法解释了企业的契约本质,并从企业契约的“规制性(分配性)”对企业的一个特性做出了深刻的说明。企业能力理论运用企业异质性研究方法从企业契约的“生产性”角度对企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做了解释。这样,企业契约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深刻的认识到了企业的契约本质,并从不同的角度完整的解释了企业的性质,企业契约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事实上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关企业性质认识的完整分析框架。

标签:;  ;  ;  ;  ;  ;  ;  ;  ;  ;  

同质性、异质性假设与企业性质_契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